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三国之袁氏枭雄 > 第260章 大儒郑玄

三国之袁氏枭雄 第260章 大儒郑玄

作者:寂寞剑客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38:35 来源:笔趣阁

由于有了袁谭大军的庇护,北上青州再无波折。

曹操虽然很想把袁否干掉,可现实却是残酷的,以他今时今日的实力,是断然不敢招惹袁绍的,只能够任由袁否北上。

不过曹操还是小小的恶心了袁否一把。

当辛评赶到许昌并向曹操道明来意后,曹操直接告诉辛评,他只从乱军中抓到乔玳,大乔却是不知所踪,为了给辛评或者说袁谭一个交待,曹操还煞有介事的派人去大肆调查,最终结果却是大乔死在了乱军中。

不过,曹操为了表示诚意,还是主动放了乔玳。

辛评没奈何,只能带着乔玳回青州向袁谭复命。

(分割线)

回头说袁否,跟着袁谭逶迤北行,于旬日之后抵达青州首府临淄。

到临淄之后,袁否却并没有急着继续北上冀州,而是向袁谭告假,只带着刘晔、徐盛还有太史慈昼夜兼程往北海而来。

这次来北海,袁否是专程拜访大儒郑玄而来的。

在刘晔给袁否所制订的宏图之中,大儒郑玄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说到郑玄,就不能不说经学,说到经学就必须说今文经、古文经。

说到今文经以及古文经,就必须先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开始,便是法家一家独大,秦始皇兵吞六国之后,也想依葫芦画瓢在六国故土推行法治,却遭到了极大的阻力,尤其是儒家。更成了反对法家的急先锋。于是有了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之后。秦代以前的文献大多散失,直到刘邦定鼎天下,由一部分老儒生凭借记忆默写下部分经书,用当时通行的隶写并整理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取舍,使之更贴合当时人文环境,这便是今文经。

然而,到了西汉成帝、哀帝年间。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皇家库藏,发现了一部用古文字书写的《左氏春秋传》,然后孔氏后人也从老宅的隔墙里凿出了不知道什么年代藏进去的《仪礼》《尚书》等古藉,在这些古藉的基础上,就衍生出了古文学派。

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在解说、观点上存在极大分歧,逐渐成了水火难以相容之势。

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分歧,互相倾辄,不仅无法推动学术进步,反而因为内耗极大的影响到了经学的权威,于是有些有识之士便开始致力于弥合、统一两派学说间的分歧。而郑玄便其中的集大成者。

郑玄因为遭受党锢之祸,绝了仕途之念。便开始集中全部精力注解经书,经过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融合古文、今文经学于一体的郑学问世了,郑学一经问世,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便告废止,郑玄成了公认的士林领袖。

袁否如果想要争霸天下,仅凭武人是不行的,还需要大量的读书人相助,建国之后,治国就更需要读书人鼎力襄助,所以,获得郑玄的认可并支持,可谓终南捷径,别的不说,只要郑玄发一句话,给他举荐几个军师那就不得了。

袁否一行马不停蹄,两天后便抵达了高密县。

自进入高密县地界,问及郑玄,于路的牧童、樵夫、猎户及贩夫走卒无不争相指路,所以没费太大波折,袁否一行便找到了郑玄所居的郑公村。

一进郑公村,袁否便看到村口有一颗数人合抱的百年古松,古松虬枝横出,树干上布满了龟裂的枯树皮,仿佛在向世上诉说着它曾经经历的无尽苍桑。

百年古松下,一须发皆白的老者正跪坐在蒲席之上,娓娓而谈。

在老者四周,如拱星拱月般跪坐着数以百计的儒生,侧耳聆听。

史载孔子讲学,最盛时有数千人听讲,对经袁否是非常怀疑的,因为几千号人围坐在一起,就算能够保持良好的秩序,孔子的声音也不可能传达外围,孔子不过一介书生,没有张飞那样的大嗓门,外围的学生听个蛋?

以袁否估计,能有几百人听讲就不错了。

然而,在看到了眼前这一幕之后,袁否却开始相信,孔子讲学的盛况许是真的。

眼前围坐在老者四周的儒生纵然没一千,却也不会差太多,袁否粗略的数了数,少说也有八百人,古有三千弟子听孔子传道,今有八百士子听郑玄授业,郑玄老夫子还真是不让孔夫子专美于前哪。

