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根灌系统

钢铁时代 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根灌系统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2:59 来源:笔趣阁

灌溉体系,古已有之,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大名鼎鼎的都江堰,就是一个包括了治水和灌溉为一体的水利枢纽,不但一举让水患多发的成都,从穷山恶水,变成了天府之国,到了2000多年之后,依然有相当的作用。

不过,大部分的灌溉体系,都是在平原地区,甚至是蒸腾作用比降雨少的地方,沙漠地区,明渠和沟壑的做法,就容易出现问题,注入的水量,甚至比不上蒸腾的多,这存在着巨大的浪费。

杨元钊是穿越者,他很清楚灌溉的作用,甚至这一点不得不说后世资讯发达的时代,以色列在沙漠地区,创造了农业的奇迹,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根灌,用提前铺设的管道,精准的在根部灌溉,已达到补水的目的,厚厚的土层,一定程度上面,减少蒸腾作用,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在深土层汲取到水分,才创造了沙漠的奇迹。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粮食蔬菜的根基,特别是蔬菜,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根本就长不起来,从进入到包头开始,杨元钊起家就是通过农业,杨悦这么一个留美学童有这重要的作用,到现在,农业依然是国家的基石之一,以杨悦主导的种子学,遗传学,甚至是杂交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遍布在中国,上万家农业研究所,还有生产基地,每年培育出足够中国农业种植大量良种,中国农业的发展,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棉花,小麦,大豆和稻米,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最少上百个大项,上千个小项,少则3代,多则5代7代的关系,虽然提升的幅度相对于之前,没有那么的明显,没有几倍,甚至是十几倍的提升,可是品质的改变,产量的微微增加,这些,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面,提升中国粮食的产量。

这可不是包头的时代,最开始几万亩,甚至是十几万亩的时代,目前,整个中国,就目前控制的土地上面,拥有农田的32亿亩,哪怕单独的某一个单项上面,种植面积都是在5亿亩以上,哪怕是百分之一的提升,一亩地增加6斤这样微不足道的速度,算下来,也是150万吨以上,这个数字绝对不小,足够300万,甚至更多的人吃一年的粮食,在目前世界大战的局面之中,绝对是硬通货。

杨悦主导的是农业基础科技,是以种植和遗传学为主的,另外一方面,关于农业种植技术,灌溉,施肥等等,就是另外一个方面,中国的肥料,也从最开始人蓄粪便基肥,转变成化肥,再次的基础上面,又发展为不同时期的肥料和复合肥,这些都在也原有的基础上面,提升了粮食的产量。

可是灌溉是另外一个项目,水量充足的地方不必说了,不但要考虑到灌溉,还需要考虑到涝的问题,可是在干旱地区,内陆的荒漠地区,这个就相当的重要。

民以食为天,刘澍本也是农家出身,他很清楚粮食的重要性,虽然中国国土面积巨大,拥有长江流域,东南亚的大批的良田,可是农田谁会觉得多呢,中国良田,就目前来说,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的,东南沿海和东南亚,不是没有潜力,可是那时要毁林的基础上面,中国目前,不同于后世中国,当时庞大的人口压力,必须要增加耕地面积,多年以来,哪怕是为了经济发展,每年的耕地也是绝对的红线,一旦出现非法转变耕地性质,没有足够的理由的话,这可是通天的大事情。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口才七八亿,最关键的是,本身水土保持就比较好,再加上杨元钊的注意,一定程度上,环境比后世更好,又有了东南亚这个粮仓。

在怎么好的地方,也要有人来种才可以,东南亚在列强的手中,甚至是在土人的手中,不过是一片富饶之地而已,可是在勤劳的中国人的手中,那是一片化腐朽为神奇的乐土。

正因为如此,中国没有在东南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砍伐树木开垦农田的想法,大部分高山和比较贫瘠的土地,都被退耕还林了,相对于粮食的微薄产出,用来种树丰富自然来的好一点的。

就连这样的土地都退耕还林了,东南亚的天然原始森林,当然不可能随随便便的开垦出来,在原有的土地上面,只是寻找比较适宜的建立种植园,其他的暂且保存下来,中国的土地的增长,到了一个高峰之后,很自然的就会出现滑落。

