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二百零四章 日产万台

钢铁时代 第二百零四章 日产万台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2:59 来源:笔趣阁

新成立的机器车间,是在整个工业区的最外围,跟杨元钊的仓库相距不远,从杨元钊仓库之中,直接弄到的零件,然后运输到这里,跟木工车间制作出来的木材部件,结合在一起的,就构成了机器厂的原材料,而流水线也布置在了机器厂之中了。

经过了快一个月的生产和调整,机器厂,此时,已经不复原来的模样了,高大的厂房,已经基本的构成了,巨大的钢构和屋顶,都已经搭建完成了,只剩下四下的墙体了,包头的冬天,有些寒冷,可是暂时用塑料布之类的,挡住了寒风,里面还是可以工作的。

机器厂的厂房,跟别的没有多少的区别,只是宽大,整齐就可以了,钱虎甚至按照经验,给机器厂,安装了一个天车,贯通在整整一个车间的天车,可以顺着上方的导轨,进入到了车间的大部分位置,这样,比较重的,比如说300公斤以上的东西,就可以通过天车,吊装到其他的地方。

天车使用的动力是蒸汽机,这样相对于电力而言,耗费有些大,蒸汽机需要一直的运转着,山西别的不多,就是煤炭很多,在不少地方,随便的挖一下,就可以挖出煤,哪怕没有后世的探测手段,也无愧于坐在煤山上的省份。

一个月的时间,只是大大小小的改进,就有12次之多,流水线等的应用已经逐步的深入进去,很多更改都让生产更加的顺畅,机器厂变化非常的大。借助着蒸汽动力的传送带,在缓慢的行进着。一台台已经达成架子的织布机上,安装上各种的部件。

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整合。一台织布机被分成了36个不同的工序,每一个工序,需要装上几个不同的零部件,所有的零部件,都生产出来,堆放在每一个人的旁边,每一个人,只要熟悉自己就好了的的,流水线过来。会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停留7分钟左右的时间,在7分钟,这个人需要完成这个程序的操作,这是经过了实验和配合,最终得到的结果,流水线的速度,从之前的20分钟,提升到了7分钟左右。足足提升了三倍以上,这样,这一条生产线,每一小时。可以完成8台左右织布机,200台以上的装配任务。

这还只是一个流水线,整个机器厂。现在一共是7个不同的车间,60个流水线。每天可以装配12000台以上。

换做之前,只有两三百个钳工。可以装配这个织布机,采用了流水线作业之后,钳工可以解放出来,只要是工人,稍稍的经过培训,从慢到快,逐步的提升起来的话,就可以完成装配,一个整机的装配,要知道,哪一个零件在什么地方,先装上哪一个,后装上哪一个,安装的程度,还有整机的运转,织布机哪怕是再怎么的简单,甚至大部分的骨架都已经完成了,要把零零散散的东西,都安装上去,也需要数十个,甚至是上百个不同的步骤,这也是之前,钳工们哪怕最快,一天只能够安装3台的根本原因。

可是现在,一个工人只用做好几个步骤,多则10个部件,少则3个部件,按照顺序,安装上去就好了,7分钟的时间,不但较为宽裕,且熟能生巧的,效率提升了,安装的效果也好了,一个人从3台,提升到了现在的30多台,效率何止提升了10倍。

18个人一组,60个生产线,差不多要用到1080人,这个生产线,还分成了4班,一下子4000人,都是从闲散人员之中招募的,最多3天的培训,就可以上岗,现在,每天工作8小时,夜班可以休息一天,这样的劳动强度不大,可是效率绝对出来了。

连续的生产,很快的,就满足了女工们培训的需要,流水线的生产,也渐渐的降低下来了,不能保证满负荷的生产了,原因无他,原材料有些跟不上,特别是杨元钊,一体机之中,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生产化肥,小麦虽然在冬天,不用追肥,可是到了春天,春暖花开,雪花了的时候,必须要追肥,否则,在小麦不断生长,甚至抽穗的时候,肥料就有些跟不上了,这样相当程度上面,影响小麦的整体产量。

