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让煤炭飞 > 第三百五十二章 挖煤

让煤炭飞 第三百五十二章 挖煤

作者:兵家传人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20:15 来源:笔趣阁

转眼四月份到了,销售部所剩余的资金也花了很多出去,在北斗十二个区都建立了销售点,用来出售蜂窝煤以及水泥。

并且在诚招服装加盟商,也颇见成效。方大军也打通了关系,人民政府建议学生穿校服,不穿也没关系。有这句话就够了,校服市场也火暴了起来,虽然赊帐的学生比较多,但这钱怎么说都算是赚到手了。

还有王英在扩大市场,以及原本市区的销售就还不错,这让服装厂算是走上了正轨,工人加班加点,都有事情可做,随着熟练度的提高,工资也相对可观起来。

水泥厂不用说了,光是大厦所需,都要加足码力生产近半年,蜂窝煤市场不降反升,因为集体制度取消,导致煤炭的价格开始上涨,并且涨得相当明显。

按正常情况,煤炭的销售价,现在应该达到水泥的五分之二才正常,水泥现在四十的零售价,原煤也应该有15到20元区间价。县里的原煤已经到了17元左右,而之前角山,方大军才开6元一吨,但如果运输到县里,每吨大概要花3元钱,价格算起来依旧低了。

四月份起,角山的煤炭,他给调整到了9元每吨,算上他从安全方面的付出,每吨大概要10元了。

并且今年政策也变了,煤炭要收税,暂定的价格,一吨收五毛,杨梅才也不是吃素的,在角山通往北斗的半道上设置了关卡,煤炭不运输出来就不收税。但要通过这条路。见一吨收五毛。

不是收现金。而是到区政府购买煤炭票,交了票才可以放行,税钱由角山自行负担。

以前的生产队长,有不少都转行当起了煤炭小老板,但都有些偷偷摸摸的,不敢明面视人。而以往挖煤挣工分的村民,也转行当起了煤炭工人。

方大军所承包的地方,也准备开始大量开采煤炭了。但也是只在筹备当中,因为业务还没谈下来,他主要不是销售对民的煤炭,而是想往单位企业销售,比如火车站、瓷砖厂、钢铁厂、各个单位锅炉房、以及需要用煤炭发电的企业。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煤炭价格上涨了,导致每吨水泥的成本增加了一元,每吨蜂窝煤成本增加了两元,既然自己手上就能消耗煤炭。又何必找别人购买。

而角山之前的小煤洞,也不愁没生意。比如村民现在要用煤,就需要花钱购买了,不光是角山,还有外面的村民,光是这部分民用也足够养活小煤洞。

水泥厂目前每月要用到两百多吨精煤,蜂窝煤厂要用到六百吨原煤,这都已经八百吨了,若是由他自己出货,每月能挣五千左右,这是纯利润。

可别小看了这钱,每月挣五千,在现在可以算是相当牛的乡镇煤炭老板了。不过这个前提还是因为两个厂子是固定销售点,挖掘出来拉过去就ok,路途短,销售稳定。

也已经打过招呼,两个月后,他就不需要之前的煤炭,也算是给之前的小煤洞一点准备时间,让其自谋出路。

他要修建的煤矿可不是简单的挖掘煤炭,估计可能会配套建立一个精煤厂,这需要大量水源,进行洗煤。还可能会修建一个焦煤厂,这个就需要烧原煤了,这方面他是外行,只是了解一些信息,具体看谈下来的单位企业业务来定。比如,和钢铁厂谈好后,那边肯定会对需要的煤炭提要求,他按要求来完成质量就可以。

这一年,他的目标是巩固之前的业务,然后从煤炭上面来挣钱,煤老板在后世的名声不好听,他也不是打算一辈子干这个,现在不过是想从煤炭上面挣到无本的资金,见政策不对,就会收手。而且左右也只是一个稍大的煤矿而已,有这么一个就够了,因为他的精力是有限的,能搞的项目也太多。

这一次,谈到生意,他和杨梅才居然默契起来,仿佛之前的不愉快从来没发生过,他也让哑巴出面给杨梅才塞了一个红包,对方居然爽快的收下了,钱不多,但也算一笔巨款,整整五百元。

收了钱,杨梅才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其实以前他想把水泥厂搞到手,一是为了政绩,二也是想要点好处。

现在水泥厂动不了,但好处能到手,也算勉强能接受了。

接下来就是一路飘绿灯,方大军开采煤炭的手续就快落实了,都是正规手续。

四月中旬,因为今年的气候不错,现在就可以插秧了,虽然他一在让家里别种植土地,但父母只把一些相对比较远的土地让给了亲戚种植,大半的土地依旧在自己种,家里还养着两头猪。

好说歹说,让父亲放弃了自己打砖的活,只当是按照比例提成,这也是因为火砖的定单太大,又招收了不少村民的男性,每月光提成也有不少了,这是父亲的话,其实也就七八十元顶天了。

