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燃烧的海洋 > 第十九章 第二战线

燃烧的海洋 第十九章 第二战线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2:55 来源:笔趣阁

二十五日凌晨,第三装甲师先头部队抵达塞迈德附近。

这次,以军没有主动出击,而是留在了防御阵地上,仅用远程火炮招呼了千里迢迢赶来的埃及军队。

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从埃拉特出发的两个以军装甲旅都是标准的预备役部队,官兵在战争爆发前才接到动员命令,配属的主战装备也都是库存货,主要是封存的“梅卡瓦3”型主战坦克,只有少数“梅卡瓦4”型主战坦克。虽然在进行了现代化改进后,“梅卡瓦3”型也配备了一百二十毫米滑膛炮,在火力上与第四代“梅卡瓦”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在其他性能,特别是防护能力上仍然差了很大一截。此外,这两个旅的官兵全部来自预备役,坦克手每年只训练三次,素质远比不上常备军。

在第六零零装甲旅遭到重创,几乎损失了所有主战坦克之后,以军自然不敢冒进。

问题是,第三装甲师也不大可能立即打下塞迈德,因为躲在建筑物后面的“梅卡瓦”仍然有十分巨大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经过奈赫勒的战斗,第三装甲师已经损失了近二十辆24式。

准确的说,包括坦克战在内,战斗损失只有十一辆,还有七辆在行军途中出了故障,另外一辆则是在进入奈赫勒的时候压上了以军埋设的反坦克地雷,导致行走机构受损,不得不拖回坦克厂进行大修。

此时,第三集团军已经全部渡过苏伊士运河,第一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也已到达舍特。

出于保存实力,特别是宝贵的装甲力量考虑,戚凯威在二十五日凌晨下达命令,让第三装甲师留下前锋监视塞迈德,主力撤回奈赫勒,另派第十三步兵师前往全速增援,顶替第三装甲师围攻塞迈德。

这次,戚凯威没有明确命令在什么时候打下塞迈德。

当时,他跟第十三步兵师的指挥官通了电话,直接下达了作战命令,即在围攻塞迈德的时候,必须留下足够发动反击的预备队,并且在包围圈西面设置防线,以积极主动的进攻阻止以军从塞迈德向西推进。

显然,戚凯威并不指望埃军能够及时打下塞迈德。

根据他在回忆录中讲述的当时的决策过程,如果第三装甲师在天黑前打下奈赫勒,他就会命令第三集团军首先攻占塞迈德,然后派遣一支装甲部队向埃拉特方向突击,迫使以色列国防军在后方留下足够多的预备队,再集中第一集团军与第三集团军从奈赫勒北上,寻找以军主力决战。

果真如此的话,埃军将毫无悬念的打赢这场战争。

可惜的是,埃军没能及时攻占奈赫勒,也没能及时到达塞迈德,因此无法对埃拉特构成直接威胁,也就无法迫使以军分兵。结果就是,如果埃军主力从奈赫勒北上,肯定会在三号公路线附近遭遇以军主力。更重要的是,以军的兵力规模肯定不会少到哪里去,埃军很难获得兵力优势。

没有兵力优势,埃军有把握打赢决战吗?

戚凯威接下来做出的部署,表明他对埃军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二十五日清晨,天快亮的时候,埃军在第五站发起反击,首先派出一支装甲部队沿一号公路南下,攻占大苦湖南面、由一个以军步兵连控制的第七站,打通前往舍特的道路,然后出动两个师的兵力,轮番沿着二号公路向东推进,扩大埃军的防御圈,同时摆出了战术穿插的架势。

第七站附近的战斗算不了什么,以军早就退却了。留下一个连守卫第七站,主要就是阻止埃军利用一号公路,不让埃军在运河东岸会师,拖延埃军主力沿一号公路北上的速度,争取更多的时间。

可以说,这个步兵连就是以军的“弃子”。

根据该连唯一幸存的以军士兵回忆,在安排任务的时候,旅长亲口告诉他们,不会有任何增援,也没有撤退的机会,他们必须在阵地上坚持到最后一刻、战斗到最后一人,他们的表现将决定以色列的存亡。

