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飞行实验

钢铁时代 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飞行实验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2:59 来源:笔趣阁

最大的金主,整个中国最有钱的人,一个人的财阀杨元钊都这么说了,成功的几率还这么高,怎么可能不进行,不过一款雷达的原型机,造价真的是昂贵,只是一款核心机的生产,就高达500万,加上附属设备,最少是700万,这还没有计算人工成本,按照目前最少500人服务空基雷达项目,教授以上37人,普通讲师105人,还有400人左右的硕士生,博士生,这些人的人工,也是一个比较可怕的数字。

第一款雷达果然是失败了,不是整机的失败,而只是一些系统和单元的失败,在经过了认真的研究,找出了问题的所在之后,在杨元钊的支持之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试制,类似的失败经过了7轮,可是最终没有彻底推翻整体的构架,在完善了众多的细节和子单元之后,整个项目进行的相当的顺利,最终一款跟目前中国主流雷达完全不同,轻型了很多的雷达实物出现了。

哪怕中间有一定的波折,可最终,这个原型机还是出现了,看起来外形并不美观,甚至连外壳都没有的东西,却让整个空基实验室都兴奋的高呼了起来,不知道历经了多少的辛苦,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不眠之夜,可是最终的东西做出来了,当开机运行,在雷达的显示屏上面,显示了雷达特有的曲线的时候,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

这个被临时命名为多普勒一型的雷达,不同于以往的雷达,整体使用了大量新材料,比重上面,比之前的雷达要轻,在经过了多普勒和单脉冲的设计,不必需要海基雷达那样,用高高的桅杆作为天线,只要进行了合理的布置,在飞机机身之上埋设天线,接受和发射能力相对于海基的要弱很多,可是重量下降了不少,体积也下降了,节约了最少三分之二的区域,带来了体积和重量的大规模减少,比之前的空基雷达大大的前进了一步。

考虑到了空中的因素,不必如同地面那样,防止漏掉和死角那样建立巨大的天线,一定程度,整个飞机的机身就是一款天线,通过接受放大,最终传输到雷达之上进行处理。这个设计非常天才,在降低了一定精度方面,甚至连雷达的测量范围都降低了,从海基的最多400公里,降低到了85公里,最终实物做出来的时候,比之前减少了很多,总重量17吨,体积30立方左右。

这个体积还没有达到最终的使用体积,却比之前大大的迈进了一步,从某种意义上面,这是一款可以上飞机的雷达,把重型轰炸机进行彻底的改装,让他的全部体积都用来储存雷达的话,是可以把这个雷达装入其中的,用来做实验是够了。

这一款原型机的出现,代表着雷达的研制进入到了一个正确的渠道,相比于之前上百吨,甚至是数百吨的重量,20吨的重量,减重可能性顿时大了很多,最关键的是,当原型机出现,而且是可以装在飞机上面,之前很多空中理论都是推测,最多就弄个几十米高高度进行实验,雷达太大了,不好往几百米高的山上,或者是高塔之上弄。

那么,机载雷达研制最关键的问题,空中性能,就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可拦在大家面前就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架战略轰炸机,必须要进行改装之后,才能够装下这么一个雷达,那么必须要付出一架重型轰炸机,即便雷达测试成功,未来这一架飞机不经过大规模的改装,也等于是废了。

一架重型战略轰炸机,他的成本在80万,比雷达便宜,可是类似的实验,不是一次就完毕了,说不得要多上几架,钱不是问题,雷达实验室,有足够钱,可他暂时影响不到空军,战略轰炸机在出现的第一天,就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这个作为空军最终极,也是最极端的打击力量,一直都被控制在空军总司令部的,其他人,根本没办法动用这个。

最终还是杨元钊来解决问题,大手一挥,10架还没有下生产线战略轰炸机,就被送入到了雷达研究所,确切的说,是在飞机生产线上,雷达研究所的研究员,会把雷达的数据和注意事项告知的飞机生产厂家,然后轰轰烈烈的改装就开始了。

