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三百三十九章 广播塔

钢铁时代 第三百三十九章 广播塔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2:59 来源:笔趣阁

青山,属于阴山山脉,算的上是余脉,跟阴山不直接的相连,却在地质学上面,属于一部分。因为包头城市的扩大,已经逐步的接近了包头的城区,几乎已经靠到了青山的旁边了。

最近,青山成为了包头市民关注的焦点,因为一座如同宝剑一般,直插天际铁塔,在高大的阴山上面,显得特别的引人注目,一层一层的修建,且越来越高,站在家里的房顶之上,都可以看到不断增高的高塔的。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高塔到底是在干什么,到底要做什么用。

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是一座完全铁的佛塔,也只有佛塔会这么高,有的说是什么避雷针,有的干脆说是什么宝物,辟邪用的,特别是伴随着高塔的逐步完工,上面甚至还有一些人在动作,这更加的引起了包头市民的兴趣,有些人甚至形成了一个习惯,每每下班了之后,都会站在高处,看个究竟。

现在的包头,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工业城市,一半左右的人员,都是工人的身份,在工作之余,文娱活动真的不多,所以包头日报,才能够在包头获得最广阔的市场,包头日报的总销量,已经达到了20万,这对于包头这个刚刚过百万的城市而言,极为的惊人,可以说日报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包头的每一个角落。

伴随着宣传和娱乐,特别是真正的成立政府之后,对于这个方面开始注重,社区开始组建一系列的活动,算是让大家的日常活动开始丰富多彩了起来。人们除了学习之外,也逐步参与了社区的活动,让包头跟中国的其他的城市,略微的有些不同。

这个被命名为广播塔的高塔之上,杨元钊在专门兴建楼梯缓缓的向上。又不是单独的塔吊,当然不会弄那种铁爬梯,那样太费力了,而且危险,播音员和一些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在塔上上上下下。普通的天气还好办,万一到了雨雪天气,或者是霜冻天气,那可绝对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广播塔的下面,面积相对比较大。所以杨元钊在这里设立了不到4平方的钢铁楼梯,盘旋着向上,足以让一个人缓步向上,这个时代,还没有比较可靠的电梯,高山之上,简单的,可以供发射塔使用的电线。勉强可以上来,大规模的使用有些困难,再说了。电梯的发展,在国外比较广阔,国内也只有一些大城市,有一些小规模的电梯,在不准备上摩天大楼的基础上,杨元钊还没有彻底的研究这个。

设备是早已经弄上来的。并且已经安装好,这是特拉斯经过了20多次的改造之后。制作出来的大功率电台,使用各种电子管超过的50个。还有部分,是特拉斯根据电子管的作用,设计出来的,专门为无线电发射机使用的,这些也委托了包头电子厂,确切的说,是电子长在千百次,甚至是上万次的实验之中,生产处各种各样的电子管,然后杨元钊从中间选择了一个最好的,通过复制得来,稳定性相当的好,使用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电子管的记录。

发射端功率强大了,接收端的装置,更加的细小,只有一块砖头那么大,其中使用了超外差电路,只是这个,就已经足够惊人了,要知道,真正的历史之上,超外差电路的收音机,要在3年之后,才会诞生,由此也可以看出特拉斯的强悍的,不但使用了这个电路,还用交流电代替直流电,也就是说,收音机可以借助着外接的电源进行供电,而不用电池,这一定程度上面,减少了收音机推广的难度,高性能,可靠的电子管,让收音机的信号相对于矿石收音机更加的出色,实验室之中有矿石收音机,那是初期的实验产品,到了完成设计,把电子管用上之后,推广的时候,就只有电子管了。

对于电子产业的不熟悉,杨元钊不知道,在他的推动下,几乎跨越了一个阶层,估计知道了,他也不会在意,电子产业的发展,电子管只是最低级的,未来的半导体,晶体管,甚至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才是电子产业真正的发展方向,而收音机和广播电台,只不过是电子很多应用之中的一个。

