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音障困局

钢铁时代 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音障困局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1:05 来源:笔趣阁

音障,这是飞机领域遇到的问题,跟地面机动车没有关系,毕竟机动车在地面上,很少有超过500公里以上的时速的,可是在空中,接近音障很容易,要想未来飞机和导弹领域,有足够强悍的,音障就必须要突破,对于音障,甚至是空气动力这些方面,杨元钊在目前情况之下,甚至不如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普通工程师,他不可能给予出直接的解决方法,可是后世,二十一世纪,资讯大发达的时代,杨元钊哪怕没有了解基础理论,可是在网络上面,无数的文章和图片,特别是后者,他对于导弹的基本形态,有了一个印象的认知,他根据印象,把比较常见的导弹的形态都给画下来,细长的圆形身体,中部的狭小机翼,还有尾翼,这些都是后世导弹的独特形态。

为了保证成功率,毕竟后世的先进的经验,并不能够完全的应用到这个时代,毕竟后世导弹不知道走过了多少代,在一步步的研究和深入之中,才形成了后世的体系,好在杨元钊所记录的导弹的样子很多,不少还是大型运载火箭,他这么多年,不停的绘图,对于绘图方面有经验,不过是绘制几个图形,很快就绘制了数十个,都是大体上面的样子,没有明确的标尺,甚至不能够称之为视图。

这些形态虽然不能够告诉这些专家们,为什么使用这种状态,能够解决音障的问题,却可以帮助他们制作出实物,事实上,在中国科技高速发展,到达了一定深度之后,杨元钊所起到的大部分的作用,就是这个,用后世的经验,实物,图画来指引,给这些科学家启发,有时候灵光一闪,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研究者们,对于杨元钊的作法已经相当的熟悉,他们在这些图形上面寻找灵感,并且比葫芦画瓢,大部分形态都无法起到作用,在按照这些图的样子,制作出来的火箭样品,不但没有起到推进火箭的速度的作用,反而对火箭的速度有巨大的障碍。后世很多的武器,很多的新一代的东西,之所以性能那么出色,原因就在于计算上面,用更先进的算法,用更加出色的计算工具,最终形成的结果,让导弹的灵敏度和威力很大,现在,中国的火箭只是一个雏形,速度还无法发挥出这个威力。

就跟船的形态一样,后世的军舰,往往是方形船尾,原因很简单,高速航行之下,阻力减小,可是在速度达不到这个程度的前提下,方形反而会加大阻力,比如说保持在18节以下的经济船速的时候,方形尾反而会阻碍速度的提升,浪费动力,故而后世的战舰,大部分都没有采用经济航速,即便在非战争状态下,也很少低于20节的。

技术领先也不是万能的,好东西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才会有好的效果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情况之下,反而有不好的影响,后世的很多的导弹的形态,都是在速度3马赫以上的,突出隐身性能和破防性能,现在连基础的都没有做到,最多就是接近了的700公里的音障范畴,跟21世纪的那些超级导弹来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更别说这些进阶性能了,只是初步的初级到了音障,甚至连穿越和突破都不可能。

杨元钊画出了许多的图形,有些是非常先进的,有些是落后的,其中一款最简单的中翼和尾翼,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厚重的,似乎是为了增加翼的强度,而不是升力和稳定性,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研究员选择了这么一款,也只有这么一款可以选择。

之前的图,给了研究者启发,并以此引申出来众多的火箭类型,不单单是火箭炮车。科学,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失败之中,逐步的进步的,在充沛的资金的支持下,火箭研究还在继续,任何可能性都可以尝试一下,制作出来,放出去就好了,失败了是积累经验,万一成功了呢?

