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燃烧的海洋 > 第六十一章 唯一方案

燃烧的海洋 第六十一章 唯一方案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2:55 来源:笔趣阁

这份文件不是在预测灾难,而是提出如何化解灾难。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阻止全球气温急剧升高,导致北极冰盖融化,从而使环绕全球的洋流系统消失。也就是说,重点不是让全球降温,而是如何在今后两年之内,阻止北极冰盖消融。

相对而言,这么做更加简单。[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也许,这么做无法彻底消除自然灾害,比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中亚地区、印度半岛南部地区、墨西哥高原、美国中西部地区会出现严重干旱,导致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但是却能阻止灾难蔓延,从根本上保证维持地球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即洋流系统保持正常。

要知道,洋流不但决定了海洋环境,也决定了陆地环境。

比如,在同一纬度上,挪威与俄罗斯的北部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加拿大的哈德孙湾与美国的阿拉斯加高几度,主要就是北大西洋暖流送去了热量。又比如,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紧邻大西洋,却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主要就是大西洋洋流在该地造成了局部高压,导致积雨云层无法到达。再比如,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要比美国同纬度地区暖和得多,与流经的黑潮不无关系。

如果洋流消失,地球生态圈必然改头换貌。

事实上,环绕地球的洋流,正是最重要的热量输送通道,即把赤道附近的热量输送到两极地区。洋流的运动,直接影响了气候环境,比如大气层中的水蒸气输送通道,而降雨又是维持各个生态圈的主要支柱。

科学家对小冰河期的预测,正是基于洋流消失得出的结论。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洋流不消失呢?

办法只有一个,即阻止北极冰盖融化,避免大量冰水注入北大西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给北半球、准确的说是北极地区与北大西洋降温,确保在冬季到来的时候,北极冰盖的规模达到往年的正常水平,甚至得超过正常水平,冻结更多的低温海水。

按照科学家估算,冰盖的总容量必须比二零三四年冬季多出百分之十五,才能确保在二零三六年夏季,北极冰盖不会完全融化。

显然,仅靠人类的力量,根本办不到。

说得直接一些,就算有足够多的制冷设备,而且把所有电力都用于制冷,也不可能使北极地区正常结冰。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假设。

人类获得的能源,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转变获得的,比如电能都是由其他能量转变而来的。在地球的这个封闭系统中,人类所做的一切,只是把一处的能量转移到另外一处,或者转变成其他形式。也就是说,就算人类有能力冻结北极地区,也会向其他地区释放同等规模的能量,同样会导致全球升温。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提出了真正的解决办法:减少地球获得的能量。

地球上的所有能量,都来自太阳,因此就得阻止太阳向地球输送能量,也就是阻止太阳光到达地球。准确的说,是把到达地球的太阳光反射回去,降低地球吸收的光能总量,从而降低气温。

这就等于为地球裹上一层“隔热外衣”。

显然,人类的能力根本办不到。科学家提到的办法相对简单得多:利用人力引发地球的自然力量来达到目的。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引发一次超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为了尽可能降低火山喷发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应该尽可能的在靠近北极、最好是在北大西洋上进行。

显然,冰岛是最理想的选择。

冰岛本身就是一座火山岛,有数十座活火山。准确的说,冰岛本身就在一座巨大的火山口上。如果能够在冰岛引发一场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释放到大气层中微尘就能阻挡百分之七十的太阳光,反射其中百分之四十的太阳光,使北半球的光辐射热量降低百分之三十,让北半球的气温降低三到五摄氏度。

仅此一点,就能确保北极地区在冬季正常结冰。

当然,如何引发火山喷发,科学家也提出了建议,即在冰岛下面埋放一千枚当量为一百万吨级的氢弹,在同一时间引爆这些氢弹,就能炸开火山口,由熔岩喷发,把整个冰岛送入平流层。

毫无疑问,这在人类的能力范围之内。

在这里,科学家提到了一个关键因素:时间。

最迟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上旬,就得采取行动,不然在接下来四个月之内,北极地区不可能完全冰冻。到了夏季,即便有微尘遮挡太阳光,北极地区的温度也将上升到冰点以上,海面就无法冻结。

