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奉系江山 > 第四百零六章 算旧账的来了

奉系江山 第四百零六章 算旧账的来了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0:59:38 来源:笔趣阁

“张将军,奉军向俄国派兵,是不是意味着奉军要干涉俄国的革命?”

“张将军,美英等国表示干涉行动要协调一致,奉军突然出兵,是不是会和列强发生冲突?”

“张将军,是不是你们以为打赢了一次俄国人,就可以肆无忌惮,把一个列强不放在眼里,你想过后果么?中央政府会允许么?”

……

自从奉军公布了出兵江东六十四屯之后,各国的记者再度都沸腾起来,他们一直都在关注着俄国的革命,也在频频猜测,究竟哪国会率先出兵俄国,大多数人都认为日本人会最先出兵,也有人认为是美国。

但是谁也想不到,弱小的奉军竟然是第一个要出兵俄国远东,简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中外记者全都齐集哈尔滨,想要听听张廷兰的说辞。

“诸位记者,奉军的誓师大会马上就要召开,我没有太多的时间一一解答大家的问题,我只能向大家通报一下情况。”张廷兰说着,拿出了一张照片,拍摄的是正在医院之中的任安民,虽然只是黑白照片,但是大家依旧能够看出他身上的累累伤痕,有些女记者甚至忍不住惊呼起来,一个人怎么可能会被折磨成这个样子,简直太骇人听闻了!

“各位,这就是远东几十万中国劳工的缩影,他们在俄国受尽了虐待,随着俄国政局越发混乱,他们的生存已经成了最大的问题。远东随时可能爆发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奉军士兵有义务拯救自己的同胞,避免他们成为俄国内战的牺牲品,就像我们拯救美国侨民一样。”

说到这里,张廷兰扫视了一下全场。然后说道:“华工受到虐待,被当成猪仔,这是很多西方记者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现在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多数党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的劳工。他们的理论本身就对弱势群体有着巨大的蛊惑作用,被俄国欺压到了极点的华工,随时都处在爆发的边缘,近百万的华工是多数党在远东潜在的最大兵源,奉军把他们接回来。就是为了避免这个悲剧!”

张廷兰说这话并非是无的放矢,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有大量的华工加入到了多数党的军队,并且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多数党能够控制远东,和华工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所有的记者都在认真听着张廷兰的话。笔尖刷刷的滑动。用最快的速度记录下这些,刚刚从俄国逃出来的美国记者伊莲娜也在其中,自从被奉军救出来之后,伊莲娜就决定留在东三省,她要仔细认识这片神奇的土地,去真正理解那些勤劳善良的民众。同时向整个世界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中国,她对张廷兰的话,记录的最为认真。

“各国在出兵干涉俄国的问题上,是要求协调一致。但是我们这次出兵的目标是江东六十四屯,根据《瑷珲条约》的规定,中国政府享有永久的行政管辖权,虽然俄国人用着屠杀手段,杀死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但是白纸黑字,他们是没有办法抵赖,奉军的行动是为了恢复曾经的权力,和出兵干涉俄国是两个性质,这属于我们的内政,列强无权干预!”

其实也无所谓内政外交,只要没有实力,列强就可以随意干涉,完全不需要理由,现在奉军有了一定的势力,又抓住了眼前的大势,才能堵住列强的嘴。

“最后我还要再说一点,保护民族利益,维护国家主权,不是一件能商量,能妥协的事情。奉军虽然弱小,但是面对这种情况,唯有一战,战死沙场是战士最高的荣誉,奉军不会因为敌人的强弱就回避了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奉军的使命!”

张廷兰说完之后,转身直奔军营而去,只给这些记者留下了一个背影,在场的记者也在不断的消化着张廷兰的这段话,出兵俄国的理由张廷兰已经说得很充分了,而且张廷兰还抓住了《瑷珲条约》的漏洞,堵死了列强发难的借口。

对于张廷兰最后的那一段话,很多中国的记者感触非常深刻,多少年以来,中国政府面对列强,频频的后退,不断的出卖着各种权力,他们可以借口敌人强大,也可以借口国内局势不安,总之他们给自己的退缩不断的寻找着理由。

但是张廷兰的话毫不留情的戳穿了这个谎言,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是不能谈判的东西,面对敌人的侵犯,唯有死战一条路,任何的妥协退让都是抱残守缺,都是不思进取,都是在出卖国家利益,都是民族的罪人。

一个抱残守缺的政府,是不配真正领导中国的,这在后世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一个刚刚新生一年的政权,就毅然出兵朝鲜,同拥有百倍优势的联合**,在朝鲜半岛殊死搏杀,将战火永远阻隔在了国门之外,从此之后,在也没有人敢试图同这个国家打陆地战争,这就是国威,这就是军威!

后人再去争论什么得失,已经没有丝毫的意义了,因为不去打这一仗,就会像另一个政权一样,在东三省退缩,在热河退缩,在华北退缩,一路败退,不敢抵抗,最后敌人就会把刀子插向中原腹地,直到退无可退,整个民族都会面临最后的生死存亡。

在国家利益上打折扣,是永远行不通的一条邪路!