这种时候,一种全新的灌溉方法,可能会在土地上,一次性投入较大,却不会产生多少陆续的投入,甚至从层面上改变土地性质,原来,荒漠,半荒漠,甚至是沙漠的土地,将会变成良田,想到这里,就忍不住兴奋,中国这样的土地不知道多少,从山西陕西往西,大片大片,占据曾经中国快一半的版图,都是这样的,即便抛开**也有不少。

根灌的关键就在于的投入,铁管容易生锈,本身埋在土里,又经常接触水,铜管的造价太高,使用的时间也不长,不过这没问题,中国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上面的优势,特别是一体机的出现,很多后世流行的材料,提前诞生在了这个时代,比如说pp和pvc,这种重量轻,强度大,耐腐蚀,并且价格也不贵的材料,成为了这种灌溉方式的首选。

既然材料和灌溉方式出来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比如如何防止堵塞,一亩地要如何才能够保证灌溉效率,要多深才可以,这些只要是多做一些实验,累积一部分的数据就好了,就这样,几年的时间,中国形成了一套的体系,并且在三北防护林的干旱地区,首先采用了根灌补水的方式,以保证种植的树木的存活率,现在,接着北水南调的机会,彻底的普及了这一种的灌溉方式。

在杨元钊的支持下,专门针对荒漠地区的灌溉工程开始出现,在这些地区的蒸腾作用比降水量更大,形成的荒漠和半荒漠话的气候,长期的湿度极地,即便有河流也叫间歇性河流,这些河流可能在雨季或者下雨的时节,奔流不息,甚至会引发洪水,可是在干旱的时节,河流就渐渐消失了。

从历史的变迁可以知道,水对于一个区域的影响是巨大的,曾经在中部地区,繁盛的西域文明,甚至楼兰的传说,在那个年代,这里是充满了降水和文明的,可是当雨带转移,地址变迁之后,这里就成为了埋藏在黄沙之中的世界。

中国当然知道,荒漠和半荒漠区域的可怕,哪怕是北水南调这样的大型工程,流经这里的所有渠道,都是采用暗的的,灌溉也是一样,灌溉的地点是在地面以下,用pvc材质,制作的水管,可以在土地之下的1米左右,靠近根系的地方进行灌溉,距离地面较远,会出现蒸腾作用,可是蒸腾作用大大的减少,这样的森林成活率较高,对于水的消耗也比较的小的。

当然了,这个的不同于沙漠地区的农田,粮食作物的根数,远比乔木数目更多,一亩地,如果是高大的抗旱树木的话,可能只有的几十或者上百株,这样铺设的管道大大的减少,只要的足够的防护和养护,就足以长期的生产下去。

虽然如此,甚至在一些草场地区,根本就不用设计,只要通过暗渠,把水引入到特定的管道,然后平均的注入到土壤之中,只要地下的水量达到一定的程度,顽强生长的野草就会疯狂的长起来。

饶是如此,三条纵横整个中国北部,总长度超过3万3000公里的庞大的水利工程,加上最少100万平方公里根灌改造,需要的人力,简直是不可想象,仅仅是土方上面,一亩地最少是35-50立方的土方施工量,100万平方公里的改造,需要的土方就高达千亿立方左右,也就是中国,拥有着远超过这个世界的工程机械,再加上近乎庞大人口,这才勉强完成了这个震惊世界的改造工程。

中国用庞大的劳力,从欧洲过来的几千万劳力,加上从东南亚,甚至中东迁移过来的土著,他们都被命令从事这一项工作,当然了,这其中,有一部分更高层面工作,剩下的,都在干这个,甚至包括东南亚,包括其他一些地方引进来的人口,几乎用了2亿人来种树。

即便是按照一个人一天10颗树,每天可以种植12亿,按照的每亩地60棵来算的话的,2000万亩的每天数据,也相当的可怕的,每天的1万平方公里以上,每年不可能每天都种植的,加上砍伐和消耗掉的,每年净增长的100万平方公里。

这在后世,几乎每年都增加1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可在这个时代,30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土,投入了2亿人力的种树行动,可能每年只是增加3%左右,但是当这个持续下去的话,预计在7年之内达到高峰,到时候,庞大的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会超过45%,加上本身植被恢复和生长,中国将会彻底的变成一个植物的天堂,对于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抵抗能力达到最高,将会从一个工业国度,变成一个宜居国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