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九百七十三章 超前项目

钢铁时代 第九百七十三章 超前项目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2:59 来源:笔趣阁

(); 雷达项目组陷入到了困境之中,一些青年专家几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西北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政权,任何东西都是新的,就算是研究院都是新的,人员更是新的。

一般的常规项目,比如说普通的重工业,机器工业,甚至军事上面的项目,都可以使用国外的专家,可是一些超越这个时代的项目,就不行了,这些必须要保密的项目,甚至牵扯到的,是远超过这个时代的理念,就如同雷达一样,其实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在无线电出现了之后,了解了无线电的速度,就可以从接受的差别和反射波之中,找到对方的距离地点。这只是一个创意,但是在没有想到之前,就是茫无目标,即便是未来西北研制出雷达来,对方如果没有这个创意的话,也会摸不着头脑,更别说跟进了。

这样对于军事上面,有巨大影响力的项目,哪怕是进度慢一点,研制都不允许的外国人参与,哪怕有一丁点的可能性泄露,对于西北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哪怕是已经来到中国很长时间,完全没有倾向性的,也不例外。

参加雷达项目的,都是一些西北培养出来,或者在国外留学的学生,庞大的队伍之中,最大的也不过是33岁,最小的才19岁,他们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整个中国,除了少数领域,很少能够找到几个科班出身的,中国的根基太差了,虽然借助着义务教育和层出不穷的扫盲,让西北的拥有了一批有知识的工人,可是在高层,就差了。

没办法,西北只好从扫盲的尖子之中,抽调出一部分,丢入到研究院里,跟随着那些在外国请来的专家实验。开拓知识,拓展空间,然后学到一些之后,就自己单独进行研究。这种拔苗助长和几乎填鸭式的方法。是西北唯一获得高层研究者的道路,也是在无奈之中的选择,可能够跟随着西北的研究所成长起来的,并且在其中脱颖而出的,绝对的天赋异禀的。他们可以说已经集中了在无线电等领域最出色的一批人了,他们的失落,直接回影响到接下来研究过程。

杨元钊一直都是关心着这个项目,知道这个问题之后,就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了的,用电子管不是说制作不出来雷达,而是难度比较大,要想生产处适合的电子管,并且形成一整套系统,必须要漫长的时间。而且生产出来的雷达,多是固定接收装置的雷达,没有所谓区域和方位,只是显示距离。

电子管的弊端,只看二战时期,美国研制的第一代计算机,足足有三个房间那么大,全部由电子管构成,不但可靠性很差,随时都必须让工程师准备着更换的电子管。耗电量也是惊人,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二战后的美苏,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电子计算机之中,都没有太多的进展,提升非常的缓慢,但是当把晶体管利用上去之后,立刻解决了这个问题。

无论多么优良的电子管,都将因阴极原子的变化和慢性漏气而逐渐劣化。这个问题是根据电子管的特性而来的,无法解决,必须用漫长的时间和研究来适应,如果不是雷达的作用太大了,杨元钊也愿意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现在既然遇到了瓶颈,就可以选择晶体管,他没有这个问题,就可靠性上,晶体管是电子管的1000倍以上,而耗电量上,由节约了很多,相对于电子管这样的能耗大老虎,晶体管的能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雷达就真的有实现的可能了。

相对于电子管,晶体管实现的难度更大一点,因为半导体的材料,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材料的纯净度的问题,解决不好纯净度的问题,晶体管的性能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连电子管都不如。

西北在材料方面,可以说是超越这个时代,半导体材料虽然也是刚刚起步,可是之前的材料制造的经验,让半导体材料的实现比较的容易,甚至,还有一体机这个作弊器,只要通过实验室,拿出一份纯度比较高的材料,就可以逐步的复制下来,最终达到顶级的半导体材料。

对于这个时代,对于后市,半导体材料之中,最关键的,也是最难以解决的材料问题,在一体机的扫描和复制之下,最大的问题就解决了,困扰无线电领域最大的问题,良品率的问题,在一体机面前,根本就不是问题。

