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走向海洋

钢铁时代 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走向海洋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2:59 来源:笔趣阁

一场演习,就这么的成功的落幕了,207的威名,也开始宣扬出来了,哪怕没有进入到常规武器名录,3个火箭军的6300辆重型火箭炮车的订单,还是让火箭炮研究室非常满意,这就是快12万套207了,就这个数字上面,只是三个军的火箭炮,就超过了107进入到常规武器名录之初,所获得的订单,更别说各大军区的订单,既然军委总部都装备了3个军,那么他们也不用客气,本身准备只是团级单位的,变成了旅级,20个军区,又是接近6个军的订单,这就是快2万辆火箭炮车,这让207火箭炮,超越了107,成为了火箭炮体系之中,生产最多的。

大笔的资金,银行贷款,甚至还有杨元钊直接拨付下来的专项资金,不过跟银行贷款不同的是,杨元钊的专项资金是有明目的,是为了导弹项目的专项资金,好在,火箭炮实验室早有准备,之前107的大规模订单,就已经让他们开始扩大规模了,在过去的2个月之中,人员最少扩张了4倍,又跟燃烧弹研究所共同组建了铝热剂的应用项目,又笼络了一大批人,在庞大的资金和名气的支持下,无线电研究的一部分专家,和芯片方面的一部分专家,进入到火箭炮的领域,共同开启了的一个新的研究所,最终,这个研究所被杨元钊亲自命名,还是后世的称呼,导弹,只不过,现在所研究的,非常的简陋。

第一步,当然不是后世那种,超级巡航导弹,也不是二战德国的v2,是在原有长射程的火箭炮的基础上面,加入一个控制模块和小型的变量发动机,通过后方的无线电指挥,改变火箭的轨迹,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从火箭炮到导弹,需要技术和硬件的支持,也需要想象力,杨元钊的点破之下,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最少前进的方向是有了。

第一次试验,当然是失败的,火箭弹装载了矢量发动机之后,不但射程缩小到了38公里,而且偏差出去了最少2公里,差点就造成了误伤。好在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失败之中,总结经验,继续发展的,通过这一次的实验,总结了大量的经验,矢量发动机是有用的,只不过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和火箭力学的部分公式,还需要继续的完善。

至于误差的问题,他们避开了核心区域,主动的前往还在治理的荒漠化区域,虽然说,中国对于北方和西北的植树造林力度非常大,人定胜天并不是在每一个环境都是适用的,对于环境的改造,需要循序渐进,位于沙漠和荒漠核心区域的,肯定还有大片的无人区,那些地方,本就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试验地,而火箭,勉强算是这个类型了。

只要沿着这个发展,以中国在无线电和半导体上面的优势,可能会在几年之内,或者十几年之中,制做出有一定制导性的武器,这个武器只要制作出来,就会成为大杀器,船只之间的吨位差距,将彻底的改变,的有时候,一艘4000吨左右的导弹驱逐舰,就可以干掉一艘战列舰,甚至是航空母舰,毕竟一枚舰对舰的导弹,威力是足够的,大型的甚至可以装载1吨,甚至是2吨的作战部,哪怕这些作战部使用的是普通的高爆**,就足以毁掉一艘5万吨级的战舰,更别说使用了其他的作战部。

这一点在这在火炮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2吨作战部位的炮弹,其中大部分需要是钢铁,是穿甲材料,不可能全部放上**,可是对于导弹来说,超高的速度,让少许的硬质合金,就可以拥有足够的穿甲作用,主要的威力还是穿甲之后的爆破,就如同美国最出名的战斧巡航导弹来说,最佳作战武器是战术核弹头,即便装上温压弹和燃烧弹,也是威力惊人的。

在导弹时代,吨位已经不代表战斗力了,一艘超过5万吨级的,没有装备任何导弹的战舰,基本上是鱼腩的代名词,而一艘哪怕各方面性能落后一点,甚至速度都追不上主力舰普通舰船,只要进行的导弹的改装,装备了最先进的导弹的话,足以威胁到任何主力舰。

导弹威力是跨越时代,可是在20世纪初,关于导弹的各个子项目都没有足够进展的前提下,这些研究是极为困难的,可是在庞大的资金和规模惊人的科研人员,甚至一体机的独特材料和跨越时代的计算机的帮助下,艰难的起步并且向前发展。