几个穿着白色褂子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着一台古怪的机器进行调试,杨元钊不是爱好者,他要求制作出来的机器,要有相当的实用性,也就是说,不是那种类似实验室,或者是测试性的东西,必须兼顾稳定性,故而机器比所有的无线电发射机都要庞大的多,跟几年前,美国发布圣经的发射机相比,功率上最少大了30倍以上,而且性能稳定,可以把语音转换成无线电讯号,发射出去,然后通过接收端,转化为人的声音,这让这一台机器,有了基本的使用性能,发布广播,组建广播电台的能力。

“测试都已经完成了么!”特拉斯问道,这几个,都是无线电研究所的,其中有7个外国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都是无线电的爱好者,其中还有2名华人,最后的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甚至没有留学的经历,在天津完成了中学,通过渠道进入到了西北,并且因为出色的天赋,进入到电力试验室,一直跟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员,专门负责无线电发射方面的实验和研究,是特拉斯比较重要的助手。

这个人叫江振华,也是最被杨元钊所看重的,未来的电子实验是,他跟两位华人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主导,甚至未来的地位,会是包头电子行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

“已经完成了测试,城内发射端也反馈过来讯号了。”江振华点点头说道。

除了这个高塔之外,在城内的研究所里面,也同样有一套机器,可以通过简单的电子讯号,进行一些传输,不用让人的来回的传递信息,这个已经有了远程互联和无线电发布的雏形了,只不过,这个体积还要降低下来,目前,在无线电广播之外的另外一个研究所里面,关于便携式无线电收发机的研究也在继续的,目前制作出2公里之内,比较可靠的便携式无线电收发机已经出来了,大概在35公斤左右,这跟杨元钊的预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杨元钊的心中,一台无线电收发机的重量,应该控制在15公斤以下的,至于可靠传输的距离,应该达到15-20公里左右。

这样的距离,对于一场战役来说,应该有一定的战术作用,前方和后方之间相隔15-20公里,有几台发电机组,相互联通,能够控制相当大的一个战场的区域,一定程度上面有联通作战还有信息站的雏形。

科技的发展,每往前一步,都需要相当的发展,现在,包头只是解决了有跟没有的问题,未来的路,还需要继续的努力的。

“播音员找好了?”杨元钊问道。

“都在另外一个房间做准备。”江振华指了指旁边,在这个只有80平方左右的房间之中,除了最大的是作为播音间之外,还有两到三个小房间,用于更衣室和一些其他功用的房间。

播音员,绝对是杨元钊按照后世的情况,选择出来的,对于包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创举的,用专业的,吐字标准的播音,但是这个标准程度,杨元钊想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用普通话,北方的方言,本就相差不大,没有南方那么的复杂,十里八村,都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的,但是杨元钊已经决定了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以北京官话为基础。包头真正能够说的很好的人的不多,在决定兴建广播电台开始,杨元钊就开始培训这个,借助着新华字典,让他们一点点改变,勉强可以吐字清楚。

真正的历史之中,在广播电台刚刚出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各地的方言,俚语之类的繁多,也就是当商业化运作,广播电台进入到政府的视野之后,才逐步的变成了标准的播音,以保证广播笼罩的范围之中,都可以听懂这些话。从后世咨询时代走来的杨元钊,在第一时间,就决定用最标准的,省的以后再出现问题。

三个播音员走了出来,一个男的两个女的,现在的包头广播电台,只是一个草头班子,在杨元钊的建议之下,只有三个栏目,新闻栏目,国内外报纸摘要,还有一个戏剧节目,比如借助着录音机,在各地戏院之中,录下来了一些名家的唱段,还有就是有着地方色彩的,晋剧,北方梆子,蒲剧之类,因为播出条件的问题,只有请别人录下来,再播出,这不得不使用了杨元钊从后世带来的器材,手机。

那个时代的,录音机只有在少部分的家庭之中有,手机已经集成了大部分家用电器的功能,因为保密的关系,手机这东西,只有最亲信的几个长随管理,一旦录下来之后,灌输到了唱片之中,借助着唱片,进行播放,这样的话,手机只用基本的使用,费了几个星期的功夫,总算是弄到了当代戏剧大师的一些主流曲目,还有一些本地的曲目,这些都刻成了唱片,放在播音室之中,用于今天的播音做准备。(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