必须承认,这支来自第二步兵旅的连队在战斗中表现得极为英勇。

一百多名以军官兵,面对两个营的埃及军队,在没有有效反坦克手段的情况下,足足坚持了四个小时。战斗开始后不久,连长就在前沿阵地上被一没炮弹炸死了,五分钟后副连长阵亡,在埃军发动第二次进攻的时候,两名排长与三名副排长阵亡,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全连最后一名军官,即一排长抱着集束手榴弹与一辆埃军坦克同归于尽。全连所有官兵都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在打光了子弹之后,用埃及阵亡士兵的步枪继续战斗。在最后关头,五名受了重伤的士兵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包围过来的几名埃及士兵同归于尽。唯一被俘的以军士兵是在被炮弹震昏之后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被埃及士兵用绳索绑在了担架上。

不管这四个小时是否重要,以色列官兵用视死如归的行动解释了军人的价值。

真正的关键在二号公路上。

虽然埃军的突击力度远远比不上以色列国防军,特别是在突击的坚决性上,两个步兵师的表现不是很理想,但是埃军主动发起进攻,而且目的性非常明确,仍然给以色列国防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要知道,如果让埃军把突击打起来,以军防线就将崩溃。

为了稳住防线,必须粉碎埃军的突击行动。

当天上午,双方在第五站东面大约四十公里处,打响了开战之后,西奈半岛上第二次大规模坦克会战。

因为这次双方都投入了机械化步兵,所以严格说来应该是装甲会战。

埃军主力是第十四步兵师,以及第二集团军的第二十八步兵师,以军主力是第二步兵旅与第四零一装甲旅。

与头一天的战斗相比,埃军没能再次占到便宜。

第二步兵旅,即“吉瓦提”旅与第四零一装甲旅都是常备部队,前者的主力是一百二十二辆“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后者的主力是一百三十八辆“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因为第二步兵旅是机械化步兵部队,所以还有两百多辆装甲战车,第四零一装甲旅则有一百多辆装甲战车。

相反,第十四步兵师与第二十八步兵师都不是主力装甲部队。

第十四步兵师的主力是一百一十八辆04式主战坦克,而第二十八步兵师的主力是一百二十四辆99改式主战坦克。从性能上讲,04式介于“梅卡瓦6”与“梅卡瓦5”之间,而99改比“梅卡瓦5”稍微差一点。在装甲战车方面,两个步兵师总共拥有近六百辆,拥有足够的兵力优势。

事实上,埃军的优势就在兵力上。

两个步兵师总共有二万余名官兵(第十四步兵师在守卫第五站的时候,遭受了较为巨大的损失,伤亡了两千多名官兵),而两个以军旅的总兵力还不到一万人。问题是,埃军没有预备队,而以军有足够的预备队。

可以说,这场装甲会战基本上势均力敌。

因为输不起,所以以色列首先出动空军,希望通过空中打击弥补兵力不足。埃及空军也随即出动,为地面部队提供掩护。

当时,埃及空军还首次执行了战场支援任务。

从装备结构上看,埃及空军应该有不错的对地打击能力,因为j-10与j-22都是多用途战斗机。可是在这场战争中,埃及空军的主要任务是争夺制空权,掩护地面部队,而不是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结果就是,几乎所有j-22都被用来执行防空任务,只有少数j-10用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可以说,埃及空军打得很被动。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埃及空军的最大问题,即缺乏自信心,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挑战以色列的空中霸权。

如果埃及空军打得更加积极一些,埃及陆军的日子将会好过得多。

当然,自信心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战斗,以及在战场上击败对手,才能得到解决。

正是双方空军加入,让这场装甲会战打得更加激烈。

到了当天中午,以色列国防军不得不动用预备队,向前线增派了两个装甲旅。

下午两点左右,在以军预备队到达后,埃军停止了突击,然后在空中力量与远程炮兵的掩护下撤回第五站。

突击行动没能达到目的,但是给以军敲响了警钟。

如果不重视第五站方向上的埃军,以军肯定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尝到苦头。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作为西奈半岛战场上最关键的作战力量,“吉瓦提”旅一直留在第五站附近,没有向东运动。

以军至少在该方向上留下了五个旅,而且都是常备部队。

当然,这也与戚凯威随后做出的部署有关:当天下午,戚凯威就命令运河西岸的四个埃军预备师开赴第五站,而且这四个师全部换上了第二集团军的番号,并且动用了第二集团军的部分主战装备。

也就是说,以军发现的时候,认为是第二集团军主力到达了第五站。

这样一来,以军就不得不盯住第五站,防止第二集团军在侧翼开辟第二战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