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返大隋 > 第473章 两难选择

重返大隋 第473章 两难选择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17:11 来源:笔趣阁

若是杨林不肯答应,那他手上的这十几万兵马,可就是一个大问题了。那根本就不是朝廷的兵马,完全就是易风自己花钱建立供养的军队,一支十几万人的私军,一支屡次击败草原骠悍骑兵的胡人,想象一下易风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十五万突厥人的多路进攻,可他不变应万变,最后却连场惨烈的战斗也没有,就轻松的破了其中两路。十五万突厥军啊,换算成大隋的府兵,起码也得能算二十万吧。

杨坚感到头痛起来。杨林太让人出乎意料了,他现在后悔自己当初怎么就没有仔细的查一查这个孙子呢,真不愧是在民间流落十几年,曾经在马贼中混成了头目的人。

头疼的同时,他又有些惊叹,这个孙子确实很厉害,厉害的让他都大吃一惊。太子平庸,晋王杨广早有夺宗之意,杨坚当然也是清楚的,甚至他心里其实也是纵容晋王的野心的,因为他从心底里越来越对杨勇失望,他老了,也开始在想着王朝的继承者问题。杨勇这样的人,是很难接的住王朝的未来的。杨广的表现很让他满意,处处都很了得,写诗作赋书法等方面那是更不用说,自小得名儒大家教导,才名显著。不过为君者,这些方面并不需要太出色,他更看重的是杨广治理地方的能力,平定南陈后,杨广坐镇扬州,一镇八年,表现的极为出色。当初刚陈平南陈后,江南地区就爆发大叛乱,可杨广坐镇后。江南再没有出现一点问题,江南的粮食布匹丝绸茶叶。为大隋的繁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就凭这一点,杨广就有资格继承大统。接管隋朝。

不过杨广也不是没有缺点,杨坚一直觉得这个儿子可能在江南呆的久了,又娶的是江南妻子,身边的也多是些江南的文人,他甚至还活了一口吴侬软语,这让儿子身上有股子他也说不出的味道,一种他不喜欢的味道。他更喜欢的是那种充满北地性格的继承人,有文化才气,但不需要太出色。又有军事才能。这在刚统一天下的大隋,是很需要的,尤其是北方还有那么强大的一个突厥,东面还有一个一直虎视眈眈的高句丽。天下并不太平,大隋需要一位能征战的君主。更重要的,大隋也需要一个眼光长远,有大局观的君主。

原来,他一直以为杨广是这样一个人选,可现在。孙子杨林似乎比杨广更出色。杨林也有文名,他看过不少下面进呈上来的杨林做过的诗词,写的很好,不似那种南北朝以来的淫糜浮华的风格。而是很有魏武之风,大气,格调很高。而若比起武。肯定更比杨广出色,虽然杨广曾经率军平陈。也带兵打过突厥,可那都是挂帅性质。可杨林却是实打实的带兵打仗。甚至冲杀在前的。就说这次的战斗,虽然不再是亲历阵前,可那全局统筹的能力却已经相当了得了。

不过杨广和杨林倒都有一个共同点,他是看出来了,这两人都很会伪装。

他要如何选择选杨广,杨林会是个大麻烦,不但得把杨勇废黜,还得把杨林一起废黜,还得把他封到遥远的南疆去,不然,只怕会后患无穷。相比起来,但是继续维持眼下的状况比较好,杨勇是太子,杨林是皇太孙,杨林就算拥有重兵,反正天下早晚是他的,也不用太担心。不过也有一个问题,他虽然立了杨林为皇太孙,可万一将来他大行,杨勇成了天子,到时杨勇要换太子呢难道到时还要来一场太子叛乱,把皇帝父亲赶下台的丑事

杨林啊杨林,你可真是让朕太意外了啊。早知当初,他也不会那么随意的立杨林为皇太孙了,现在倒好。杨林是皇太孙,他因此也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更加放不开了。

或许可以考虑把杨林的军队收归朝廷,设防他处。杨坚想道,一想到皇太孙杨林手上有不下二十万军队,他就觉得如芒在背。之前杨广才表现出一点太过强势的苗头,他就立即借刺案把杨广给夺了帅,还软禁了一阵。现在杨林已然拥有了一支这样强大的私军,他岂能安心。杨林有这么一支大军在,可以说,他就无法有任何关于换储的行动了,不然就极有可能要面对一场叛乱。在说了,他甚至不得不多心的想到,万一杨林等不及呢,万一他想取我而代之呢杨林不得不这样想,越这样想,就越发的不安了。