中国的飞机,大部分都是有订单,也就是杨元钊的权势,才能够直接把10架的订单挪用过来,当然了,目前雷达只有一款原型机,还需要根据这个进行一定的生产,然后才能够装在在飞机上面,然后就是飞机飞上天空的实验和地面的理论性实验同时,这也是这段时间,雷达实验室最主要的工作。

杨元钊虽然对雷达的项目,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只是明白的理论,甚至说,他只是听过几个名词,很多更深入的东西,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深入的来了解,来使用,这就需要实验,浪费10架战略轰炸机而已,这样的飞机,中国有几千架,相对于雷达的好处,这点付出算的了什么,只要这个机载雷达的项目最终的完成,雷达将会为中国的航母作战群,支起一片天空的。

雷达装上飞机,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就算是资深的研究员,也不敢保证,能够判定出飞机上面雷达的一切指标,而且这一款雷达还是原型,本身就拥有一系列的毛病。

这一款只装备了雷达,其他什么都没有装备,就算是自卫火力,都拆掉大半的飞机,有些类似于后世的预警飞机,可单纯的雷达预警机,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没多少作用,这个时代的飞机,战斗是格斗,双方在一定的区域之中进行游斗,雷达探测的更远的范围,最多只是防备突然的偷袭,总不能为了探查偷袭,整天把他们飞到天空吧,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

第一次飞上天空,雷达就出问题了,飞机上弄了一些蓄电池,却不够全功率开启,全面开机之后,雷达直接黑屏,关掉了最少7个附属设备了之后,并且把雷达的功率调整到最低,这才勉强开机,第一次的实验只是在空中飞行了30分钟,就匆匆降落下来,最多是带着雷达上天空兜一圈而已。

不过这一次的上天,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各种数据传导回来,对于雷达研究的推进是相当大的,想当然的雷达上天,跟真正的上天,这是两回事,天空中,有上行和下行两个不同,侧重了一个方面,就必然会减弱另外一个方面,之前全面加强是错误,在经过了稍稍的改变之后,雷达去除了最少2个不重要的单元,减重5%。

这不是一个小的数目,20吨的5%,大概有一吨了,可以说比之前最大幅度的减重都要多,从这一点开始,仿佛开了窍一样,所有人都在疯狂的想着,如何在雷达上面扒拉下一块来,减重一方面是功能性的,更重要的是使用更新的材料,更加的独特的设计,已达到用更轻重量,保证雷达质量的结果。

中国在新材料上面的效果惊人,再加上,雷达的测量范围,可以不用的太远,普通的雷达,测量范围可能是在300公里以上,空中雷达可以不用那么多,300公里对于他而言是浪费,甚至从实验数据上面显示,同样性能的雷达,在高空和地面的测量范围是不一样的,越高的高度,测量的范围就越多,500米的高空,比地面上,最少要提升相当的程度,这之前也是雷达站多建设在山上,并且拥有一个巨大的天线的根本原因。

山峰再高也高不过飞机,飞机永远比山峰飞的高,按照现在中国的飞机在8000-1万米的升限,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的山,也不过是8400多米,飞机可以轻松的飞过他,并且目前中国飞机的极限可以达到5万米以上,这个高度就是山峰无法达到。

再说了,超过4000米的山峰,雷达也不好弄上去,几十吨,几十立方米的大家伙,不是那么容易弄的,在第一次发现了雷达的测距距离之后,之后又专门的对雷达的测距规律进行了设计,当这个高度达到了4000-1万米的时候,这个提升幅度相当的出色,这也成为了未来雷达高度的基本判定。

正因为高度上面,对雷达的探测范围有了增幅,在加上从实战的角度上面说,雷达也不需要太大的探查范围,100公里以内就可以了,这几乎相当于地面几十公里,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雷达的小型化,从小到大不容易,可是从大到小,只要不是进入到微观世界,在原型机已经出现的前提下,就容易了许多。

从250公里左右,缩小到几十公里,快5倍的缩小,雷达的重量当然不可能缩小5倍,可是雷达整体的减少却相当明显,减少了差不多4成的重量,相对于之前,雷达的重量终于降低到了11吨以内,算是基本上达到了预期,可以装在战略轰炸机上面。(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