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一十四章 战略项目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一十四章 战略项目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2:55 来源:笔趣阁

第一百一十四章战略项目

作为军人,而且是高级将领,牧浩洋有非常敏锐的直觉,也非常清楚技术**产生的长远影响。

按照他的规划,除了必须控制的四座港口,需要控制的就是大型空军基地。[]

当然,牧浩洋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所有空军基地,终究中国早就许诺不在印度长期部署军事力量,租借的军事基地也非常有限。为此,他就得做另外一件事情,即确保在战争时期能够利用印度的军事设备。

十一月底,牧浩洋向黄瀚林提交了一份演讲,提到与印度签署同盟条约。

对此,黄瀚林并不反对。

到这个时候,中国与印度签署同盟条约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因为印度已经答应把维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租借给中国,并且把南安达曼岛的租期延长到二一四四年。在大部分人看来,如果印度不与中国结盟才是怪事。

当时,黄瀚林已经责成杜小蕾与印度进行结盟谈判。

为了这件事,黄瀚林还邀请巴基斯坦总统访问北京。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印同盟的主要障碍就是巴基斯坦,因为这会削弱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地位。

问题是,中国绝不会为了印度而疏远巴基斯坦。

虽然在南亚地区,印度有能力取代巴基斯坦,成为中国的主要盟友,但是作为唯一与中国结盟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不是纯粹的**国家),巴基斯坦在中国的同盟体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与**国家打交道的时候,巴基斯坦有很大的影响力。

从战略上看,在控制了印度洋之后,中国肯定会向西进军,不然也不会在二零三七年支持埃叙挑战以色列。也就是说,中国必须与**国家搞好关系,才能以中东地区为跳板对欧洲产生影响。

这样一来,巴基斯坦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能够说,当时黄瀚林面临着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让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两个敌视了近百年的国家和平共处。

当然,这是政治家的事情,与牧浩洋没有多大关系。

在牧浩洋看来,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不管印巴关系走向何方,在未来数十年之内都不会反目成仇。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巴基斯坦、还是印度,在经济展与国家安全上都需要中国的协助。

现实上,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韩国与日本都是美国的盟国,虽然两国有世仇,以至能够说是水火不容,但是同样在美国的协调下,和平共处了几十年。只需中国在南亚政策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印巴保持和平并不是难事。

当然,与印度签署同盟条约也不是什么难事。

从杜小蕾那里得到了肯定答复之后,牧浩洋没再迟疑,在印度基础设备建设规划上把机场放到了要位置上。

按照牧浩洋的设想,接下来,就应该重点展电动运输机。

毫无疑问,这不是战术决策,也不仅仅是装备建设问题,而是关系到队未来作战能力的战略决策。

以至能够说,牧浩洋做出了孤注一掷的决定。

如果电动运输机项目没有搞成功,或者没有达到牧浩洋的预期目的,队的作战能力肯定会大受影响。

当时,牧浩洋这么做,也是出于长远考虑。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来自海军。

只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似乎觉得海军与电动运输机完全不沾边,不可能有什么关系。

作为总参谋长,牧浩洋考虑的不是某一个军兵种,而是整体军事力量。

当时,事力量中,最大的短板就是海军。

虽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迸前,中国海军已经是仅次于美国海军的全球第二,舰队规模相当于美国海军的百分之七十,但是,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区域也只有美国的百分之四十,因而在部分地区,中国海军的实力过了美国海军,但是海军本来就是战略军种,而且具有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实力上的差距很难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在战争期间中国海军根本没有多少优势。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后,中国海军的舰队规模缩小了三分之一。

能够说,这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因素。

要知道,海军的建设周期非常漫长,即便中国海军已经过了积累期,进入了高展阶段,但是要想在短短几年之内追上美国海军,仍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就拿舰队来说,中国根本不可能在几年之内造出足以追平美国海军的战舰,也就不可能在舰队规模上过竞争对手。

作为海军将领,牧浩洋非常清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战迸的时候,中国海军依然只有八艘航母,那就没有丝毫胜算。

当然,到时候肯定不止八艘航母。

“c3”项目已经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获得批准,第一批四艘“c3”级航母将全部在二零四五年底之前开工,估计在二零四八年下水,在二零四九年底到二零五零年六月底之间服役。此后,中国将以每两年四艘的度建造“c3”级航母,到二零四九年底之前开工建造十二艘,而“c4”型航母估计在二零四九年底完成设想,在二零五零年底或者二零五一年初开工建造。也就是说,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二零五五年迸,中国海军将拥有二十艘大型航母,另外还有八到十二艘航母正在建造。与此同时,其他战舰的建造工作也将同步进行。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海上力量。

要知道,到二零四五年的时候,美国也就只有十五艘航母。

问题是,只需中国加快造舰度,美国就会跟进,以至会以更快的度建造航母,保持海军的领先优势。

十一月初的时候,牧浩洋就收到了李明阳提供的情报,美国海军已经向国会提交了建造四艘“纽约”级航母的计划,而美国国会在审议的时候,很有可能把建造数量由四艘增加到六艘。

原因很简单,到时候美国当局肯定知道中国已经一口气开工建造了四艘航母。

果真如此的话,到二零五五年,美国海军将拥有二十八到三十二艘航母,并且有十六艘航母在建。

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方面是,规模巨大的造舰计划肯定会拖垮美国经济,对美国的军事力量建设形成负面影响。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打响,那么再过五到十年,也就是在二零六零年到二零六五年之间,美国的国防开支就将占到联邦政府总开支的百分之六十,美国联邦政府也将因而破产。

坏的方面是,这种情况肯定无法维持下去,美国肯定会在破产之前引战争,或者说是在掌握了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引战争,而中国只需想保持经济平稳展,而不是一心穷兵黩武,那么在海军建设上就永远无法赶美国,也就不可能在战争初期获得优势,必然处于被动之中。

从策略上讲,与美国比拼建造战舰,明显是下下策。

为此,牧浩洋在增加造舰规模的同时,还得想其他办法来抵消海军实力的差距。

电动运输机,就是牧浩洋想到的办法。

准确的说,应该是大规模展高效益战略空运力量来取代海运,从而降低海军的作战负担,来提高海军的作战效率。

由此可见,大型电动运输机是一个战略项目。

按照牧浩洋的设想,如果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研制成功,而且总体成本达到了他的预期设想,战略空运就能部分取代海运,海军也就不用死死盯住战略航线,能够在其他方向上投入更多兵力。

从战术层面上看,战略空运力量也是支持本土外围防线的主要支柱。

如果中国不得不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战略防御态势,那么本土外围防线就将决定战争的最终结局。说得简单一些,只需队能够守住本土外围防线,确保本土不遭受军事打击,中国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争动员,把战争潜力全部挥出来,在总体实力上全面越美国。如果守不住本土外围防线,美国的战略轰炸就能打垮中国的战争基础,使中国丧失反击能力。

在这个时候,战略空运必然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说,正是该项目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牧浩洋才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而且提前进行了战略部署。

从根本上讲,牧浩洋是打算用一场技术带动的军事**来消除中美的实力差距。

为此,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牧浩洋在大型电动运输机项目上耗费了大量精力,以至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多次间接过问该项目的进展情况,还多次前往西飞集团与衡泰集团视察工作。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牧浩洋是小题大做。

作为总参谋长,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多如牛毛,而装备展只是其中之一,没有理由为此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

只是,处置后的角度来看,牧浩洋再次用行动证明了他的眼光。

第一百一十四章战略项目

第一百一十四章战略项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