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新纪元1912 > 第172章 对应之策

新纪元1912 第172章 对应之策

作者:无语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17:49 来源:笔趣阁

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在地球上空都有数以千计的无线电波在回荡着,在这些电波之中,除去大量的民间电报之外,尚还有许多zhèng fǔ之间的往来秘电,以及军事秘电,对于许多眼睛来说,如何获取这些电波内所承载的信息,甚至可能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相比于有线电报,无线电报无疑是便利的、快捷的,与有线电报不同,无线电报或许极为便利,但是在便利的同时,却有一个不足任何人,只要调校到合适的波断,就可以接收无线电信号,从而掌握对方的电报内容,也正因如此,电报的保密和破译,便成为摆在各事、外交机构之间最为重要的课题,没有任何国家愿意看到自己的机密敞开于世人的面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无线电战场便成为了一看不见硝烟,却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战场。

在这个只见电磁波的战场上,各国的数学家、密码专家们一方面努力的完善着自身的密码,一边尽可能的破译他国的密码,这场矛与盾的竞争从未曾停止过,而且随着欧战的持续,而越发激烈起来。

电信电话公司,简称电电公司、中华电电,这家于民国四年九月成立的大型“企业”,是根据国务院制造的“一业一企”原则,通过整合“陇海电电”以及多家电报、电话公司而成的。旨在控制全中国电讯、广播网络的中枢和经营电气通信业务的特殊业务公司。

而之所以成立这么一家“官商合营”的特殊业务公务,是为了在中国推广建立的电信、广播网络,以一家公司的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发展,当然,这么做还有一个有益之处利于技术保密。

电电公司是“一业一企”中设立最早的企业,之所以其设立最早,却是因为其涉及到的群体较少,因此其设立的阻力最少,所受到的干扰最少。因此才会成为“一业一企”的领头企业。

在连云港郊外的云台山上,有一座高耸的混凝土塔式建筑,混凝土高塔上高耸的铁塔,显得甚是显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座铁塔还是连云港的知名地标之一,而这里便是中国电电公司的电报信号塔,亦是亚洲功率。世界第二的电报信号塔。

在这座电报信号塔建成之前,中国发往欧美的无线电电报,往往都是通过发往rì本或香港,再由两地中转发往欧美,直到这座电报塔建成之后,大量的国内国际电报方才转由连云港电电公司转发。在去年成立中华电电公司时,“陇海电电”之所以能控制新公司55%的股权,正是得益于其先进的硬件设备。

对于外界来说,这座信号塔最大的用处,恐怕就是转发国际长途电报。但对于情报人员来说,这座电报信号塔,却有着其它的用处,这里不仅可以接收到来自各国电报局的电报,同样也可以接收到大气层内回荡着的种种电波信号,而其中不乏大量的军事、外交秘电。尽管那些电报的接收方并不是连云港信号塔。

也正因如此,早在电报信号塔建成之后,公司下属的译电组即开始同江苏陆军参谋部情报处共同介入电报信号塔的rì常管理之中,同时,还于城内设立了一间由两家机构合作的电报破译机构连云港电讯技术中心。…,

中华电讯技术中心,这家位于连云港的“技术机构”在过去的两年间,几乎从未研究出什么肯有商业价值的发明,甚至于除去那栋建筑门外不大的铜牌之外。就没有任何引人之处,但是这家表面上属于“电电公司”的技术中心,却有另一个职责破译他们所接收的任何一份军事、政治、外交密电,

在我们的面前没有任何秘密!

对于以此为座右铭的电讯技术中心来说,电报破译工作从来都是他们最为重要的的工作,电报破译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电报破译离不开数学家的支持,可在中国,又有几位数学家?

而在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却迫使中国必须破译各国电报,从而获得各国机密,以在与中国相关的问题上获得优势。

“在有线电报时代,密电都是各自译成密码后交电报局拍发,各国都是这么做。也就是说,密码是当时电报内容的唯一加密。rì本送来的外交照会是中文的,中国使馆省了事,不必再rì译汉了。因为往来密电同样也只能送交rì本电报局拍发,汪凤藻让中国使馆的译电员将照会译成密码电报后,送交rì本电报局拍发,电报局照例会抄录一份副本。这样,rì本外务省只要拿出中文照会底稿,与密码电报略加比对,中国使馆的密码便全被破译了。

rì本人获得了密码,汪凤藻自6月6rì至8月4rì的全部54件往返密电均被破译。rì本人不动声sè,从此不仅掌握了中国使馆与国内的全部通讯,而且,还从中截获了大量军事情报。

