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七百一十一章 良性循环

钢铁时代 第七百一十一章 良性循环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2:59 来源:笔趣阁

海洋是最大的宝库,特别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工业还没有昌盛,即便是工业化的西北,也较为主意污染的问题,重工业都远离水源地,这种情况之下,入海口往往是鱼类汇聚的地方,因为从内陆带来的浮游生物和养分,让无数鱼类赖以生存的。...

最高速度达到12节,轻便不用操纵,从渔港码头出发,到闽江口,可能小帆板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拖网式渔船可能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然后就是大范围的撒网和拖网捕捞,无论是速度,还是效率都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当远洋渔船,地毯式的调查了中国三大海的海清情况,基本上做出了标记,从闽江口到长江口,大的渔场数以百计,各色小型渔场也数以千计,渔民们再也不担心找不到鱼。

有了海图的指引,甚至还有一些台风等的预警,出海打鱼安全了许多,至于以往那些,足以倾覆普通的小渔船的风浪,面对着精心设计,50吨以上的近海拖网式渔船来说,根本就造不成什么影响,这些船几乎每天都会出海,有些时候会在海上停留几天的时间,受益当然是丰厚,在3月低的时候,陈三定的一艘300吨渔船,甚至创造了三天两夜,打鱼3.8吨,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一些珍贵的鱼类,一船鱼获,最终的收获价格是1820元。

可以说一下子,这么一艘船六分之一的造价,在一次出海的时间之内,就收回来了,这在十里八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一些家里有钱的财主们,也开始考虑投资渔船下海捕鱼了。

当然,西北银行推动渔船项目,是为了海军计划,不是为了创造一个的赚钱的行当,赚钱只是一个次要的。不太重要的方面,地主们想要参与进来也可以,可是贷款和优惠条件就没有了,也不是没有地主们用长工来替代。西北银行审查的比较严格,查出一个处理一个,所以,在福建,主流使用拖网式渔船的。还是普通人。

陈三定他们的渔船日进斗金,几百艘船,每天开行在闽江口,福建这边,世代打渔为生的渔民,都看的见,很多事情,都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道听途说的东西,还是需要借钱。特别是借一笔地主老财都感觉到天文数字的钱出来,一艘50吨的小船,需要2000多,这在福建农村,可以买到几十亩地,几千年来的农耕女织,让乡村之中,土地还是乡亲们赖以为生的根本。

现在,每天都有渔船跑到闽江口打鱼,附近的渔民们。不止一次的看到,一网网鱼入仓的场景,遇到鱼群的时候,一网下来。无数鱼儿在渔网之中,不停蹦跶的场景,几乎是让每一个人都倾倒,哪怕是不识字的农民,也是会算数的,他们一天能够打到多少鱼。拖网式渔船能够打到多少鱼,汽船的吨位大,不怕风浪,可以进入到鱼儿比较多的入海口,甚至是深入到大洋深处,哪里可是很少有人去的处女地的,找到一个小鱼场,就什么都有了。

西北银行的宣传也相当的到位,以陈三定为首,都是十里八村的名人,特别是陈三定那一次创纪录的收益,还有数十个日入在500以上的例子,甚至还有50吨的船,一天收获300的,这些都是现实的例子,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由不得他们不信。

贷款买船,渔民们只要付出不到20元的手续费,就可以贷款2000元,购买一艘50吨的拖网式渔船,就可以下海打鱼,多则半年,少则两三个月,就可以通过鱼获还清贷款,西北银行甚至还负责一条龙的收购,代表冷库和加工厂,以较为公道的价格,直接在港口进行收购,可以让渔民们从海里面打到的鱼,立刻的变成的收益,这省去了渔民们很大的功夫,往常打到鱼,想要的卖个合适的价格,需要自己拿着它走街串巷的销售,否则的话,只能够接受鱼贩子的盘剥,这也是渔民困苦的根源。

现在西北把这一切都给考虑到了,渔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拿到船,一起出海,在西北的海图的指引之下,去到大大小小的渔场进行捕捞,然后放入到冷库之中,当船舱和冷库装满了各种的鱼获之后,船就可以启程回家了,渔港码头这边,有专门收购人员,明码标价的进行收购,价格虽然不是零售价,却也不会如同鱼贩子那样,把价格压低到极低的程度,船主们的收益几大,这些组合拳,这极大增加了渔民的兴趣。

