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虎贲 > 第三章 说服,大唐迈向航海时代第一步

大唐虎贲 第三章 说服,大唐迈向航海时代第一步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14:10 来源:笔趣阁

这打破局域的限制,开通丝绸之路是在这个时代是大势所趋的事情。

毕竟时代在进步,思想方向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在强大在繁华的国家,如若依仗着自己的强盛而固步自封,终有一日会成为过去式,让人踩在脚下,翻不得身。

将文化传播出去,将自己国家的特产销售出去,以刺激王朝国家经济,这是势在必行的。

尤其是唐朝经过隋末动荡之后,人口锐减,市场所需太少,很容易就进入饱和期。这饱和期的更是需要对外贸易来弥补这个空缺,重新开拓丝绸之路势在必行。

这个时代,并不缺深谋远虑之士,看破这一点的不在少数。先前的讨论也说及此事,罗士信相较他们只是说的更加肯定,倒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便有些骇人听闻了。

在唐朝也并非完全没有海上贸易,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便派遣过商船出海,但是因为科技的原因,当时的造船业远不足以制作能够抵抗大风大浪的大海船。最关键的还是上帝之眼看的那么清楚,没有向那方面发展往那方面考虑。毕竟在古时候,但凡在宋朝以前,中国王朝的发展核心都是在西北的关中北地以及中原一代,江南属于偏远地区,并非发展的重心地。而航海最关键的地方便是在于江南一代。这江南都没有发展起来,又谈什么航海

在罗士信的记忆中,江南的发展源于安史之乱以后。长达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给关中北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百姓南迁,经济南移。又因陆路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也顺势而起。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作为一个偏居一隅的王朝。他们的经济能够完全不受地域的影响,航海给他们带来的利润是不可估算的。

作为一个后世人,罗士信很清楚的明白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较为陆路丝绸之路更为便利,越早发展对于国家越有利处。但是以目前的情况而言,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海上存在着一定问题。

目前的造船技术并不发达,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都不到位,牵星术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识也等于零。

即便罗士信明白航海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也不敢贸贸然的就带动大跃进。免得过于急进。从而造成不可估算的灾难,但是他也不能不说。不说的话,难免又要走许多的弯路,是以提议徐徐图之。就算如此,朝中文武也是惊疑不定,一阵目瞪口呆。罗士信说的发展航海事业,是超出这个时期的东西。

李世民这优秀的君王外加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这些治世英杰一个个都有些惊疑,何况是其他人。大多无法明确的从理智上判断罗士信说的有没有道理,无法判断也就说不出话来了。

最终房玄龄道:尚书大人为何会有此想法

罗士信作揖回道:在多年前。我遇到一个奇人,叫郑和的,他是一个旅行家和商人,喜欢四处游玩走过许多的国家。据他所说。大海辽阔,无所不达,只要有抗的起风浪的船。可以通过大海的便利,抵达很多很多的地方。我就想当初汉武帝打通西域。我们才知道西域之西还有广阔的天地。这大海之东,又何尝没有一副天地汉朝能够做到的。他们一样能够做到。只是需要时间的累积,臣认为只要有心,慢慢做终会取得成果。可我们什么也不干,什么都不会成功。

郑和什么自是他胡诌的,他不能说自己是穿越来的,知道未来大局的走向,只好将郑和这个曾经七下西洋的牛人给搬了出来,以增加说服力。

对于罗士信的第二条提议,李世民并没有立刻同意。这种国策上的大事,也不是轻易草率决定的。在公私上,李世民这个皇帝向来分的清楚,哪怕他与罗士信关系在好,在信任他也不会盲目听他一个人的片面之词,将此事推迟几日重新商议。