今儿他也帮着插秧,很是简单的办法,用一根线,横拉在田里,然后估摸着距离,把秧苗插进田里就可以,若是遇到插不实,就用脚捣鼓几下,把田泥扫到插秧的位置,到时插出来的效果,就是一行的一行的,间距都大概差不多。

可方大军毕竟是穿越者,他插的秧苗,结果当天下午就有不少浮在了水面上,因为没插好,田泥松动,秧苗就漂浮了起来,天生不是种地的料啊。

最后他就去拔秧,秧苗需要培育,办法也算简单,选一块好田,把田泥耕得细软,然后垒成长方行,但水面不能超过表面位置,可周围又必须有水。

跟着还需要泼洒粪水,最后就是把稻谷种子均匀的撒在上面,然后跟大棚的办法差不多。给支个小帐篷在上面。用薄膜盖好。始终要保持周边有水,但种子不能泡在水中。

跟着就是慢慢的生长,到了茁壮成活后,就可以撤掉薄膜,再让其生长一段时间,这下就可以移栽了,这拔秧也是技术活。

弄得不好,就把根给扯断了。那这秧苗就报废了。他见过后世在旱田里培育的“抛秧苗”,那是把种子点种在模具里面,硬币大小一个凹槽,撒上几粒谷子就可以,等成活后,轻轻一拉,就可以连根带土一起从模具中拉出来。

这个模具是一版一版的,拿一版在手中,站在田埂上,拉出秧苗。轻轻一抛,因为秧苗的根带着泥。下重上轻,落下的时候,就直接插进田里了。虽然抛秧看起来东倒西歪,但长上一段时间就正常了,当然抛秧还是需要补坑,比如农田的边上,就需要手插,还有太密集的地方要给拔掉些,太稀少的地方要补秧。

可却节约了大量的劳力,最后收获的产量,不比插秧少多少。

体会到现在插秧辛苦后,方大军还真是生出了“抛秧”这个念头,也跟着就付出了行动,找徐荣沟通了一下,谁想徐荣也引起了重视,说是马上安排实验,农业局要几块实验田,这个太容易了。

他也把记忆中所知关于抛秧见识说了出来,毕竟是外行,接下来就没管了,也开玩笑说,如果出了结果,别忘了,帮他卖点煤炭,也就是拉些单位的煤炭定单来。

栽完了稻谷,月底,他又去栽玉米,本以为这是个简单活,谁知道也停挺杂的,玉米的栽种比较落后,现在不是点种,而是跟稻谷一样,需要培育苗子,办法差不多,只是在土地里面。

不过移栽的时候,玉米的根必须连带泥土一起给铲出来,不然就不容易栽种成活,在栽种之前,土地是需要用锄头挖一遍,然后按照间距,挖一个坑,把玉米栽种进去,到六七月份,红薯就是栽种在玉米的根旁边。等把玉米收割后,红薯也会迎来旺盛的生长周期。

他知道点种玉米,可提出来后,估计也无法解决,这事就没提了,村民也习惯了这般。玉米栽种后,还会经过“上抖”,也就是用锄头把玉米根周围的泥土松一下,施上肥,这是技术活,因为一不小心就把玉米根给挖断了,连补坑都不行,因为已经过了生长周期。

五一劳动节,今年的五一,他确实是在劳动。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瞎忙活,不光如此他还去支援了李玉兰家,跟这边长辈的情况差不多,李家那么忙,居然也留了些土地种粮食。

他这个女婿也去帮了点倒忙,酒肉吃了不少,干活还没喜欢偷懒的小玉琴利索。

大厦的修建正式启动了,分配面积还在商量当中,没有最终定下来,以方大军估计,可能需要好几个月,效率真够低的,而政府也接管了修建工程,他在过程中没什么权利,索性不去了,但偏偏几个负责人又喜欢听取他的意见,通讯联系不发达,就经常托口信让他去一趟。

搞得他干活都干不利索,偶尔就要去一次县里,当大家得知他这段时间在种地,不知道多少叹息,这不是大材小用吗,但要是知道他种地的水平,估计就不会这么看了。

水库的改造工程差不多了,鱼塘需要暴晒,正式利用还要等段时间,今年怕是赶不上出鱼了。

总花费暂时不多,后面的资金主要是用在水库周围那一千亩山林,他要改造成果树林,这个就有点麻烦,也是个长期工程,慢慢来了。

要的三千只鸭子,已经养了起来,每天都在消耗粮食,他也养了近二十个兼职村民,在水泥厂半上工,哑巴是负责人,现在夏天还没正式到来,他去看的时间也不多,等夏天来了,在去钓鱼什么的吧。

“大军哥哥,你什么时候也带我去坐火车啊。”小玉琴有些可怜巴巴的说道。

“今年内吧,等空闲下来就去。”方大军也不是随口一说,带李家一起出去游玩一次也不错,但不是现在。

————

春去秋来,转眼到了八月份。天气依旧炎热。玉米已经丰收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晒玉米,然后进行装坛。玉米以及之前的油菜籽、麦子的丰收,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相比去年来说,粮食产量要更足。

