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二百三十二章 新华制衣

钢铁时代 第二百三十二章 新华制衣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1:05 来源:笔趣阁

年节的包头同样的热闹,甚至说,比往年来说,繁华许多。说实话的,这大半年以来,包头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大量织布机开始在包头扩展,仅仅是包头近处的乡镇,就有上万台织布机,还有更多的织布机拓展到了周围的,大同,绥远,甚至是遥远的太原,都有不少的织布机。

大量织布机的出现,让无数的农民转换成为了织布工人,包头采用的是提供原料,回收成品体系,一匹布的加工费用并不高,对于没有太多经营门路的普通的农民而言,已经算是不错的收益了,不少的村民,或许一年的活钱,也不过是一两块而已。

勤劳的人们借助这自己的劳动,获得了丰厚的报酬,4个人的一个家庭,每天可以获得1.5甚至是2元的收入,这可是银元,一个月干下来,很辛苦,可45到60个银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曾经只是耕田的农民收入水平来说,已经算是很高的了,要知道,之前的王三江,依靠着丰年,还有棉花的紧俏,才获得了5元左右的额外收入,这样他都满意了,一家四个劳动力,可以获得少则9倍,多则12倍的收入,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虽然织布的家庭,没有种田的粮食,吃饭的话只能够依靠购买,可是一个月多出来十几元钱,甚至精打细算下来,多出20多元,30元左右,是没问题的。

农民尚且如此。那些包垦公司,还有整个西北系列的公司干活的工人。最低的标准也是一个月15元,一些比较兴盛的公司。比如是面粉厂,还有砖厂等公司,一些一线工人,可以获得30元甚至是更高的收入,特别是从各地招募而来的技工,他们的工资更高。

丰厚的收入,普通的人和农民们以储蓄为主,年节的十分,还是会拿出来部分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宽绰的腰包,会带来更强大的购买力,跟其他乡镇不同的是,这里有专门的市场。

大量工厂的兴建,一个个超级集团的建设,从包垦公司,到棉纺织厂,再到建筑公司。水泥厂,每一个工厂都是一个巨大人力的海洋,还不说一些临时的小厂,大量工厂的建立。产生了一连串的工人,仅仅包垦公司记录的,在包垦公司发工资的工人数量。就达到了15万之多,其中大头是包垦公司和建筑公司。这两大公司,拥有超过10万的工人。接下来,是水泥厂,棉纺织厂,这些拥有着较高收入,且来源稳定的工人,成为了城市化的先锋,也是购买力的代表之一。

谁也没想到,中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不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天津,上海,武汉,这些大名鼎鼎的大城市,是在西北边陲的包头,30多万人城市,仅仅是工人的人数,就惊人的达到了40%以上,这在中国,绝对是绝无仅有的,以此为依托,衍生出来第三产业,服务业,餐饮业等,让包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商业海洋,15万工人,加上配偶亲属之类的,还不乏一些双职工,这些形成了市场的根基,他们是不断扩张的市场。

杨元钊是从后世而来的,21世纪中国发达的商业,绝对可以说是一个教科书,虽然,目前的中国,各方面都没有发展,什么都缺,可是在包头形成一个体系化的市场,还是可以的。给工人发放高工资,并不是为了让工人把钱存起来,商业的要素在于,让商品流通起来,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够形成更为广阔的市场。

杨元钊不是商业人士,最多知道一些基本的商业理念,在一两个月之前,就从报表之中发现,包头的工人工资极高,可是工人的工资之中,大部分都放在了购买粮食上面,除此之外,就是存起来。杨元钊明白简单的商业理念,给工人发放工资,建设一个比较稳固,且富于的中产阶级,才是一个体系稳定的关键,这一批人,必须要有消费的理念,因而会形成越来越大的市场,这样哪怕包头 拥有后世那样,强悍的多的生产能力,也会有逐步越来越大的市场。

为此,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杨元钊把超级市场的系统,引入到了包头之内,因为没有足够的安保措施,超级市场,没有选择后世的超市的形式,是采用了大百货商场的形式,一站式的购置各种各样的产品是商业营销的关键。

三层的大楼,占地4000多平方,一共上万平方米的营业范围,八大晋商,还有众多的商会,都入住了包头,其中,甚至为了补充货品,兴建了几个新的工厂,主要是关注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其中最大,就是耗费大量资金形成的服装厂。

