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国防计划4
本章为前次家里出事未更章节的弥补,还有一章,明日补。
航空母舰虽然是今后海战的主角,但在1920年代,不要说中国,便是世界海军霸主英国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唯一能掌握历史走向的,只在秦时竹等七人组身。当然,他们不可能将这个话讲给海军听,听了下面也未必相信,传扬出去反而坏事。
当然,先知先觉者也不是没有。沈鸿烈就是坚决的航母派,他不仅认为航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认为航母在未来会极大地改变海战的模式。不过,究竟航母如何改变作战局面,到底航母制敌是怎么回事,他暂时还说不清楚,但这种朦胧意识已经萌发了,这也是秦时竹最为看重、大力拔擢沈鸿烈的根本原因。
在运煤船改建的“希望”号航母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建造更大、更好的航母就被提到议事日程来。这个时候,无论是英国的百眼巨人还是美国的兰利都不是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故而,最新建成的“北海”号是世界第一艘专用的舰队航母。
航空母舰序列
北海号:标准排水量1.5万吨,11万匹马力,最高航速31节,舰除了4 4架舰载机外,就只剩下24门37高射炮。在穿越组的精心点拨下,包括侧舷舰岛、全通式甲板、隐蔽式烟囱、拦阻索、弹射器、前后甲板升降机等诸多设备已经一股脑儿的运用了去。
在4 4架舰,分成4个中队,包括1个舰战中队,1个舰攻中队,1个雷击中队和1个舰轰中队,每个中队12架飞机,编成3个4机编队的小队,另外还有一个4架飞机的侦查小队。这52架是全部可以从甲板起飞的,除此之外,航母还额外准备了架水飞机,全部都是侦察型。
正因为北海号吨位大、地位重要,在沈鸿烈的强烈坚持下,北海军区选择了北海号作为旗舰。
希望号:经过第二次改造之后,标准排水量达到900吨,3万匹马力,最高航速1节,舰有舰载机24 4架,编成序列包括了舰战、舰攻和舰轰,没有专门编组鱼雷机事实鱼雷机和轰炸机是通用的,侦察机和北海号一样,水飞机有4架。
国防军的潜艇完全是从零起步的,比起欧美各国来落后很多,但非常有利的是,因为中国与德国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得在潜艇这个领域的进步堪称神速。特别是以陈若愚为首的一批青年学子远赴德国学习,最近距离观摩德国潜艇部队的编组、作战、维护、保养等工作,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德国投降前夕,德国海军不但将所有已经建成的潜艇资料复制给了中国,甚至连尚在研发之中的新型潜艇资料也一股脑儿给了中国。
而且,在德国正式投降后,得益于陈若愚的接洽,几乎所有排的号的德国潜艇设计师、工程师和熟练工人都转移到了中国,在葫芦岛海军基地大规模建造潜艇,再结合穿越组的资料后,很多战时还是想法的设计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到1920年,中国已经拥有各类潜艇20余艘,不但在远东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排的号了。
潜艇序列
国防军潜艇按照吨位大小,分成3个等级。
第三等潜艇主要担负近海防御任务,主要是仿照德国潜艇的17系列,但却完全采用了国产柴油机,水排水量550吨,水下排水量60吨,水面最高航速15节水下最高航速9节,拥有4座鱼雷管,2前2后,可携带6发鱼雷,续航力1000海里。除了鱼雷以外,还有一门57的甲板炮。
第二等潜艇主要担负海域进攻任务,亦即可以实现在不同海域的调度,可以不依赖中途补给而横跨海域作战。主要仿照德国潜艇的1559系列,在吨位略有放大,水排水量960吨,水下排水量1140吨,水面最高航速16节水下最高航速9节,拥有4座鱼雷管,2前2后,可携带14发鱼雷,续航力3500海里。除鱼雷以外,还有一门127的甲板炮。
