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中美持久战

钢铁时代 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中美持久战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1:05 来源:笔趣阁

从20吨到11吨,重量减少了快一半,这算是这一款被命名为多普勒的雷达第一次应用,之前基于雷达改装的飞机就不能再用了,第二架飞机在紧张的改装之中,之前的那一架也没有废弃掉,而是转做了飞行试验。

雷达的空中性能,这本来跟地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之前主要的目的是减重,现在在程序上和理论上的减重,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减重,就是用不同的材料替代,这一点完全可以在地面上做,天上的实验,很自然的,就转向了雷达本身的一些试验了,比如在什么地方性能最好,朝向那个方向,还有如何的设计雷达天线的位置,才能够做到性能最佳。

在空中项目之中,最关键的是确定雷达的探查范围,这里有一个精确和最远的区分,任何一款可以发射无线电的,就是一个无线电的发报机,世界上研究无线电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可是真正制作出可靠的无线电,还只有中国一家,其他国家刚刚摸到皮毛而已,雷达作为无线电更高端的应用,就又是如此,一个范围的确定,特别是精准的范围,对于雷达的使用非常关键。

好在,之前改造的飞机还可以飞,利用他不间断的进行了测试,特别是精准的范围,最终决定,把雷达在1万米左右的高度,探测范围被确定到了85公里,这对于飞机来说,已经够了。就算按照飞机以600公里米小时的速度,80公里,也需要**分钟,这对于这个时代的飞机来说,足以反应过来,做出相应的处理。

1万米的高度,是未来雷达主要的探测高度,以目前雷达只能够装载在的起飞重量在50吨以上的飞机来说,这个装备了雷达的飞机,不适合进行作战,那么飞行高度的选择就相当的重要,就目前来说,1万米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而言,还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数据,未来会伴随着对手技术的领先,把这个飞行高度,最终确定在3,甚至是5万米以上。

空中项目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空中的项目很多,也很重要,可是整个雷达研究的重心很自然的就转移了,地面成为了重点,目前空基雷达的测距范围已经缩小到了85公里以内,这还是在空中测距范围,地面上恐怕不足30公里,在雷达的测量距离,不发生巨大的变化的前提下,以前确定的雷达元件,不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除非是整个设计理念出现大规模的变化。

在整体设计不变的情况下,要减轻总量,就必须要走其他的路径,用一些其他的材料,替代现有的材料,说白了,就是用比重比较轻的材料,代替现有的材料,只要把雷达的比重降低一半,这就可以了,从11吨降低到5吨左右,还是比预计的要重一些,基本上够用了,一些比较强悍的中型运输机,都可以装上雷达。

杨元钊几乎一手推动着雷达的项目,从立项到走到今天,虽然,就本心来说,他也希望雷达能够突破性的进展,制作出后世那样,重量不大,却威力强大的雷达,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数百吨到几十吨,到现在的不足十吨,已经把所有能够想到的路径都给走完了,用材料替换,是最后一条路,因为核心方面的材料无法替换,在使用了塑料材料,还有其他的一些轻型金属,最终的重量或许能够达到5吨的程度,可是再往下,几乎不可能了。

这也基本上杜绝了把雷达装在战斗机上面的可能性,战斗机大部分为了追求性能,都是单翼的单发飞机,这样的飞机,起飞重量都不可能太高的,能够个两三吨,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五吨的重量,压也把战斗机给压塌了。

不过只要雷达能够装到中型运输机和轰炸机,已经算是达成杨元钊的预想了,这两款飞机,是可以在航母上面起飞,不必需要的陆基飞机作为支持。雷达,特别是雏形阶段的空中雷达对于整个航母的作用是巨大,哪怕到了二战的时刻,航母作战群之间的对决,航母都不可能利用雷达,发现舰载机的偷袭,单独一个侦察机,部分的情况更是发现不了的。

