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九百七十二章 晶体管和雷达

钢铁时代 第九百七十二章 晶体管和雷达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1:05 来源:笔趣阁

(); 刘澍说的时候,杨元钊正好看到了一五计划大纲的尾部,这里不但有详细描述,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图画,看起来像是一个黑色小方块,带着几个金属线,看起来不大的东西,跟平常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怪模怪样。

听到了刘澍的问话,杨元钊平静的说道:“这个是晶体管!”

不同于刘澍的浮光掠影,杨元钊看的更加的深入了,他的知识层面和眼光,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每一项基本上都有他的引导,或多或少而已,特别是最后,由他一手提出的,晶体管的研究,直接让西北越过了电子管的时代,迈向了晶体管时代,在他看来,这是整个一五计划之中,最重要的一项研究的,甚至他的作用,还在商用飞机和战略轰炸机之上。

杨元钊手中的芯片,也就是计算器的芯片和山寨手机的芯片,后者性能更加出众,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电脑了,2014年的芯片,怎么也完爆5年前,或者是10年前的了,可是这样的芯片,用途非常有限,也就只能发挥出最基本的计算功能,稍稍改装的能力都没有,这就是拔苗助长的坏处的,西北只是依靠着一体机,复制了芯片,并不具备对芯片的研究,还有基于芯片上面的改造,所以必须从头开始,从电子管开始,接下来是晶体管。

这是电子行业的进步,看起来只有一小步的,却代表着更加可靠,更加稳定电子产品的,研究难度更困难一点,可是未来,特别是几十年之后,电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几乎代表了更新,威力更大的体系,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工程。几乎会用于军事和民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军事上面,武器只要假装了芯片或者是控制系统,才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看起来本身没有多少变化,可是战斗力,几乎是天上地下。

从电子产业的普及,衍生出来的,雷达。导弹,预警机这些东西,给空战甚至是世界战争,更新的体验,其中的差别,已经不能够用落后多少和先进多少来形容了,超视距的攻击,甚至可以让飞机真正做到无损,你看都看不到,又怎么能够攻击到对方。一架飞机,干掉对方整个飞行部队,在代差的基础上面,成为了一件非常可能的事情。

后世就是如此,就飞机的性能上面,苏联的不少战机,过载能力和格斗能力都相当的强,可是在航电上面的短板,不少的苏联飞机,是没有航电。或者是航电极弱,测量距离,引导距离都不强,很容易被干扰到。或许面对面的格斗,苏联飞机都可以战局上风,可是在超视距上面,就差的比较远了。

按理说,西北弄出来了电脑,超越了这个时代。可那只是在杨元钊提供芯片的拔苗助长的,西北在电子产业上面真正的基础,只是电子管而已,甚至连电子管也不过是刚刚起步,依靠着西北更强大的加工能力,变的出色了起来,而一五计划,就是在这个电子管的基础上面,进入到晶体管的时代。

晶体管的项目,在整个一五计划之中,占据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在于,有了杨元钊提供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直接弄出来电脑了,电子行业形成了倒挂,以目前的加工能力,可能要,几十年,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够追上现在的电子的硬件,可是这样的电脑,只能够作为电脑来使用,换成别的地方就不行了,只有按部就班,从电子管开始,晶体管,一步步的发展,才能够吃透所有东西,电子产业,可不是只有电脑和联网,他在军事,在民用的无数领域,都有突出的作用。

晶体管的项目,在一五计划的纲要之中,级别不是特别的高,带动作用也不强。未来是电子产品的时代,一个没有研究电子产品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现在的西北,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都有自己独到的一个体系,杨元钊对于研究和生产的盈影响力不小,已经形成体系,杨元钊也不好轻易的改变,哪怕他明知道这是正确,最多只能够引导,他想了半天,最终在一五计划之中,提出了一个军事项目的子项目雷达项目。