对于包头而言,小麦的整体产量,对于包垦公司而言,已经没有多少的利润了,粮食永远是价格不高的,哪怕经过了处理,磨成了面粉,一亩地的收益,跟之前的棉花都不能相比,更何况是包头使用了化肥,产量激增数倍的棉花。

杨元钊却一定会看重,现在包头,人员原来越多,个大家,都没有停止,对于各方面的人才的招募工作,越来越多的工人,拖家带口的来到包头,现在,整个包头,加上老城,和新城,工业区,总计拥有人口24万多,其中,七八成, 就位于工业区,是工业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凭借这个工作,而生存下去。

工人不生产粮食,却要吃粮食,如果粮价因为需求量的猛增而大幅度的上涨的话,绝对不利于包头的稳定,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后世老生常谈的东西,杨元钊一直都铭记在心,他也必须记在心上。

从某种意义上面,杨元钊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人了,包头跟他息息相关,最少有十几万的人,仰仗着他生活,他必须要把一切都考虑的更好。

日生产万台左右的纺织机,大量纺织机械的出现,极大的缓解了包头日益提升的需要,300个纺织工人还在不停的宣传,再加上参加的农户的作用,每天都能够生产出一两匹的布,对于农民来说,没有什么储存起来,等待着以后的想法,基本上,在完成一天的工作的时候,就把布匹拿出来了,这还亏得最开始推行织布机的时候,是在包头周边,最多就是十几公里的乡村,以包头的道路条件,他们很快的就送到了包垦公司。

对于此,刘澍也是哭笑不得,这样一匹一匹的布匹检查,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做完的,专门调集了一批人员,逐个的检查,并且告诉他们,不用把布匹送过来,每隔7天,包头会派出专门的人员,上门回收这些布匹,今天是个例外,检查完毕,直接给钱。

一匹布五角的收益,这是实打实的现金,对于只能够在土里刨食,甚至不少人都没有工作,只能够以工代赈,填饱肚子的包头人而言,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最关键的是,这个馅饼还真的就掉下来了,落到了他们的头上了。

中国人,聪明的从来都不少的,之前还在观望,甚至是嘲笑别人的,顿时看到了好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里面。

这时候,轮到这边吃不消了,纺纱车间,每天500包左右的棉纱,足以完成15000匹布,之前一个月的累积之下,累积的那些棉纱,也在大量的消耗着,当刘澍发现不对,来找杨元钊的时候,杨元钊却浑不在意,棉纺织厂,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财源,也是笼络住众多晋商的关键所在,之前跟杨家,刘家,尉家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他的工业化进程,现在,有多了四家,对于山西,蒙古等省的影响还在加大,棉纱不够的话,那就增加纺纱机,本身设计的12万锭的计划,才完成了6万锭,大不了再扩张到24万锭,相对于织布,棉纱工人相对好找,培训起来也容易许多了。

整个包头,伴随着纺纱机和织布机的越来越多,包头之前生产的那些棉花,有些不够用了,要知道包头之前的两万一千亩土地,大概收割了600万斤左右的棉花,30%左右的出棉率,皮棉数量在180万斤左右,现在,平均每天都20万斤以上,那些,只是坚持了七八天,就转化为了棉布了,可是机器总不能停下来,好在,晋商的触角遍布在四方,从中国各大产棉区,大肆的收购的棉花。

棉花,从唐朝时候,就已经出现,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过多的重视,元明清以来,棉花的总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特别是大量织布机的时代,南通的周边,就是中国著名的产棉区,南通的棉花,即便在世界上也相当的有名。

大生沙场,就是凭借着那里的棉花,来立足的,包头周边,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棉花,可是传统的产棉区,就在附近,近代中国,伴随着列强们的入侵,棉花的种植逐步的进入到**,甚至中枢也为棉花的种植和棉花种子的改良,召开了几次会议,大陆棉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被引进进来的,其他地方,棉花产量虽然不多,种植的却也不少,一般而言,他们会在漫长的一年之中,逐步的消耗掉,当棉纺织厂挥舞着钞票,大肆的购买棉花的时候,大量棉花,就从方方面面,进入到了包头。

多了一层收购,甚至是毫无止境的收购,让棉花的价格,居然在稳定了很多年之后,微微的产生了上扬。(未完待续。。)u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