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楚汉争鼎 > 第261章 士农工商课

楚汉争鼎 第261章 士农工商课

作者:寂寞剑客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22:02 来源:笔趣阁

公元前200年十月,楚国变法大臣百甲贤推出了《士农工商课》,新法明确规定,只要是楚国的读书人,无论是勋戚、世家、士族子弟,还是农人、佣工、商人等寒门子弟,都可以参加国考,国考各科成绩合格者,皆授公士学位。

所谓国考,计有法家、兵家、农家、儒家、墨家、yīn阳家、纵横家、剑术技击八科,只有八科成绩全部合格,才能授予爵位。

这当然是项庄这个穿越者的主意,项庄深知科举的利弊得失,他不希望楚国的国考成为畸形的八股科考,从而迫使全国学子皓首穷经,一生只读经史子集,对其余幕作学说却是不闻不问,这极大摧残了各学科的进步。

这道新法一推出来,顿时便引起了轩然**ō。

各大世家倒没什么,他们的子弟可以承继父辈余荫,一生下来起点就远远要比士族、庶族子弟高得多,双方的竞争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因而并没有太大的急迫感,但江东士族却感觉到了极大的威胁,因而反应极为jī烈。

故楚九郡的士族,在项羽败亡之后,出于对前途的担忧基本上都逃到了江东,他们没办法去跟世家子弟争夺高官厚爵,只能当一些小吏,表现最优异的才能当上县令长,而且江东四郡五十六县的官位就那么些,竞争极为jī烈。

现在,《士农工商课》的推行,更加剧了这种竞争。

因为农人、佣工、商人子弟列,在也有机会通过国考获得爵位了,有了爵位也就意味着他们也能当官了,这就极大地挤压了士族半弟的生存空间。

因为农人、佣工、商人子弟的读书比例虽然很低,可绝对数量却不少,江东四郡有大小士族近千,士族子弟足有两千余人,相对楚国可以提供的官位,这已经是个极为庞大的数字了,若再加上为数众多的寒门子弟,竞争就不是一般的惨烈了。

不过,士族的数量虽然颇为不少,却缺一个足以领导大家的大士族。

所谓蛇无头不行,没有一个挑头的领导者,要想对抗王权是绝无可能的,各大世家的名望倒是足够,不过他们根本不愿意挑头联络广大士族去对抗王权,最终士族的反对没能形成统一的声音,自然也不足以阻止新法的推行。

在朝野的争议声中,楚国的第一次国考拉开了帷幄。

对于国考,世家子弟根本不屑参与,士族子弟虽然不情愿却还是报了名,而广大寒门子弟却是踊跃报名,自各郡各县各乡各亭张贴出榜文之后,便纷纷有读过书、识得字的寒门子弟赶赴吴中参与大楚国的第一次国考。

与此同时,楚国令尹项他下发文告,征发会稽治下各县的宗族壮丁约十万人服瑶役,前往具区泽沿岸、乌江两岸开垦荒地,不过此时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对国考的jī烈讨议之中,因而这事根本就没有引起朝野的注意。

………………

吴中北郊,已经临时搭起了一排排的茅舍。

这些茅舍是给参加国考的考生准备的宿舍,其中不少茅舍已经入住了考生,当然,入住这些茅舍的考生大多都是家境贫寒的寒门子弟,那些家境殷实的士族、商人子弟是绝对不会住这种茅舍的,这能省得了几个钱,是吧?

在整个“宿舍区”的北边,还有一排更加狭小更加拥挤,却整齐得多的茅舍,这些茅舍那就是国考的考场了。

百里安作为主考官,正带着几十个小吏在整理考生的藉贯资料。

正忙得昏天黑地时,项庄忽然在晋襄、呼延正德的簇拥下走了进来,百里贤和几十个小吏赶紧起身见礼时,项庄摆了摆手,示意几十个小吏继续做事,然后问百里贤道:“子良,参加国考的考生好像还tǐng不少啊?”

百里贤喜气洋洋地道:“臣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应考。”

项庄点了点头,问道:“截止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多少考生了?”

百里贤翻了翻名册,答道:“截止现在,已经有四千多人报名应考,臣估计,未来五天还会有考生陆续赶过来,最后的考生数量应该不会少于六千人!”

项庄闻言轻轻领首,心里却略略有些失望,像后世的科举,光是一个省的应试生员就有好几万人,全国更是多达好几十万人,楚国的几千考生与之相比实在不值一提,而且这几千考生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其中绝大多数只怕是滥竽充数之辈。

顿了顿,项庄又问道:“子良,各科的考题都已经准备好了吗?”