谁都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很少,可是这一次,弄好了之后,不但成功了,性能非常的出色,稳定性提升了很多,飞行姿态更加的平稳,空气的阻力在减小,射程也提升了不少,整体威力当然上升了几个档次。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突破音障的问题,让所有人都不知所措,甚至连高速飞行的物体不可能超过700公里每小时这句话传出,就跟历史上一样,不同的是,他们遭遇到的问题更加的突然,也更加的前卫,如果不是杨元钊给出的绘图,说不定要困扰中国一二十年,历史上,从音障在二战之前出现,一直到二战之后还没有解决,还是在冷战时期,美苏疯狂的在武器装备上面投入,在庞大投入和机缘巧合之下,才解决了音障。

这一次,杨元钊用后世的经验,就解决了问题,第一次试验,因为稍稍有些保守,速度只是固定在200米每秒,也就是720公里每小时的样子,这大概是音障的入门级,接下来,有不断的加大速度。

任何的研究有实物就好办了,根据实物进行的研究,并且分析为什么会这样,算是极大促进了空气动力学,特别是音障方面的进步,对于音障的运行方式,大体上面的影响,以及突破了音障之后,所产生的变化进行了逐一的纪录和研究,杨元钊画出来的图形,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增加了尾翼之后,一款更加成熟的火箭炮出现了。

由于这一款火箭炮的加工不太容易,是一个3管并列的形态,不是之前演习之中的12管,没有考虑到动力方面的问题,减少了火箭发动机的功率和液态燃料的量,射程从60公里的额降低到了45公里,但是精确性却提升太多了,经过了仔细的测算,最终的结果的预计可以达到280米,甚至是160米。

之前500米,再怎么的努力覆盖,总有疏漏的地方,这也是火箭炮最大的问题,可是缩小一半,到了280米的时候,基本上覆盖就足够均匀了,至于160米,只要超过120门火箭炮,几乎是全覆盖,攻击的密度有了,威力也会有。

之所以取得这么惊人的效果,原因很简单的,没有尾翼的火箭,飞行姿态难以保证,会有大量的误差,稍稍一个偏差,火箭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可是经过了尾翼他的添加之后,稳定性大增的,一定程度上面增加的精确度。

这还是采用低密度装载燃料的前提下,如果按照之前的标准,向其中装入足够多的燃料的话,射程突破60公里,甚至是80公里,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借助着空气动力学上面的积累,中国制作出了精准的火箭炮,就这一点来说,就足以让人振奋了,最关键的死,逐步的掌握了大量的数据之后,特别是在尾翼的设计上,既要保证稳定性,又要保证射程,其实尾翼的增加,不完全减少射程,一定程度上利用,增加升力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增加射程,只要调整角度问题就可以了,加上火箭发动机和的燃料,这些都是材料领域的事情,如果把这些方面都给解决好,火箭的射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还可以提升一些的。

一个尾翼仿佛是一个新的天地,跟之前就完全不同了,尾翼的出现,让火箭动力跟飞机动力有些结合在一起,可以巡航的发射,甚至是更高的的导弹,也开始研制,平流层之中的,借助着平流稳定,可以很大程度上面,减少燃料的消耗,而且更大的火箭,甚至是巨型火箭也在立项。

后世的火箭,已经飞上了月球,飞出了大气层,杨元钊虽然没有打算提前把卫星给弄出来,必要的技术储备还是要的,火箭的基本研制成功,那么导弹和火箭这两者都需要进行下去,火箭是他们的根基。

杨元钊还创举一样的提出了三层火箭的形势的,借助三级火箭,分离和加强,提供足够的推力,形成更加巨大的射程,以解决单独的火箭,不停的增大,所产生气动力和燃料不足的问题,脱离的机体,会让运行时候的总体的重量会更加的轻盈,相应的速度会更快。

至于液态燃料,杨元钊也不知道,只有从高分子材料上面做准备,从石油的萃取物之中,找到能量更高的,借助着石油化工方面的推进,分离组合出更加强大能量的推进材料,火箭发动机,跟飞机发动机,从这里上面,就走上了完全的不同,不再考虑稳定性和持续性上面,更多的体现在爆发性上面,只要能够坚持在火箭的射程,只要火箭的速度够快,可能60公里只用几分钟的时间的,如果说支持几百小时,几千小时,甚至是上万小时的东西不容易弄出来,可是弄出来个十分钟的东西,只要保证在十分钟之内,能够承受高温和超强动力的,这个作为火箭的材料没问题。(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