杨元钊的出现,让中国的科技向着不可思议的程度,逐步的发展,从某一种意义上面,中国在科技上面的成就,已经超过了二战的水准,可能在某些科技上面还不如,大部分跟军事有关的尖端科技已经成功了,火箭炮只是其中的一个,并不是最后一个,类似乎火箭炮的研究项目还很多,只不过都没有像火箭炮这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样。

东海,碧波**,不过在碧波**之中,却少了许多人气,跟几年前相比,密集的拖网式渔船似乎不见了踪迹,只是在一些近海区域和适宜区域,有一些养殖户放置的网箱。

东海,近海捕捞已经差不多停止了,中国的人口太多了,大量的捕捞船,会让中国的渔业资源大幅度的降低,中国不是传统的渔场,之前丰富的资源,是因为长期的累积,在不停的捕捞之下,鱼类大幅度的减小。

这一点是整个近海172个检测点共同反应的,以1911年的检测指标来说,1914年比起那时,最少降低了28%,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三年等于一年降低了7%,再这么下去,最多15年的时间,整个中国近海,将会无鱼捕捞。

这样的变化,是出乎杨元钊的预料,他在后世的时候,听说过东海无鱼的传闻,可那时在改革开放,大规模的发展经济,甚至一些污染的行业竞相发展的结果,他没想过,在环境保护进行的这么严格的前提下,东海依然会下降的这么的快。

为此,中国政府专门的宣布了禁渔,近海所有地区禁止捕捞,这一点在后世屡禁不止,可是在这个时代,执行相当的出色,一方面,政府的威信相当的高,中国政府在儿童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等诸多方面,给予国民众多的福利的前提下,也对国民有巨大的控制力,所以违**行政规定的成本相当的高,收入不了多少的捕鱼业,跟失去保障,自己支付高昂福利成本的对比,谁都会有选择。

另外一方面,中国的工作机会很多,不捕捞还有别的生存机会,或者上陆去工厂之中,只要勤恳和学习,很快收入就跟捕捞差不多,真的喜欢捕捞,可以选择远洋渔船的,在禁渔的同时,中国大力的生产各种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开到世界上各大浴场去捕捞,造船技术的发展,3000吨,甚至是4000吨级的远洋捕捞船,自带冷冻和处理生产线的这些,可以很大程度上面的,解决保存的问题,冷库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这些远洋渔船,一次性可以收获数千吨甚至是上万吨的渔获,其中不乏珍贵的鱼类,可比近海捕捞要强大的多。

相对于中国近海,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产出是非常惊人的,后世科技那么发达,捕捞数量那么的增多,都没有让他渔获产出下降,更别说这个时代。

除了分流渔民,减少近海捕捞之外,中国还花费了大力气在海洋的治理上面,后世到20世纪末才关注海洋的,关注大陆架地区的海藻生存情况,用人为的方法来改变大陆架的环境,就跟在陆地上面的植树造林一般,用人工种植海藻的方法,改变海洋环境,只不过,处于最初期的状态,没有大规模的发展,也没有多少的成果。

杨元钊在海洋学家的提点之下,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有目的的推动,突然提前推行了这一举措,杨元钊在穿越以来,就在致力于保护中国的环境,现在中国的环境,跟历史上面,有着天壤之别的,中国环境好了,未来付出的成本也就少了,对于子孙后代都有利。

中国已经开始对于陆地进行改变,甚至在几年的改变之中,让荒漠化和半荒漠化的地区,大幅度的减少,对于海洋的改变,也同样是如此,没有尽头,专门针对某一个海区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海藻播种,达不到的种田的地步,却更加容易,毕竟海洋不是荒漠,不是沙漠,阳光,水等环境都有,又是大陆架的地形,本身就拥有各种海藻生产的先决条件。

中国注重的全面发展,海洋也是重要的一个方向之一,相对于陆地,海洋的面积更大,特别是大陆架,这个蕴育了整个世界动植物资源的地方的,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

自然的生长,跟人工的种植之间,差别巨大,就拿传统的粮食来说,在自然界的时候,他的产量是相当的少,可是在人类的手中,一代代的优选下来,产量越来越高的。海洋也是一样,只要深入化的研究下去,就必然会获得各种的回报。(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