以往村民是上工,基本是时间制,混完时间就是一个工,人不同。工分算得也不一样,但现在却是自家的地,天不见亮就干活,天黑才回家的村民大有人在,这粮食要是不丰收,那才是没天理了。

玉米和稻谷,差不多都要晒十个太阳日左右,要彻底晒干水分,储存起来才不会发霉、长虫。

粮食虽然多了,但因为家畜养得多。导致漫天遍野都是打猪草的队伍,今年种植和养殖方面都算是双丰收。

而肉食的价格。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上升,虽然只是涨了五分钱的样子,可却让大家都很高兴。

大米的价格也略微有点上涨,涨了一两分钱每斤,基本上这种物价上涨是合理的,而工资方面,干部们也上调了一点点。

八月下旬,也终于迎来了收割稻谷的季节,这才是重中之重,大米是当地的主要口粮,也是上交公粮最主要的粮食。

不知道多少人等着出结果,方大军的去年发明的脚踏式打谷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本上每个家庭,光靠这东西,不用外人帮忙,在两天之内,就可以打完所有的稻谷,如果加点班,一天就能搞定。

其速度大概是,每天能打出三亩地左右的稻谷,别嫌慢,因为往年更慢。稻谷收获到家里,接下来就是进行暴晒了,在九月中旬就可以进粮仓。

各家各户自己都会称重,或是估算,比如一个箩筐能装四十斤,那么就数箩筐,就能大概知道了。

生产队虽然被弱化了权利,但统计数量却是没问题,还有一个小消息,相比去年来说,今年所上交的公粮少了很多。现在每亩的产量也就四百斤左右,按每户平均约三点五亩稻田,每户平均能收获一千四百斤左右的谷子。

往年大概要上交九百多斤,今年只有六百斤了,这样村民能剩余八百斤,就这,方大军也觉得虚高了,上交个两三百斤,这才正常。

但是村民们却是喜气洋洋,因为这意味着,差不多能吃饱了,每顿吃不了干饭,也能吃稀饭。其实杂交水稻一出来,每亩产个七八百斤,这才正常。

到时候每户能收获两千斤左右的谷子,年年都能有剩余,而到时候就会有认购粮,也就是村民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大约到九十年代中期,到时候粮食就可以卖给私人,不用在卖给国家了,具体的时间,方大军也不是太清楚了,因为穿越前根本就没关系过这些事。

其实现在村民总感觉粮食不够吃,主要还是因为大家的饭量太猛了,现在每家都是粗碗,一碗能装三两米,壮汉吃个三碗都正常,但往后碗就会越来越小,饭量也会越来越少,因为其余农副产品丰富了。

角山今年的农副产业也变多了,比如韭菜、黄瓜、猫豆等。村民自己拿到土地,也会想办法多种油菜,食用油这方面也不会缺了。

今年依旧是交公粮,但跟去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村民心中那股无言的怨气也基本消散了,华夏的农民可以说是最勤劳的了,也容易满足。

剩余的粮食入了粮仓,接下来一年就不会慌了,这日子算是真的有奔头了。

几年后,当农村不在为吃饱发愁,肯定就会追求吃的质量。,当能吃饱吃好后,那就会追求整体的生活品质,会对钱有所追求,因为有了钱就可以修楼房,购买家具家电,穿得更好,进城去游玩。

年轻一代,也会想去看看外面的世面,这就造成,打工的人群越来越多。

但那是多年后的事情,现在的工作岗位太紧缺了,一个萝卜一个坑,挣钱太难。

方大军放出风声要开采煤炭,差点引起之前的挖煤工人集体跳槽,也有无数之前没挖煤的壮汉来打听消息,不得不说,他现在的口碑相当好,大家也都愿意给他干活。

这算是诚信的价值吧,所以煤炭工人方面他一点都担心,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安全重于泰山,真出了事,他赔钱是小,生命才是大事。

所以动工之前,才会修建大量的防范措施,比如用条石以及水泥加固主洞口,比如修建排气系统,让洞里的空气随时流通,这样就能避免瓦斯爆炸,反过来,会增加开采成本,但钱是挣不完的。

另外还要修建房屋,挖煤只干白天,晚上现在不打算开工,太过危险了。所以不需要住房,但是食堂,休息室这些就需要了,还有公路、电路改造等问题。

煤炭还没开挖,这些准备工作就花掉了大笔的资金,他也请了专业的安全顾问,招收工人之后,会经过培训才会上岗,如果违反安全准则,工人也有权利要求不开工。

但这些只是防范,把危险降到最低,挖煤依旧有风险,而且是高危工种。

方大军也有想过,不管煤炭这一块,但他不挖,别人也会挖,换了别人来,其它不敢说,至少安全这一块,不会如他这般重视,并且他不光重视自己的煤矿,也依旧在统一着其余小煤洞的安全问题。

其余地方他管不了,不过角山这地方挖煤,必须把安全问题重视起来。

“咚!”一锄头下去,终于,见到了煤炭。

现在还未开采,只是在试挖,跟他用小黑石探察情况一样,这里的煤炭很丰富,质量也相对很好,挖出来后,就是钱。(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