为了确保北极地区冻结,在火山喷发之后,还要人为向北冰洋抛洒凝冻剂。

要知道,按照北极冰盖的消融速度,在冬季到来之前,北极冰盖很有可能完全消失,也就无法像正常年份那样在冬季冻结。

只是,这么做的话,后果也非常严重。

原因很简单,火山喷发的微尘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自然沉降,而在此期间,北半球都不可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暂且不说北半球的植被会受到多大的破坏,仅仅是持续的降温就能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如果北极冰盖持续扩张,全球海平面就会降低,意味着将提前进入小冰河期。

为此,在火山喷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二零三七年,必须设法清除大气层中的微尘,避免持续降温。按照科学家预测,最迟到二零三八年夏季,必须完成这一项艰巨工程,不然前面作对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说得直接一些,如果到了二零三八年夏季,气温仍然没有升高,北极冰盖的容量将在二零三九年夏季超过极限,并且在融化之后注入北大西洋,导致全球洋流消失,后果比什么都不做还要严重。

那么,人类有能力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这项极为艰巨的工程吗?

对此,科学家也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行动方案,即制造大量高空气球与能够到达平流层的飞机,用静电吸附的方式,清除掉平流层里的微尘。此外,还可以通过向平流层投射有助于降雨的化学物质,通过降雨的方式消除微尘。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向近地轨道发射一些巨型光线反射膜,以光压的方式让平流层里的微尘进入对流层,然后通过对流层的降雨回到地面。

虽然这些办法都可行,但是工程量绝对惊人。

如果采用静电吸附方式,至少需要制造一千万只大型气球、或者是二十万架飞行速度为每小时八百公里的大型飞机,才有望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把平流层里的微尘含量降低到不对气温产生影响的程度。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都是一项无法完成的工程。

要知道,即便在全面战争状态下,中国、美国、俄罗斯与欧盟在一年之内最多只能生产十万架飞机,而且都是普通飞机。如果按照科学家提出的标准,制造能够在平流层内长期飞行的大型飞机,产量至少降低五分之四。

更重要的是,这肯定会打乱所有国家的经济秩序。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即证明科学家的灾难预测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会采取如此疯狂的行动。

这样一来,证明科学家的灾难预测,成为重中之重。

当然,对牧浩洋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他根本就不怀疑科学家的灾难预测,腾耀辉与黎平寇也没有怀疑。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替代方案?

答案是否定的,这已经是科学家能够想到的最简单、最直接、代价最小、最有可能实现的方案了。

虽然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备用方案,但是基本上没有可行性,或者无法及时实现。

比如,几名核能科学家就提出,制造足够多的可控聚变核反应堆与制冷设备,以人为的方式使北冰洋冻结。因为可控聚变核电站利用的是原子能,而且制冷设备产生的热能将通过深层海水进入北大西洋,等于增强了北大西洋暖流,所以有可能降低灾害风险,达到阻止北极冰盖融化。问题是,可控核聚变技术刚刚起步,商业应用也处于测试阶段,根本没有可能在一年之内制造出足够多的反应堆。

又比如,还有几名宇航科学家提出,在北半球上空部署阳光反射膜,遮挡住大约百分之三十的阳光,就能保住北极冰盖。问题是,这项工程的难度更大,而且要到二零三七年六月底才能向近地轨道发射航天器。

显然,文件中提到的办法,是唯一选择。

问题是,这绝非中国能够办到的。别的不说,冰岛是一个国家,有一百多万人口,如何安置这些人,将是该项目的最大问题。中国无法单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获得美国与欧盟的支持。

腾耀辉回来的时候,牧浩洋也看完了。

显然,腾耀辉没有上厕所,而是给了牧浩洋单独思考的时间。

“怎么样?”

牧浩洋合上文件,长出口气后,说道:“如果该方案可行的话,我得首先搞清楚核武库的情况。”

“这么说,你也认为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牧浩洋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行,我给你安排专机。搞清楚核武库的状况后,你直接去上海。不用急着向美**方代表摊牌,但是得主动提出来。”

“还有别的吩咐吗?”

腾耀辉摇了摇头,说道:“不管怎么样,年底必须说服美国。”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能够说服美国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正在做实事的科学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