他从御安一角取出另一道奏折,这却是当初太孙在京之时,曾经入宫之时与他讨论的一些记录,都是绝密之语,那些话就没出过这间宫殿,他连皇后都没告诉过。那些话,后来杨坚自己回忆记录下来,经常翻看。都是些关于朝廷的制度的一些改革建议,如官制的改革,甚至还有税制兵种等等改革。有些已经开始实行,如阶官勋官的改革,还有如封建诸侯南疆等,当然绝大多数都还只是停留在这本折子的纸上。

杨坚翻看着,找到其中的一项。

那是一条关于撤消各级总管府的建议,建议中杨林认为总管府适合于开国之初,但如今天下一统,这个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了。尤其是亲王任大总管的制度,越发的不适合。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易风提议应当封建诸侯,而且不能和汉晋时的封建一样,得把诸侯们封到南疆去,这样既能屏藩朝廷,也能避免诸侯将来作乱,威胁到朝廷。而撤消大总管府后,单纯的州县两级区划,也会让朝廷中央统治困难,应当在州县之上增加一级,在州之上可以设路或者是道,或者是行省。之前也有过三级行政,州郡县,也有过四级行政,行台州郡县,但不管是三级还是四级,都并不适合现在的情况。

州郡县三级,有郡太小,州太多的弊端。而行台制度,却又因为行台尚书令的权责过大,对中央集权极不利。因此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取消郡一级,增加行台一级,但又不能是原来的行台设置。朝廷虽应设行台一级的机构,但又得防止行台权利过大,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立行台,但不能设立全权统领的官员,得分权而治。可沿用行台尚书省的名称,或直接改为道和路,在这一级不设如刺史一样的长官,而是分设三司。皇太孙建议直接设立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设立左右布政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立左右提刑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或称都司,掌管地方的军政,设左右都指挥使。三者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中央相关部门,每司设二长官,也可相互监督,避免专权。在全国,可以设立十五到十八个左右的省,或者是道或路,由他们统辖全国三百余州一千余县,减轻中央的负担。

当初易风跟杨坚说这些话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把后来明代时的设置拿出过来。历史上,隋杨广时有监察州,唐时有道,宋时有路,不过隋唐时的监察州和道都属于监察性质,并非行政机构。宋时的咱后来也渐分为帅漕宪仓四司,帅即安抚使,掌军事民政;漕即转运使,掌财政兼监察;宪卽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狱讼;仓即提举常平使,掌义仓救恤。但因宋代过分集权,因此仅视作中央官吏临时差遣,有殊严格意义之地方官,不过后来各自为政,也完全不同于隋唐时的监察州与道,是后来地方行政分权制度的开始。

宋代的路比起明代的使司还是有些不足之处的,宋代路级的安抚权,既掌军事又管民政,权责极大。而明代的布政使却只管民政,无疑,明代的三使司比起宋代的路,在分权上肯定更进步一些。

杨坚设大总管府,让诸亲王坐镇,就是为了避免地方权利过大,与中央抗衡。可亲王虽然比外臣可信,但一样会出现地方与中央抗衡,只不过如今大总管都是皇帝的儿孙,但如果将来皇帝是诸总管们的兄弟呢。就如比将来杨广当了皇帝,手握重兵的大总管杨林和皇帝之间岂会平静。

杨坚此时翻出这则建议,实则也已经是在考虑着解决办法了。

废除大总管府,改在天下设立道或路,废除中小总管府,改在路设立统兵的左右都指挥使,在州设立都尉典兵,县设县尉。

拿着奏折思虑良久,杨坚召来王海。

传朕旨意,即刻召秦州大总管蜀王杨秀入京

遵旨

王海退下,前往门下省,让他们拟旨,然后交由内史省,让内省省派内史舍人往秦州宣旨。

甘露殿中又只剩下了杨坚,他起身走到一面墙上悬挂的那副巨大的天下舆图前面,开始在南疆寻找着,准备为蜀王杨秀找一块地盘封建诸侯国。既然要撤总管府,那么现在就要开始,先封建蜀王建诸侯国,然后顺势撤消秦州大总管府,顺便,把关中陇右的兵权收回手中。自知道杨林手中握着十余万兵马,杨坚真有些茶不香睡不甜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