张廷兰的表态迅速被记者传递了出去,在国内很快又掀起了一个狂潮,自从夺取中东路开始奉军就进入了中国舆论的中心,每一次的行动,都会得到各方的关注,现在奉军毅然出兵俄国,对于中国民众而言,不啻于一道惊雷,重重的在耳旁响起,让每个人都振聋发聩。

尤其是那些热血的学生,他们越来越认同奉军的观念和主张,因为奉军不只是说说而已。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中国的利益,保护着每一个民众,这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比起什么都有说服力。

此前学界就关于奉天的种种做法,有着激烈的争吵,比如文理教育问题,比如工业和人文的问题,比如繁简字的问题,奉天政府显得特立独行。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遭到了主流学界的批判,那些平时温文尔雅的学者全都甩开膀子,冲到了第一线,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奉天政府。

可是到了如今。那些骂人的家伙并没有找到强国之路,也没有让中国有一丝的改变。只是他们自己名声大噪。成为了舆论的领袖。

而挨骂的一方实力却在稳步提升,已经敢于让军队走出国门,去捍卫中国的尊严,这是从满清以来,从没有出现过的一幕,任何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年轻人。都知道该怎么选择,社会的舆论风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热热闹闹的新文化运动也不再那么受到吹捧,北洋政府不能救国,这些文人也未必能救国。真正的希望或许就在那些实干家的身上,霎时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到了东三省,他们要在黑土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强国的梦想。

不只是国内,整个远东的局势也被搅动起来,列强本来就在出兵的问题上,矛盾重重,现在奉军率先出兵,他们也不能不采取行动,日本人最为积极,已经向军队下达了动员的命令,海军也在集结之中。

美英等国鞭长莫及,想要派兵肯定不能这么快,他们思前想后,眼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奉军争取过来,让奉军充当干涉俄国的马前卒,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必须拿出足够让奉军动心的利益。

其实这也是张廷兰所说的引领风潮的真正用意,当然要想让美英等国拿出更多的好东西,就要展现出奉军更大的价值。

在举行了誓师大会之后,张廷兰就赶到了瑷珲,在这里已经成立了入俄作战司令部,七千名士兵已经整装待发。

“总司令,俄国人这段时间也加强了江对岸的守备,负责防守海兰泡的是俄军远东第三师的第二团,外加边防军一个营,一共是三千五百多人,他们已经构筑了严密的防线,试图阻挡奉军通过黑龙江。”

张廷兰拿着望远镜,看了看俄军方面的情况,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如果是在夏季,奉军攻打海兰泡,或许还有些麻烦,可是现在是冬季,黑龙江不再是障碍,俄国人想要阻挡咱们,那就是痴心妄想。”

瑷珲和海兰泡隔河相望,此处黑龙江江面的宽度不过是七百米,只要一个冲锋,就能杀到江对岸,面对组织混乱,军心涣散的俄国人,张廷兰信心十足。

检查了前线的情况之后,就立即回到了指挥部,手下的干将也被召集到了一起,张廷兰扫视一圈之后,说道:“兵贵神速,我们多拖延一天,在俄国人魔掌之下的同胞就要多受一天罪,就要多死几个人,因此绝对不能拖延。明天拂晓就正式对俄军展开攻击,集中炮兵优势,把他们的防线给我轰碎了!”

“总司令放心吧,我们一定办到!”负责指挥炮兵团的吴凯杰率先立下了军令状,其他人也是如此,一个斗志十足。

经过了紧张的筹备,奉军终于做好了战斗前的最后准备,足足有十八门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重炮对着俄国人的阵地,粗大的炮身,显示着战争之神的威严。

进攻的时间终于到了,重炮的巨响划破了寂静的天空,一枚枚炮弹接连的落到了俄国人的阵地上面。

重炮在战场上的杀伤力远远不是影视作品表现的那么简单,一枚一百五十毫米的炮弹,杀伤范围能达到一百米,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就有性命之忧。

如果距离炮弹爆炸点在十米之内,基本上人就会被气化,连渣滓都剩不下来。距离再远一点,也会因为爆炸产生的震动将衣服震碎,高温也会把人瞬间烤熟,因此在战场上往往能够看到**的漆黑躯体,多半都是这么造成的。

奉军的重炮响起之后,对面的俄军就胆战心惊,极度的惊恐,他们也不知道临时构筑的防御工事能不能抵挡住炮弹的爆炸。一枚炮弹落在了距离俄军工事三十几米的地方,几个人俄国兵龟缩在工事里面,希图活命,可是爆炸的剧烈震动还是传了过来,转眼之间,他们的口鼻就流出了黑色的血液,显然内脏已经被震碎了。

整条俄军战线都笼罩在这种恐怖之中,奉军对他们没有任何的手下留情,这不过是清算他们曾经欠下的债而已!(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