雷达项目算的上电子产品之中的一个子项目,最开始是用电子管的,毕竟理论上面,雷达在无线电出现之后,就有了制作出来的可能性,可是电子管在某种程度上,可靠性并不强,在雷达,计算机这样项目之中,如果只是用电子管,可能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就需要更换一个,除非是增强加工能力,电子管独特的使用区间,让他很难使用到这个上面。晶体管为代表的半导体的,在后世证明,是适合,而依托着雷达项目,顺势提出了为了增加雷达的准确度和使用时间,特别进行的一个晶体管的项目。

雷达,作为一五计划之中的重点项目,影响力巨大,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绝对称得上是至理名言,即便在现代战争之中也是如此,西北的特种部队和侦察兵的序列,为的就是更快的发现敌方布置,以做到料敌先机。人毕竟比不过机器,战场上面复杂的环境,也不可能清晰的发现一切,这时候,杨元钊提出了一个雷达的理论,借助着电磁波的发射和反射回收,探测和测距的一种机器,在军事上面的用途非常的广泛。

西北在无线电上面的研究,已经相当的深入了,基础理论已经完善,甚至开发出了无线的便携式无线电机,对于军事领域,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已经拥有了研制雷达的基础。军事专家顺着杨元钊提出的理论逐步的深入的时候,才发现,雷达比之无线电,更加拥有增强战斗力的作用。

无线电,说白了,是一个联络工具,可以把零散,分成各个部分的部队,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化整为零的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从某种意义上面说,是战斗力的提升器,原来能够发挥多少作用,因为战场和分散等关系,减少的作用,可以在补回来,最多也就是部队的战斗力了。

可是雷达却是增幅器,有了雷达,侦察兵的作用会减少,或者少部分侦察兵,在雷达发现的地方进行重点探查,减少了侦察兵的劳累,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侦察兵的伤亡。有了雷达,再复杂的局面,在复杂的环境,指挥者都可以清晰的知道对面的布置,这对于集中兵力打击对方薄弱环节,极为有用。雷达不单单可以用用到陆地上,还可以使用在舰船上,类似大雾,黑夜等天气,肉眼和光学观测没有发现或者很难发现的时候,雷达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敌人,进而准确的攻击到敌人。雷达应用到火炮之上的,当雷达的功能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方炮弹的方向,位置,射速,快速的计算出来对方炮群的方向,指引本方炮群,更快的发现敌人,精准的清除掉地方目标。

总之,从很多的意义上面说,雷达的作用,对于军队来说,关键无比,所以军方几乎力挺的支持,同意了这个看起来很艰难的项目。雷达的研究,早在1912年年底,就已经开始了,原型机已经弄出来了,是基于电子管简单雷达,那个只是玩具,可靠性极低,误报率达到了67%以上,这样的比例,几乎无法从中间收获到有价值的情报,因为杂波太多了,误报也多,这样每一个可能都去侦查,这显现不出来雷达的巨大作用。除了误报率,稳定工作的时间也短,不超过40分钟,没有使用的作用。

伴随着工艺的进步,电子管的逐步可靠,把误判率降低到了28%,提升了差不多一半,开机时间也延长到了4小时,可是距离军方的标准,还有遥不可及的距离,军方的标准,最起码开机时间要延长到的36小时以上,误判率不能够高于5%的要求,差了很远。

军方是从作战意图上面,提出的要求,可以不考虑实现的难度,可是研究者要想完成,就困难的多了,为了实现这一点,无线电和电磁方面的专家,又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却不能把可控性提升,尽可能的增加工艺,可是电子管的可靠性不高,这是天然的问题,况且除了可靠性之外,电子管的耗电量巨大,除了在陆地上,外接电源固定放置之外,依靠电池使用的时间是极短,没有使用的作用。

这个结果让军方异常的失望,研究院也在连续的失败之后,失去了继续研究下去的勇气,因为连续很长时间研究,都 没有太多的收获,误报率在达到28%之后,就如同一个艰难行进的牛车一样,以千分位,甚至是万分位来行进,要想达到5%,不说不可能,但是也会浪费几十年的时间。

这么简单的雷达,却在可靠性和电力上面被限制住了,甚至连电的问题也可以放在一边, 可靠性不解决,雷达永远都是理论上的东西,看起来非常美好,可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