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虎贲 > 第二十四章 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

出现在唐军大后方的正是建安城的守兵,而且是由斛斜谷亲自领队。

一直龟缩在建安城中,让苏定方这样的名将除了强攻也无计可施的人物,终于按耐不住率兵出城了。

作为渊斌之最看好的义子,在辽东渊斌之赋予了斛斜谷极大的权力,为了将辽东托付给他,也给他树立了极大的威信。辽东上下除了渊斌之以外,就是他了。也是因为如此,渊斌之的孙子渊松在遇到危险命在旦夕的时候,他一句不救,便能将建安城内所有渊斌之亲手提拔出来的将军镇服,让他们乖乖的守在城中,坐观渊松战死。

斛斜谷一直缩在建安城中并非一味的固守,对于战局战况,对于唐军与高句丽援兵的动向都了如指掌。在罗士信率兵绕过建安城前去堵截高句丽援兵的时候,便知情况不妙。

此次高句丽百济大和国联盟共同对付大唐,依照渊斌之斛斜谷来看是极为不智之举,因为真正与大唐疆域相连的只有高句丽这一个国家,一但激怒的大唐,首当其冲受到危害的便是高句丽,而非半岛深处的百济更非远在海外的大和国。

但是渊盖苏文在此事上根本就没有与他们商讨,一意孤行的决定了一切,并且约定与百济大和国一同瓜分新罗。新罗在海东三国实力不弱,但同时面对高句丽百济大和国三国征伐,全境落陷不过是时间问题。为了不让自己吃亏,高句丽国内的大部分重兵都陈兵在新罗边境。随时随地的准备侵入新罗。

渊盖苏文如此用兵的策略不言而喻,一守一攻。一边吞噬高句丽领土扩充自己的实力,另一边以辽东作为屏障抵御唐军的来袭。

也许是因为与隋朝打的四次决战。高句丽的战绩太过辉煌,对于大唐十万大军来袭,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觉得隋朝上百万大军都没有实力拿下辽东,区区十万有何可惧。以渊斌之在辽东的威望以及防守能力,十万大军奈何不得他。先在软弱可欺的新罗赚的足够的利益,然后在回头收拾唐朝的十万大军。

这种布置也使得高句丽的兵力布置在辽东新罗两线,两地相隔万里。

任谁也没有想到唐军在罗士信的率领下凭借万全的准备,节节获胜,一举攻破了高句丽为了防止中原入侵的长城辽水防线。还拔掉了新城,包围了辽东,如此有效快速的进攻效率远远不是昔年隋朝可以相比的。为此高句丽也大为震惊,匆忙的调兵增援辽东。但是高句丽大军在汉江新罗边境,想要立时增援辽东以不可能,高突勃率领的三万五千兵卒是目前唯一能够抽调支援辽东的军队。

若高突勃在这个时候让唐军击溃,这意味着辽东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得不到有效的支援,以辽东现在的局势很有可能因此而陷入败亡之局。

斛斜谷在得知攻伐高句丽主帅是罗士信的时候,便详细的调查了罗士信的履历。类似于罗士信这般名望暴于南北的人物。想要得知他的经历战绩并不困难,很容易便得出了可怕的结论。作为李唐最出名最骁勇的战将之一,罗士信除了拥有一身可怕的武艺之外,在野战上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战斗力:大槃山之役以两万兵卒力克十五万突厥骑兵。攻伐突厥施行闪电战一口气杀至突厥汗庭,以一军之力,牵制住了突厥主力部队类似如此的战绩。数不胜数

高突勃算得上是高句丽的大将,但他的战绩与罗士信比起来实在是相去甚远。

在这个关键时刻。斛斜谷不得不出城支援,哪怕是高突勃败了。能够救回一点残部,对于辽东的局面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

斛斜谷不是不敢出城与战,而是深思熟虑权衡着战与不战的利益关键。

当他帅着千人赶到战场的时候,发现唐军两路已经占据了战局的主动,在打下去离胜利已然不远。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左翼军表现的非常不错,占据了上风,便在他想着如何动兵获取最大利益的时候,战局竟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故。在唐军大后方一位穿着文士甲文士的指挥下,右翼发动了反击,一举扭转了局势,挽回了右翼的劣势。

斛斜谷皱着眉头,原打算直接袭击唐军右翼,帮助他们的左翼军打通一条通道,协助他们突围。高句丽的左翼军有万余人,借助城池优势多万余兵卒,不易于野战平添数万的战斗力。

既然如此,先破中军指挥,在攻唐军右翼瞧着前方唐军旌旗下只有百人不到的中军指挥所,斛斜谷拟定了打法方略:当前的局面,罗士信率领的中军与李道宗率领的左翼军,打的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即便遭受突袭,也扭转不了局面。反之唐军右翼,虽是反败为胜,但终究存着可以利用的隐患,只要攻破他们的中军指挥,在兵袭唐军右翼尽管扭转不了他们的败局,却也能救回一路兵马。