第一等潜艇主要担负远洋破交和进攻任务,可以实现远距离进攻任务,主要仿照德国潜艇在一战末期开发的新型潜艇,水排水量150吨,水下排水量2090吨,水面最高航速17节水下最高航速节,拥有4座鱼雷管,全部在前,可携带20发鱼雷,并且拥有快速再装填能力,可以在一次进攻中通过5轮雷击将全部20发鱼雷打出去,续航力000海里。除鱼雷以外,还有2门155的甲板炮。当然,这个级别的还有一种是无武备的运输潜艇,可以为其他潜艇输送补给与物资,自然也可以输送人员。
在这个级别身,还加载了通气管,通气管虽然在197年就被发明了,但一直均未受到重视,一战末期德国潜艇对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性进展,现在也便宜了国防军。
因为潜艇部队全盘学习德国,因此在舰艇编号也是德国方式,一共分成3个潜艇支队。
第一潜艇支队:
辖有一等潜艇艘,编号分别为100,舰长军衔为尉
第二潜艇支队:
辖有二等潜艇艘,编号分别为2020,舰长军衔为少校,
第三潜艇支队:
辖有三等潜艇16艘:编号分别为30316,舰长军衔一般为少校,个别为中校。
除了飞速增长的作战、运输、训练船以外,其他诸如补给、医疗、测绘、测量等专业用船也大量投入使用,这些配套舰艇虽然吨位不大、数量也有限,但对海军战力却起到了倍增器的作用。别的不说,光是二期国防计划完成后,中国所有海域的水情、水文、海域资料都得到了更新,海军的海图也全部得到了更新。原先还需要外国领航员、外国海图的历史一下子就成了过去。
随着大批新舰的服役,清末的老舰纷纷退役或者转入二线,国防军海军吨位数升到了25万吨略多,排在英、美、日、法、意、苏俄之后,德国、奥匈由于战败,舰艇吨位不可避免要下降,而苏俄的舰艇吨位纸面虽然比中国还略强一些,但战斗力却已经大打折扣,说中国是世界第六海军强国也可以说了。
最重要的是,在远东太平洋海域,中国与日本的吨位之比升到了三分之一略弱,与美国的吨位只比升到了五分之一强,已经超过了英法的远东海军力量。
在这样的情势下,重新划分海军力量构成便成了当务之急,程璧光在汇报时,便汇报了海军最新的力量构成。
海军研究所随着力量扩充,一分为三,分别担负不同的研究任务。具体包括:
海军第一研究所简称一海所,直属总装备部,偏重船舶设计、动力设计与制造,驻地海。
所长:刘冠南少将
副所长:曾瑞祺准将
舰船研究处处长:王伯屏准将
海军第二研究所简称二海所,直属总装备部,偏重海军兵器,包括舰炮、鱼雷、水雷、航母弹射器等研发,驻地葫芦岛。
所长:黄履川少将
副所长:王齐辰准将
兵器研究处处长:沈觐宸准将
海军第三研究所简称三海所,直属总装备部,偏重海军工程,包括岸防、要塞工事,海域、海情、海图、气象等内容,驻地秦皇岛。
所长:高平寒少将原海军学院常务副院长转任
副所长:吴光宗准将
工程研究处处长:朱荣准将
兵员研究处处长:许世芳准将
海洋研究所处长:林继荫校
海军装备部四大直属船厂虽然在编制没有发生变化,但各大船厂都抓住机遇,实现了飞速成长,特别是大沽造船厂。大沽厂原先是洋务派兴办的企业,资格很老,但技术能力、修船水平却很一般,比起后起的江南制造总局差距不小,再加庚子年的折腾,大沽设备劫掠的被劫掠、损毁的损毁,差不多只能修船而非造船。辛亥后虽然有所恢复,但底子仍然太薄。国防军收复青岛后,连带德国的青岛船厂也一并接收了下来,毅然做出了搬迁决定,而此时天津港也因为面积狭小施展不开,两家一拍即合,大沽厂将土地等资产盘给港务局,而港务局不但提供了一大笔搬迁和设备更新费用,而且一口气在青岛定了6艘商船,大大促进了青岛造船厂的发展。而青岛船厂原本的德国技术人员全部留用,也促进了船厂的后续发展,到1920年,青岛船厂新建5000吨级别的军舰已基本不在话下了。
江南造船厂厂长:陈兆锵少将
总工程师:邝国华准将
秦皇岛造船厂厂长:郑清濂少将
总工程师:曾宗瀛准将
青岛造船厂厂长:吴毓麟准将
总工程师:寇御麟校
福州造船厂厂长:何品璋准将
总工程师:任照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