可是要侦查出对方的舰船,就必须要出动侦察机,大部分的情况下是用肉眼来看,在二战之中,美日之间的对决之中,无数次的出现,舰载机跟航母编队擦肩而过的战例,有时候,如果这一架侦察机稍稍早到或者晚到一会,再或者它稍稍偏离航道一个微小的角度,整个战争的态势,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航母来说,舰载机是生命,可是对于航母作战来说,先发现对手,才是关键,只要先发现对手,获胜的几率就会大大的增加,如果能够保证舰载机起飞,并且接近对方航母编队的时候,对方都没有发现自己,那么这一场海战胜利的可能性在9成以上。唯一的那一成,是对方走了****运,可能在一次空袭之后,残存的舰载机,或者已经起飞的舰载机,做孤注一掷的攻击,最终还意想不到的胜利的可能。

二战之中,侦察机是必须要飞到航母的附近,最近的甚至会在头顶飞过,即便他先发现对手,对手只要看到这些海基的侦察机,就知道,附近有航母,航母的作战范围有限,稍稍推测,就能够推测出大体的范围,一方面可以做好防护,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派出飞机,针对性的进行攻击。

可是如果舰载机解决了雷达的问题,哪怕只能够搜索50公里的范围之内,也可以大大节约的发现敌人的难度的,大海茫茫,一旦进入到了大海之中,要寻找对手,不能说是大海捞针了,却只能够算是需要一定的运气,并且发现了对手,对手都不一定发现这边,这就大大的加强了航母的战斗力,别说是85公里,50公里,都不是光学能够观测到的范围,很容易被空中的云层,背景所遮挡。

不管如何,只要雷达能够安装到了舰载机之上,大大的节约了发现航母的时间,航母作战,能够更快的发现对手,哪怕是实力不如对方的,也能够取得巨大的优势,除非是双方的代差,已经达到了难以弥补的程度,否则的话,先发现对手,就足以奠定机会了。中国的舰载机,当然不可能跟敌人有巨大的代差,可是这一点也是需要达到的,中国需要全面的优势的,特别是在航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一丝一毫的机会都不愿意给对手,中美是要在太平洋大战的,任何疏漏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太平洋太大了,美国如果破釜沉舟,派出一支精锐的舰队,秘密的潜入到中国的海疆之中,哪怕只是骚扰台湾和东南亚的偏僻地方,都能够造成巨大的伤害,中国比美国的工业总量更大,对于整个国家的建设都是不遗余力。

杨元钊研制雷达,就是为了提升航母的作战能力,在雷达的重量没有办法减轻下来,才退而求其次的放在战略轰炸机上面,战略轰炸机不是首选,只是不得已之后,最大的选择。

中国的战略轰炸机,5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只要这个飞机的数量足够,原则上,是可以笼罩住所有的航母作战群的,只要在陆基飞机3000公里的范围之中,就可以得到陆基飞机的支援。这样一来,太不方便了,航母作战群的作战半径是整个海洋,中美之间在太平洋争锋的话,最开始,美国人肯定不会意识到,能够修建机场的岛屿,会变成怎么的可怕,他们或许会觉得这里可行性更高,而首先攻击西南太平洋,这样的话,在最开始的时候,美国人一定会吃大亏的,可吃了亏之后呢?哪怕是这个时代的美国,也没有可能被中国一场战争打垮。

之前中国对美国做了多少,金融上面的对付,还冒险派出了幻想级,把美国东海岸搅了个天翻地覆,摧毁了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彻底的毁灭了整个华尔街,并且沿途一路的攻打,摧毁美国人的信心,造成的恐慌形成了异常经济危机,甚至连巴拿马运河都被毁坏无法通行,这样的攻击看起来很可怕,应该会让美国吃大亏了。

别的不说,华尔街的直接损失,就超过了数十亿,间接损失都超过一百亿,美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16年才四五百亿,这一次,就摧毁了三分之一还多,这个幅度不可谓不大。

美国是吃了大亏,可惜吃了大亏之下的美国人并没有屈服,他们不但支持着协约国在欧洲的作战,还在最为艰难的环境之下,逐步挽回了局面,重拾信心并且发挥的更好,这也让国内除了杨元钊之外的人明白了,对美国的作战,不会是一两场战役就打完了,这会是一场持久战,工业化的国家,要想分出胜负的,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跟欧洲的协约国和同盟国那样,打上两年三年,甚至是四年,只有彻底的从经济上面把对方摧垮了,才有可能胜利。(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