“回禀大王,都已经准备好了。”百里贤说罢回头一招手,早有四个门下小吏从你里mō出一把钥匙,四人连开了四重铜锁打开了一个柜子,百里贤遂即从柜子里摆放的几叠试卷中各取了一张,又返身递给了项庄。

首先是法家的考试试卷,前面是一道默写题,要求考生默写《编户齐民律》全文,中间则是两个具体的民事案件,让考生根据律法断案,后面却是好大一个命题《论秦法》,由考生〖自〗由发挥,鼻论秦法的功过得失。

项庄不禁连连点头,心付这试卷出得tǐng有水平,如果有考生能答得出来,基本上就舱出任任何一个县的法官了。

然后是兵家的考试试卷,前面也是一道默写题,要求考生默写《尉缭子四十二卷》中的第十卷,中间则是两个具体的战斗范例,让考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兵法知识,帮助战例中的楚军寻求取胜之道,后面则仍是一个大命题《论楚军》。

项庄看了不禁莞尔失笑,这兵家的考题就有些过了。

默写《尉缭子》第十卷也就罢了,六千多考生中说不定还真有人通读过《尉缭子》,需知现在的江东,《尉缭子》、《孙子语》、《尚书》等典藉早就已经“泛滥成灾”了,纵然是寒门子弟,也只需huā几枚五铮钱就能买一本来读。

不过,让考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兵法知识帮助试卷战例中的楚这寻求取胜之道,就有些勉为其难了,如果真有考生能答上来,哪怕是纸上谈兵之辈,至少也是可造之材了,项庄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将之纳入帐下。

至于《论楚军》,那应该是大楚国上将军项佗的考题,若真有人能够答好这道题,那他岂不是就能直接当大楚国的上将军了!而且,这题既便让项佗来答,只怕也是答不好,至少不可能让项庄这个穿越众满意。

当下项庄也懒得翻看后面各科的试卷了,一边将试卷还给百里贤,一边又走进了隔壁的一间茅舍,直到左右再无旁人,项庄才笑道:“子良,试卷的题目出得有点大啊,你这不是选拔佐官,分明是打算替寡人选拔国士哪,呵呵。”

百里贤摇了摇羽扇,微笑道:“大王,试试总是无妨,没准还真有国士呢?”

“子良说笑了,哪来这么多国士?”项庄摆了摆手,又道“这次国考,只要能够选拔出两三百个可用之材,寡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老实说,对这第一次国考,项庄委实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在他看来,这次国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

彭城,淮南王宫正门。

马业上上下下地打量着面前的白衣秀士,白衣秀士年约三旬上下,白面无须,身上的白sè深衣虽然洗得很是干净,却分明是袭麻衣,而且还是补丁摞补丁,很是寒碜,不过手中所持那柄剑的剑把、剑鞘上却缀满了宝石,很是华丽。

“姓甚名甚?求见大王所为何事?”马业微微扬头,冷然问道。

白衣秀士皱了皱眉,不亢不卑地答道:“在下毕书,表字学剑。”

“毕书毕学剑?”马业看了看白衣秀士手中所持宝剑,问道“手中所持何物?”

白衣秀士的脸上明显有了不豫之sè,不过还是倒转手中之剑横于身前,答道:“此剑乃在下祖传,尝饮碧血而铸剑,故名碧血剑。”

“势血剑?”马业目lù贪婪之sè,道“拿来本官瞧瞧。”

“这个就不必了吧。”白衣秀士收了宝剑,毫不犹豫地拒绝道“在下不远千里前来彭城求见淮南王,只是想辅佐淮南王成就一番霸业,可不是为了献剑而来。”

“辅佐大王成就霸业?“马业闻言哂然道“就凭你?简直就是笑话。”

白衣秀士蹙了蹙眉,耐着xìng子道:“在下意yù求见淮南王,还请代为通禀。”

“那就不必。”马业冷然道“我家大王国事繁忙,无暇见你这个山野村夫。”

“如此,在下告辞。”白衣秀士哑然失笑,遂即转身扬长而去,目送白衣秀士的身影远去,马业眸子里掠过一丝狠厉之sè,叫过守在宫门外的淮南卫兵道“去,马上派个人跟住他,看他在哪个驿馆落脚,然后迅速回报。”

“喏!”那淮南卫兵轰然应诺,领命去了。

再说那白衣秀士,刚转过街角,迎面就遇上了一个衣着华丽的中年人,中年人冲白衣秀士揖了一揖,说道:“先生意yù出仕,何不去江东参与国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