心念于此,斛斜谷不再犹豫直接下达了突击命令。

隐藏的千余兵卒,轰然杀出。

对于身后冒出来的敌人,刘仁轨并没有丝毫觉得意外:罗士信的本意便是在击破高句丽援兵的情况下,将斛斜谷引诱出来,趁机攻取建安城。

斛斜谷还不知道他们悄然出城的机密通道已被罗士信麾下的奇人异士察觉,在他们出城不久苏定方既展开了围攻建安城的战役。

原本将捷胜军留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斛斜谷可能给诱出城来的高句丽猿臂营,却不想因为张君的怯战,刘仁轨不得不将捷胜军调往唐军右翼支援。

这一任命。稳固了右翼军的局面,也导致了他自己所在的旌旗中军只有不到百名护卫。

看吧。我就知道。高句丽的这群小兔崽子本事没有,就会行偷鸡摸狗的事情。见我们人少就杀过来了差不多有千人吧。挺可怕的刘仁轨遥指着远处即将冲杀上来的高句丽兵卒,带着几分戏谑的对周边的兵卒说着:在斛斜谷为出现之前,他已经先一步打下了预防针。告诉了身旁的兵卒,即将受到高句丽兵的袭击,人数不多有千余之众,远胜他们。

这受到出乎意料的奇袭与遇到意料中的奇袭是两个概念:他们事先一步知道了斛斜谷的存在,知道了他们十倍于他们,早有了应对强敌的准备,对于他们的杀来。没有造成任何的异常,只有凝重谨慎对待。

但听刘仁轨一介文士,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谈笑自若还与他们开起了玩笑,一个个绷紧的神经也为之一松,对于这十倍之敌,也没有最先那么紧张了。

刘仁轨见斛斜谷即将抵达近处,拔出了腰间的佩剑,大笑道: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良善不可胜数。今我大唐兵发至此。连战连捷,眼看战局取胜在望,辽东克复在即。不能因我们兵少怯战而使我军功败垂成。我今于此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诸位可愿随我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同冲锋陷阵。给大总管他们争取破敌取胜的时间

刘仁轨手无缚鸡之力,这话一点也不假。

这战场之上随时都有意外发生。刘仁轨作为军中司马地位并不小,朝堂也给他准备了铠甲。可是穿着将军铠的他,行动都难以自如,勉强穿个半个时辰,体力将接济不上,累倒在地动弹不得,疲弱自此。是以现在他穿着是经过特殊加工的文士铠甲,看着高贵但论及防御力比之兵卒布甲相差无几。

但是就是如此人物,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毫无惧色的拔出了用来装饰的横刀,来到了兵卒的最前线目光决绝,战意昂扬。

一个文弱书生尚且有为国捐躯的血性,一个个热血军人岂甘落后

回应刘仁轨的是震耳欲聋的的两个字:愿意

好刘仁轨豪气干云的道:我若战死,不避惊慌,马革裹尸,方才是我大唐儿郎杀

没有半点的犹豫,刘仁轨这杀字出口,自己已然先一步跃众而出。

周边兵卒见刘仁轨奋不顾身,哪有半点的犹豫,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他们所有人骑术实力都远胜刘仁轨,三两下就超越了刘仁轨与斛斜谷率领的高句丽猿臂营战在了一处。

血柱喷射的战场,你死我活,觉悟半点的容情

不过九十余人,刘仁轨一介书生,面对十倍之敌,强行压制住了他们的攻势。

刘仁轨很弱,不是一般的弱

他一刀砍向附近的一名高句丽兵,连衣甲都没有砍破,对方还手一刀就在他的手臂上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刘仁轨一声不吭,咬着牙正想还击,那名高句丽兵早让护在刘仁轨身旁的护卫一刀砍下了脑袋。

刘仁轨无视臂上的伤口,又冲向了另一人。

他虽弱却是舍身忘死,便在他的率领下九十三不过百的兵卒,硬生生的将千余高句丽兵抵挡住了。

注:很多人说中国变扭,其实中国这一词语在春秋时期就存在了,当时是有好几个意思。但是汉朝以后,中国就指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诸夏也就是华夏,华夏等于中国都是一个意思。

所以我书中出现的中国并不是现代词语,而是古代对于华夏中原王朝的统称,历史上李世民征伐辽东的时候,就说为中国报子弟之仇也只是隋朝死在高句丽的中民。未完待续。。

晚上还有一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