而清廷对此竟毫无觉察,整个战争期间一直没有更改密码。……”

对于任何在电讯技术中心工作的破译人员来说,他们必须要牢记这个故事,与其说这是故事,倒不如说是一个国家惨痛的记忆,知耻近乎于勇,如果说过去,中国从未曾关注过电报密码的话,那么,现在中国无疑是以一种极为偏执的态度在加强自身密码安全的同时,又不记代价的破译着各国电报,甚至通过zhèng fǔ行为,像rì本的“中文宣战书”一样,大量设定圈套以破译各国外交电报。从而掌握各国的外交变化。

不过,在军事电报的破译上,却远比破译外交电报更为困难,对于各国来说,军事电报密码从来都是机密中的绝密,尽管如此,可这所电讯技术中心中,依然破译了大量的军事情报,而在诸多破译工作之中,最为顺利的恐怕就是数对rì军情报的破译。

在胶澳事变期间。一直困扰陆军参谋部的问题就是无法掌握rì军情报,为此,参谋部曾投入大量的人力用于破译rì军电报密码,但进展一直不大,直到岚山战役结束后,在打捞rì军沉舰、沉船时,却意外的发现了未及丢入大海的密码本,由此才会取得真正的突破。而对rì军电报密码的掌握,更是技术中心的绝密。

在过去的两年之中,尽管rì军偶尔更新密码,但是那些密码却大都仍然以旧密码的组合规律加以修改而成,因而可以快速破译其绝密的军事电报,可以说在过去的近两年间。rì本军事情报对于中国而言,几乎就是单向的透明。

上午,依如往rì一样,在技术中心的地下室内,电报机的哒哒声是这里唯一的声响。上百台收报机内不断的喷吐着传送纸带,这些纸带会根据分类迅速发往各个破译组,对其加以破译。…,

“调……动……”

在其中的一间破译室内,一名译电员参考着密码本,不停的破译着手中的电报,而电报的内容却让他整个人一愣。这是一份军事调动的命令,而与过去rì军的动向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军事调动,却并不是rì本国内内部的军事调动,而是向关东州增派部队的调令。

几乎是在第一时间,他便意识到这份电报的重要xìng,就在他举手向长官报告时,与他隔桌相对的另一名译电员同样举起了手来。接着又是数人,这是前所未有的画面,走出办公室的军事长官先接过一份电报,他的脸sè一变,随后又从另一人那里拿过一份电报,电报的内容不同,但是却让他的神sè变得更加严肃了,因为……

“每一份电报都指向一个目的rì本正企图在南满地区挑起新的冲突!”

看着面前的少爷,李四勤用一种极为平缓的语气说道。

“新的冲突……”

眉头微微一扬,李子诚又一次看着手中的这几份rì军电报,现在,电讯技术中心是由特勤局和军事参谋部共同管理,除去这几份军事电报之外,还有几份要求南满铁路沿线加强防御的命令,正向李四勤所说的那样,rì本正准备在那里挑起新的事端。

“我们必须要做好的防范准备。”

肖潇看着总理说道,国务院并没有军事管辖权,不过作为内务部下属的内务部队司令官,肖潇却掌握着十二万内务部队,这些最大编制不过只是总队,也就是一个加强团的内务部队或许看似战斗力不强,可是却是jīng锐的轻步兵部队,可以说是国务院手中的一柄利剑。

现在,在获得这些消息之后,李子诚自然需要和自己的军事幕僚长、内务部队长官商讨这一问题,而肖潇在得知这一情报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必须要立即作出反应。

“我个人认为,考虑进一步增强在辽宁、吉林一带的内务部队,嗯……”

思索片刻,肖潇又补充道。

“鉴于目前陕西、甘肃两省匪患基本剿清,地方亦得到增强,因此可以考虑将陕西、甘肃两省的第二十一、第三十三总队调往辽宁……”

在肖潇提起这个的时候,李子诚却是的沉默着,此时在落地长窗的外面,豆大的雨点不时的落下,不可否认,这场夏rì的大雨是令人讨厌的,这绝不是什么好天气。

“增派部队……”

沉吟着,李子诚将他的手搁在他身前鼓鼓囊囊的文件夹上。这么一份协议草案是在去年在同各省代表的会谈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逼出来的。

向各省派出内务部队,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不容易逼出了这份内务部队派出的协议,实际上是zhōng yāng和地方的妥协,按照协议规定,每个省最多只能驻防一个总队。即不超过4500人的内务部队。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内务部队之所以驻有五个总队的内务部队却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其位于边境地区,二是因为蒙匪侵害,为此经过多方协调,三省方才同意另驻两个总队的内务部队,现在如果冒然增派两个总队差不多近一万人,会不会引起地方的反弹?