郑玄讲的认真,士子听得更认真,竟没人注意到袁否的到来。

徐盛蹙了蹙眉,当时就要上前打断郑玄授课,却让袁否给制止了。

袁否制止了徐盛的无礼举动,然后翻身下马,恭恭敬敬的走到人群最外围席地坐下,跟着认真的聆听起来。

郑玄的声音有些低沉,却极具穿透力,袁否虽在外围却仍能听清。

却是巧了,郑玄正在讲解的正好是尚书,袁否便命徐盛打开包袱,从里面翻出了之前在庐江时候印刷、装订成册的郑注尚书,这册郑注尚书,用的是蔡侯纸,雕版的却是马钧,所以印刷质量非常好,可谓精美。

旁边的儒生手里拿的都是竹简以及木牍,袁否却捧着一本印刷精美的纸质书册,两相比较,真是高下立判。

不过周围的儒生都在认真听讲,竟没有人注意到。

袁否这一举动,当真是媚眼抛给了瞎子,白瞎了。

郑玄足足讲了一个时辰,始才停下小憩,袁否便收起书册,上前拜见郑玄。

“学生袁否,草字显责,拜见郑老夫子。”袁否按着学生礼,向郑玄大礼参拜。

如今的袁否在士林中间可谓是名闻遐迩,听闻是袁否当面,郑玄也起身长揖回礼。不管怎么说。袁否都是袁氏子弟。而袁绍如今却是冀、青、并三州的主人,郑玄虽然超然世外不问俗务,却也不敢太过托大。

有贵客到访,郑玄便命士子们散去,然后将袁否等人引入了草庐。

分宾主入座,袁否也没有半点客套,直奔主题问:“敢问夫子,士子读书所为何?”

郑玄微笑笑。不动声色的反问袁否:“若以公子之见,士子读书所为何?”

郑玄原以为袁否会回答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既便不是,答案也定然相类似,郑玄甚至猜到了袁否的来意,公子否这次来,无非是想求他给他举荐几个士子,仅此而已,然而袁否的回答却大大的出乎了郑玄的预料。

袁否从席上跪坐起身。很装逼的说:“士子读书,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郑玄闻言顿时神情一肃。

旁边陪坐的刘晔也向袁否投来震惊的眼神。

袁否在经学上有多少造诣,刘晔心知肚明,这位公子哥虽多才多艺且智计过人,但在经学上却委实没有太多的造诣,但是袁否方才说的这一番话,却是道尽了读书的真谛,也让刘晔对袁否的印象完全的颠覆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说的好,说的太好了,这一番话真可谓是道尽了读书的真谛。

当下郑玄从席上跪坐起身,肃然说:“公子高见,老朽深以为然。”

“学生何敢当老夫子大礼。”袁否赶紧起身回避,不过心里却难免有些得意,这句话可是北宋张载的名言,张载是什么人?人家可是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姑且不论程朱理学优劣与否,单说张载能够创立理学,便是极大的能耐。

门派学说,又岂是阿猫阿狗随随便便能够创立的?

张载的这句千古名言一出,郑玄便立刻收起了方才的敷衍之心。

当下郑玄很严肃的问袁否:“那么,敢问公子,如何才能为天地立心,如何才能为生民立命,如何才能为万世开太平?”

袁否心里道一声,干货来了!

能否说服郑玄担当他的儒学校长,全在此一举!

袁否知道他在经学上的造诣平平,所以并没有跟郑玄探讨经学的意思,而是直奔困扰读书人将近三千年的主题——书藉!

说来说去,这个时代的书藉太贵,读得起书的人还是太少了。

袁否说道:“要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首要在人!”

停了一下,袁否又接着说道:“请恕我直言,以方今天下之读书人数量,要想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却是万难!若是有朝一日,无论贵贱,无论士庶,人人皆有书可读,人人皆有机会求学,则人人知礼仪、懂尊卑,则生民自然就会安居乐业,江山社稷自然就能够万世太平,老夫子以为然否?”

郑玄听了之后深以为然,袁否这番话简直说到他心里了。

郑玄虽然是官宦之后,但幼时家境贫寒,最苦恼的就是没书可读、没学可上,当时为了向当地的士族借一本书藉,却不知费了多少波折,为了求学,他更是花了几十年时间遍访天下名师,不知流了多少汗,磨破了多少双鞋。

如果真如袁否所说般,有朝一日能够做到人人有书可读,人人有机会入学,那简直就是郑玄梦寐以求的王道乐土。

只是郑玄知道,王道乐土终究只是幻想。

当下郑玄叹道:“公子的设想虽然很美好,但要想实现却是大不易。”

袁否嘿然一笑,起身说道:“若是我能够做到无论贵贱,无论士庶,人人皆有书读,人人皆有学可上,老夫子可愿意为我担负起教化万民之职责?”

老夫子可愿意为我担负起教化万民之职责?

袁否终于亮出了他的獠牙。(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