不过第一个吃螃蟹的,还是没有前来,因为一次性得需要贷款的太多了,2000元,这对于普通的家庭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哪怕是明知道收获会很大,可接下来,还要雇佣工人,卖燃油,这些都是钱,50吨的船,可不同于之前的小帆板,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开出去,这些都要考虑,很多意动的人,考虑的更多的,是在船上多干一段时间,进一步的熟悉渔船,顺带着赚一点钱,当有一定的资金打底的话,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贷款买船的。

西北银行不是坐等渔民们上来贷款,为了推广这个项目,他们几乎深入到福建各个地方,从最基层打听一切,陈三定他们所在的县,应该是各种回馈最好的地方,一些跟着陈三定在船上打工的,成为了首批有意向的人,他们都准备在两三个月之后,购买一部分的渔船。

除了这一批人之外,一些本身是渔民的,却通过其他方式致富的人员,一部分是出外务工人员,一部分是跑商或者跑船的,他们成为了第二批购买的主力了,他们符合条件,又不是全额贷款,支付了一部分的首付款之后,购买到了一批船,数量不大,在福州的十几个县,这样的人加起来也不过是50多个,却等于是打开了局面。

如此的成绩,让西北银行感觉到非常的振奋,可是这个速度,依然不是太让他们满意,按照杨元钊计划,3亿美元,可能只是支撑2-3年,可按照现在的速度,别说是3年,恐怕10年也花不完。

钱花不完,对别人而言,这是一个好事情,花钱少,节约资金,可是对于杨元钊来说,渔船,海洋捕捞事业,根本不是他关注的重点,海洋捕捞或许是要给庞大的市场,对于杨元钊而言,远没有海军发展计划更重要,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把拖网式渔船,在全国范围之中推开,培养出数以万计,十万计,甚至是百万计的渔民,才是他的真正想法。

西北银行不知道,为什么杨元钊会对这么一个拖网式渔船这么的关注,可领导关注的,就是他们所关注的,这些小额贷款的业务,西北全力支持之下,算的上是优良的资产,只要不是遇到不可抗力,比如说是台风过境,直接让船只沉没,要想实现盈利应该不难。

用心去思考,特别是考虑到农民的现状,西北银行拿出一个折中的方案,考虑到一艘船最少需要10个人来操纵,原则上降低了单个家庭贷款的最高数额,从原来2000-5000的标准,降低到了400-1000,也就是说,只是购买50吨级的拖网式渔船,一个家庭400元,5个家庭加在一起,就凑够了2000的数额,最关键的是,按照一个家庭出2-3个劳动力的话,这个渔船根本不用雇佣人员,直接可以下水捕鱼,几乎当天就能够产生效益。

这样的方法,简单易行,减少了渔民的顾虑,大受欢迎,第一个相应的,就是那些还在观望的,上了第一批渔船打工挣钱的人,他们每月的基本薪水都达到了20元左右,两口两个都上船的,一个月几乎有35元,加上奖金的话,每月收入绝对不少,400元或许对于他们而言,以前算是多,现在根本就不算什么,博一把,成功了,那就改变自己,成为船主,即便不成,大不了就是回去打工好了,几年的时间,足够还账了。

人都是向往美好的生活的,正是这种激励,推动着一个个的革新,推动着世界的发展,不过对于陈三定等人,就有些郁闷了,刚刚找好的熟练工人,一下子自己当老板了,好在这个时代,海洋之中,还不存在什么竞争的关系,大海广阔无比,各种鱼类资源极为的丰富,这里渔船多了,可以选择别处,有冷库,可以在海上多呆一段的时间,这样收益更多,至于人,就更不是问题了,这里是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到处都是山,是不适合种田的地方,如果不是北朝大海,说不定福建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别的人不多,打鱼的几乎是多如牛毛。

这种良性循环,正和西北银行的意思,陈三定等人,在本地影响力巨大,加上雇佣了一部分的渔民,让渔民们从实实在在的收获之中,看到机会,熟练的,有了一定收入的渔民站出来,然后补充其他的渔民,以此类推之下,似乎是极佳的选择,这样影响力就慢慢的扩张出去了,这个计划似乎在福建成功了,一个月之后,福建这边渔船的保有量达到了2500艘,捕捞从业人员也超过了4万人。未完待续。118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