如果引发地方反弹的话……

“总理,内务部队剿匪协议上有太多的条款,对我们充满了限制xìng,”…,

见总理这时手按着那份协议。肖潇立即坦率地说道,

“当然,当初这也是为了建立内务部队所必需做出的让步,现在我的看法是这样:如果我们现在仍然的履这个协议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导致陷国家安危于不顾,zhōng yāng陆军,现在是指往不上了,而且地方上也很难接受zhōng yāng陆军调过去几个师。不管怎样,为了国家安全,咱们应该就协议内容,重新同地方,至少同辽宁举行谈判。总之,如果。我们现在不尽准备完成准备的话,那么就目前来说,保卫辽宁将是不现实的了。一但rì军在辽宁发难的话,到那个时候,张作霖根本就不可能保住辽宁。而对于我们来说,依靠现在的内务部队,同样很难抵御两个师团,甚至是四个师团的进攻,所以,除去增兵之外。我们根本就是别无选择!”

“那么看来增兵是必不可免的了。”

李子诚在反问的同时,又看着办公室内的诸人问道。

“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也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事情,如何突破这份协议呢?”

或许李子诚还没有表示赞同,但这句话却已经充分暴露了他的心迹他支持突破协议,向辽宁增派部队。可是在另一方面,他却还有对协议的顾忌,毕竟外界对于他的信任是基于一个原则不会违背任何同各方签署的协议!

无信不立!

如果冒然增兵的话。那么就是突破了现在的协议书,这很有可能会在地方引发反弹,甚至影响到他的“信誉”,这使得他不得不去考虑一下。

“另一个选择,就是咱们可以派人和张作霖商谈签署一个新的协议,”

作为总理的幕僚,在陈陶遗思索片刻后,看着总理说道,

“如果我们直接找上门的话,那么张作霖肯定不会同意,除非咱们能向他证明如果他不同意我们派兵的话,最终吃亏的还是他自己,他自己根本就保不住辽宁,而且咱们到那里去,不是为了不让他当那个土皇帝,而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大局,而且,咱们还需要向他表示,如果他同意的话,财政部可以用其它的名言支付相当多的补助金,这些补助金,他用在军队上也可以,而且还可以向他提供一批廉价的军械,这样的话,他应该不会反对。”

“可如果,如果张作霖出卖了我们呢?”

李四勤急忙说道,对于那些地方军人,他从来就不曾相信过,或许这和当年他的遭遇不无关系,毕竟他的第一次外勤任务,就是和那些军阀打交道,对于那种人,他可谓是再了解不过了。

“要是我们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取信与人呢?我们只得相信他会为我们保密,这么做,不仅对他有利,对我们同样也极为有利,”

面对这种驳斥,陈陶遗主动开口辩驳道,

“一味的保密的话,只会引起彼此的不信任,我们可以清楚的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要接受,至于其它,就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了,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会同意的,当然……”

朝着总理看一眼,陈陶遗又继续说道。

“总理,你可以给他写一封亲笔信,,如果明年辽宁开始举行省长选举的话,你会支持他竞选省长,甚至,那怕他是以进步党人的身份参选!”

在他的声音落下时,李子诚微微一愣,按照计划,明年会陆续在各省推行省长选举中,当然,那些地方各省将军也会根据他们的意愿被提名为候选人,而这则是为了将其排除出军队的前提计划,支持张作霖作为候选人,并没有任何问题,但这和支持其竞选省长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这很有可能意味着张作霖会赢得省长竞选。

不过,即便是张作霖成为省长,对于未来也不会有太多的影响,而现在,对于自己来说所需要的却是一个内务部队调入的协议,至于其它东西,可以等到将来再去考虑。

“嗯,”

结束沉默之后,李子诚看着众人说道,

“好吧,现在就派人过去,同张作霖好好的谈谈,告诉他,国务院会全力支持他,嗯……”

沉吟片刻,李子诚又特意强调道。

“另外,可以把电报的内容告诉他,告诉他,国家的未来、奉天的未来在他的决定之中,是亲者痛,还是仇者快,这……还是交给他自己选择吧!就这样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