在色织厂的另外一段,一个醒目的蓝色建筑物,上面书写着新华二字,这就是这一个月以来,杨元钊在包头兴建的最大的工厂,新华服装厂。

服装厂,这在后世,是轻工业的代表,衣食住行等,是整个中国兴盛不衰行业,纺织品未来,更多的是落到了服装上面,不是布料上面,自己剪裁衣服,这是一门让人惊叹的技艺,而不是生活的必须手段。

这个时代,在大城市,或者是比较发达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成衣的店铺,那些店铺,不过是把一些裁缝之类的,集中到一起,然后依靠着设计制造,制作成衣,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后世的那种手工手艺店,要实现工业化的生产,必须要解决机械制衣。

这个时代,缝纫机已经出现了,1851年发明的胜家缝纫机,可以代表着缝纫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9世纪末的时候全球销量都超过了135万台,电力缝纫机和多种发明,让胜家缝纫机的红色标志享誉全球,甚至在今年,在纽约建立了第一座摩天大楼,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

在美国进口的产品之中,缝纫机,只是作为一个门类,被列入其中,并且购买过来,之前的杨元钊根本就没有注意,有了兴建服装厂的打算之后,这才把它翻了出来,仔细的研究缝纫机的结构,基本的缝纫机理很清楚,杨元钊找了一批人,稍稍的改装了一下,用创造性的踏板代替了手摇,解放了双手,裁缝们可以用两只手来控制着缝纫机,极大的增加了效率,这对于电力还没有彻底保障的包头而言,是一个几大的突破。

脚踏板,在动力结构上面,不是惊世骇俗,甚至以原有的缝纫机为基础,动力和机械工程师,简单借助着机床,都能够设计安装出来,这一项发明,让所有人都惊叹,人人都说这个是一个瞩目的发明,一旦推向市场,家用的领域,绝对会超过胜家。

杨元钊在得到了完整的样机之后,就着手准备制衣厂的项目,至于缝纫机,会安排一个小厂,对他进行生产和研究,在钢铁没有完全自产之前,缝纫机这样的东西,不具备大幅度的推广和提高的可能性,只是 依靠他来生产各种钢铁零件,他没这个功夫,也做不到。尽可能的降低部件,生产了3000套的部件,然后找机械车间,组装成缝纫机,工厂的准备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一个多月的时间,借助着四大家完善的网络,一定程度上,在全国开始招募,从全国各地,找了差不多3000名裁缝,成立了包头服装工厂,以包头纺织厂的布匹为原料,加上一些后世的设计,比如说纽扣,拉锁之类,这些东西,不占分量,数量相对也不大,在包头没有能力生产之前,先由一体机进行提供。

裁缝们开始,对于这些东西很不习惯,特别是缝纫机,在经过了几轮筛选之后,只有一些年轻的,可以熟练掌握缝纫机,杨元钊也不在意,又从工人之中,挑选出手艺好的,年轻的,脑子灵活的,把她们集中到一起培训,后世的缝纫机工,也是熟练工,却也可以从培训之中获得,只要老经验的师傅,她们把加工的步骤给讲清楚,然后一步步的熟练就好了,刚开始,他也没打算弄什么特别复杂的东西,内衣内裤,秋衣秋裤,普通的裤子和牛仔裤,还有普通的外衣,这些,需求缝纫机的地方少一点,毕竟现在的缝纫机,只能够缝直线还有一些比较简单的线,花边了,钉扣了,还有其他的,都没有研究,可是就是这样,缝纫机也显示了强悍的能力。

整齐和双排的线,一次性成型的裤管,还有衣服的一些设计,借助着缝纫机,一个熟练工人,可以很快的完成一条裤子,这对于精工细作的老师傅而言,简直是一个让他们震惊的东西,他们之中,能够被称为巧手的,或许一天能够裁剪一条裤子,一件衣服,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可是用缝纫机,几乎是十个,甚至是100个的制作,这种速度,简直是梦幻般的,仿佛一匹布下去,随便两下,一件衣服和裤子,就完成了。

服装产业,就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一般,慢慢的生长,在谁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之下,逐步的发展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