当杨元钊提出来这个解决方案,让众人都很感兴趣,在电子管的道路无法走通的前提之下,走另外一条晶体管的道路,似乎是不错,西北的创新精神一直都是有的,杨元钊在材料和科技领域,可是有无数神奇的先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杨元钊亲自的带领着工程师和科学家,进行了晶体管的制造,在材料实验室里面,各种最新的机器,晶体管的原理虽然比电子管有所深入,可是基本特性还是差不多,只是更加精细和纯净了,在早就准备好的半导体材料,利用实验室里面的机器,制作出了一个晶体管的实物的时候,并且实验成功之后,整个雷达研究小组都轰动了。

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之后,在晶体管所在的区域,寿命大大延长了,还没有达到杨元钊所说的一千倍,却也差不多,特别是电能的消耗显著减小,相对于电子管,耗费的电能几乎是微乎其微,最关键的是,电子管,必须要电力加热灯芯之后,才能够发挥作用,以电子管为主要构成单元的计算机和雷达,必须开机预热之后,才能够发挥作用,这个时间,少则十来分钟,多则半个多小时,如果中间发生电子管爆裂或者坏掉,需要更换的话,耗费的时间更长。

这中间,晶体管就没有这个问题,几乎开机之后,就是最大效果,这对于军事上,需要长时间关闭和瞬间开启的雷达来说,就这一点上面,晶体管就打败了电子管。

看着一项项检测通过,特别是在诸多项目之中,都展现出来远超过电子管实力,所有人都兴奋无比,电子管的研究已经陷入到了瓶颈中,只能够依靠技术的提升和慢慢研究,熟悉它的优点和缺点之后,推动电子管可靠性的提升,但是谁都知道,除非有一个大的体系化的改变,否则电子管应用也就那样了,可晶体管不一样,在刚刚出现,就在很多方面,完全超越的电子管,只要按照这个研究下去,逐步提升晶体管的质量,实用化雷达的制造,几乎是唾手可得。

雷达,这个军方最为看重,在陆军,海军,空军,甚至是特种作战之中,都有巨大作用的非武器类装备,军方的大佬,几乎是随时关注,之前的停滞不过是没有方向,只能够用时间来磨,现在新的方向有了,新的材料也有了,创造的激情,顿时喷薄而出。一下子,本来可能陷入到停滞状态的雷达研究,因为一个小小的改变,骤然间从最初的研究状态,变成了的突飞猛进的状态,甚至只要晶体管的种类和数量足够,可靠的试验机雷达,可能在短时间之中就会出现。

这样的发现,让研究员们非常兴奋,雷达实验室,在保持了足够的人员之后,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身到材料和晶体管的研究之中,一个个可以取代电子管的晶体管,应运而生,雷达的工作也从停滞的状态,变成了逐步进展的状态,列入到了一五计划之中,整个研究时间暂定为2年,2年之内,会出成果,出一批使用性的雷达,而不是现在实验室里面,还在最初状态的原型机,只能够在固定和苛刻状态之下工作。

半导体项目,借助着雷达的东风,用衍生物的名头,进入到了研究的过程,这等于说饶了一大圈,杨元钊尽可能的用与会的方法,原因就在于,西北成熟了,除非能够拿出来实打实的证据,整个西北更加崇尚的是实际效果和眼睛可以看出,推算出来的未来,这样才会让西北接受,就无法开展项目。

这样的结果让杨元钊无奈,又是极为高兴的地方,这说明什么,西北成熟了,不再是依靠着他单独指导的西北,可能会走一点弯路的,可是西北现在的实力,走的起,也承受的起来,只要大的方向发展对了,一些现在看起来的弯路,或许会在几十年后,成为另外一条路的奠基,也说不准,杨元钊只有100年的先知先觉,而且现在,也因为西北的蝴蝶也越来越大的前提之下,变得虚无缥缈了起来,这么大的变动都出现了,更别说别的了。

雷达项目已经是一五计划最后的项目了,这多多少少有些超前的项目,也代表了西北在吃透了世界科技成果和杨元钊带来的新技术之后创新的巅峰,未来,以雷达为核心,以电子产业为主导电子行业,必定会获得巨大的发展,甚至在未来一五计划完成,晶体管的研究,依托着雷达达到某种高度的时候,很自然各种依托芯片的产业都会出现,比如数控,比如战场实景系统,再比如航电集成控制,这是一个设计到军事,生产,机器制造等诸多领域的体系工程,也是未来西北强盛的根基。(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