向西发展,开通路上丝绸之路,这一条却是无用置疑的。

当日朝会结束,李世民便派遣使者西行,出使西域为开通丝绸之路打下基础。

罗士信回到刑部找来了马周跟他商议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事情。

马周本具有不逊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之流的宰相才华,有着极高的政治水准。

对于罗士信这个异想天开的提议,马周并没有因为不了解而直接否认,很认真的听了详细要点,沉吟了会儿道:大人可是想劝说陛下接受你的建议

这是自然罗士信毫不犹豫的道:海上丝绸之路大势所趋,越早向这方面发展,越能获得巨额利处。

马周笑道:没有一点依据,就凭大人一句大势所趋恐怕三岁小孩都说服不了,凭什么说服陛下,以及满朝文武大人也未免将一个国家的政务看的太过简单了

罗士信张了张嘴,无话可说:马周的话虽有些不好听,确实也是大实话。他知道在千余年后动动手指,只要有信号的地方,天涯海角都能够沟通。钢铁疙瘩能够在天上飞,能够在水里游,十数万里间距一日可达。这些都是大实话,可说出来又有谁会信没被当成疯子,异教徒就不错了。

马周继续道:这想要说服取信人,首先自己要拿得出足够的例证,而不是空口白话。海上商路据我所知,早在汉代就有。大人何不从汉代开始调查,将海商的情况,详细表明,以实际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罗士信双手一合,道:就这么办顿了顿,指着马周道:这事是你提的,少不了你的份,我们一起动手。

马周作揖道:愿意效劳。

自受到马周蛊惑的那一刻起,罗士信仿佛回到了以前大学写论文的时代,疯狂的找着航海资料。

这苦功夫下去,罗士信再一次感受到古人的伟大,他们就如盲人摸象一样,给后世人创造了一个有一个鲜明的事例,给后世人参照,从而超越。

细查下来,我发现航海的事业从秦朝就已经开始了。秦始皇时期,海路西探,到达东南亚诸国,还到了印度。汉朝,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远航南海和印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三国孙吴横跨江东,开创造船业,训练水师,以水军立国,并派遣航海使者开发疆土,与外通好。北上辽东高句丽,南下夷州和东南亚柬甫寨等地。魏晋南北朝也是一样,通过番禹与中国经商的国家多达十数个。

但是因为造船业的发展缓慢,并没有能够支撑大型商船的往来,都是小打小闹的多。然而就算是小闹,一趟成功,也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只是小打小闹的危险程度是极其大的。

首先小船难挡大风浪,大海无情,一个不慎人财两失。其次经海陆而行,将途径多个国家补给,小船护卫不足,也容易让人黑吃黑给吞掉。还有航线的不确定,指南针的不精确,各种问题的存在。正是因为存着这些问题,航海事业也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处在小打小闹的阶段。

有了这些成功的例证在,罗士信的发展航海事业的说服力大为增强。马周从最初的半信半疑,在不断的收集证据中确认了这个提议,成为了忠实的执行着。

在他的帮助下,罗士信写了一篇长达千字的奏章,将航海事业的利处一一表明,同时也没有任何隐瞒的将不足的地方说了出来。

这份奏章的反响便是不同了,要什么有什么,不在是空口白话。

针对这份奏章,满朝文武张开了长达一个时辰的讨论。最终得到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能治世奇才的认可,先后认同。

也如罗士信说的一样,并没有满目的咱开行动,而是徐徐图之。

李世民从国库中拨出了一笔不菲的款项,支持天文台改良老旧的指南针,悬赏民间知道航海线路的人士,并且研发能够经得住风浪的航海商船。

大唐日后能够成为海军大国,战舰遍布天下,与罗士信的这份奏章密不可分这份奏章也在后世历史上有着极高的价值意义。

罗士信得到如此结果,也心满意足了,他无法给出什么高明的建议让造船业前进个几百年,但他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以中国古人的智慧,一定能够克服大海,制造出能在海上乘风破浪的商船。

这日复一日,在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满朝文武的活跃下,贞观之治的风貌已经渐渐展现。

尤其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因为隋末动乱而断,这重新开通,大批商旅互通往来,进一步刺激了大唐的经济发展。

也正如预料的一样,丝绸之路的开通大唐带来利润之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他人的红眼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