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燃烧的海洋 > 第三十四章 中流砥柱

燃烧的海洋 第三十四章 中流砥柱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2:55 来源:笔趣阁

第三十四章中流砥柱

在总参谋部负责海军装备建设期间,“昆仑山”级航母是牧浩洋最主要的杰作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昆仑山”级也是牧浩洋与腾耀辉斗争的结果。

最初的时候,“昆仑山”级被设计成“长江”级的升级替代品,主要针对“长江”级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适当提高作战能力,能够在远离本土的海域独立执行作战任务,降低对后方支援的要求。

“长江”级服役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虽然在服役期间,“长江”级完全对得起低廉的造价,特别是在不到五万吨的排水量之上获得的强大战斗力,但是对海军来说,中型航母存在的诸对弊端,使其基本上不具备远洋独立作战能力。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这些问题就反映了出来。

受此影响,海军调整了c2,也就是“昆仑山”级的战术指标,明确要求把排水量放宽到八万吨以上。

正是如此,“昆仑山”级成为了大型航母。

在这个阶段,牧浩洋并不反对海军的要求,而是积极支持海军的提议,在“昆仑山”级的招标审议阶段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没有他的支持,黄峙博肯定不会批准海军的“疯狂计划”。

要知道,在设计阶段,“昆仑山”级的造价就是“长江”级的两倍。

相对造价成倍增长,航母的综合作战能力并没成倍增长。说得直接一点,“昆仑山”级的综合作战能力绝对达不到两艘“长江”级之和,而且在作战灵活xìng上,更是无法与两艘中型航母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设计阶段只进行造价评估,而实际建造时,造价肯定会有所提高。

可以说,“昆仑山”级只有综合成本上的优势。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设计的三十五年服役期中,一艘“昆仑山”级的综合开支肯定比两艘“长江”级少得多。别的不说,一艘“昆仑山”级的舰队与航空兵为四千五百人,比两艘“长江”级少了近一千人,三十五年的人员开支就能减少上百亿元,此外维护成本还能节约数百亿元。

在牧浩洋的积极推动下,“昆仑山”级由图纸变成了实物。

只是,在建造数量上,牧浩洋与腾耀辉存在巨大分歧。

前面已经提到,海军最初计划分两批建造八艘“昆仑山”级,将取代“黄帝”号与两艘“长江”级。

显然,这样的“高标准”,不但得不到牧浩洋支持,连黄峙博那关也过不了。

原因很简单,按照腾耀辉提jiāo的计划,第二批“昆仑山”级都将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服役,而“长江”级到此时才服役了不到十五年,没到设计寿命的一半。因为“长江”级是核动力航母,所以不可能出售给其他国家。如果在二零三五年淘汰掉,等于平白无故的损失了几百亿元。

保留两艘“长江”级的话,就没有必要建造八艘“昆仑山”级。

从工业生产角度出发,如果分两批建造八艘“昆仑山”级,则每一批的建造数量都将达到四艘。结果就是,大连造船厂与江南造船厂必须修建第二座船台,需要投入数百亿元的巨额资金。作为企业,两家造船厂不可能为了各建造四艘航母进行如此大的投资,因此要么让海军建造更多的航母,要么让海军分担扩建费用。从成本角度出发,这两种解决方法都会增大海军的负担。

结果就是,牧浩洋坚持先分两批建造四艘。

至于是否建造第三批,与牧浩洋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了。

可以说,牧浩洋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非常有远见。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他的提议得到采纳,即便腾耀辉继续坚持主见,也不可能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原因很简单,等到第二批“昆仑山”级建成,c3项目所需的技术积累基本上完成,海军没有理由建造更多的“昆仑山”级。如果建造c3级,因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特别是采用了新式船体,所以前期最多建造两艘,甚至有可能只建一艘,在取得成功之后再大规模建造。如此一来,即便到二零三五年之后,海军也不会按照腾耀辉的规划大规模建造航母。

当然,这不是说牧浩洋反对建造航母。

只是在他看来,短期内,特别是在解决周边问题之前,中国海军不具备与美国海军进行全球对抗的基础,也就没有必要大规模建造航母,更没有必要在一型航母上huā费太大的力气与资源。

按照他的想法,至少在c3级完成之前,中国海军应该保持步快跑的发展方式。

通过建造多种航母,熟悉航母的建造方式,增强建造工艺,才能打下坚实基础,在技术成熟之后大规模建造。

这是海军发展的必要步骤。

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尽可能的利用新技术,更上技术**的步伐。

在“昆仑山”级航母上,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好处体现得非常明确。

比如在“昆仑山”号与“天山”号上,采用了最新研制的防空与末段拦截系统,综合防空能力比“长江”级提高了三倍,末段反导拦截能力更是提高了十倍以上,是当时世界上综合防御能力最强的航母之一。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电磁弹shè器,能在一分钟内弹shè五架战斗机。在“秦岭”号与“太行山”号上,通过调整飞行甲板布局,比如把位于右舷的两座升降机的位置向后挪动,使航空出动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另外还首次配备了最新研制的被动探测雷达。

如果大批量建造的话,很多新技术就无法应用到航母上。

从综合作战能力上看,“昆仑山”级超过了前六艘“福特”级,跟后六艘“福特”级旗鼓相当。

在搭载九十六架舰载机的情况下,“昆仑山”号能在一个bō次中出动四十八架,并且在舰队上空保留十二架战斗机。如果降低防空战斗机数量,并且采用“cháo汐作业法”,能在一个bō次中出动六十架战斗机。如果不考虑出动效率,“昆仑山”级最多能够搭载一百二十架J-22战斗机,或者是八十架J-22与二十四架J-15B、以及其他重型舰载战斗机,而且确保在一个bō次中最多出动四十八架战斗机。

通常情况下,“昆仑山”级的一个舰载航空兵联队拥有九十六架战机。按照海军最初的配制标准,包括四十八架J-22或者是J-22B多用途战斗机、二十四架J-15B重型战斗机、六架Zy-1或者Zy型舰载预警机(其中一架是备用飞机、四架y型舰载运输机、八架Qy型舰载固定翼反潜巡逻机与六架Z-22多用途直升机(主要执行反潜巡逻任务,也可以执行运输任务。

当然,这不是最终配备。

比如在J-32,也就是J-30的舰载型问世之后,将全部取代J-15B,成为舰载航空兵里最重要的重型战斗机。Zy-1与Zy也会在二零三五年之前,被采用了共型雷达的Zy-2舰载预警机取代,而y与Qy都会被不久之前完成试飞工作的倾斜旋转翼飞机取代,至于舰载直升机,则很有可能全部淘汰。

按照海军航空兵的规划,到二零三五年之前,“昆仑山”级的舰载机数量将减少到九十架以内。只有在战时,舰载航空兵联队才会得到增强。如果J-32不能按期服役,海军很有可能用J-22m全部替代J-22与J-15B,把舰载战斗机数量提高到九十架以上,从而全面提升作战能力。

随着“昆仑山”号与“天山”号服役,这两艘航母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中流砥柱。

问题是,在牧浩洋眼中,航母并非舰队的核心力量,至少在执行进攻xìng任务的时候,航母的作战效能已经受到挑战。

改变,正是那次没有对外公布的模拟演习。

在演习中,牧浩洋利用新技术打造的舰队,彻底击败了腾耀辉指挥的航母战斗群,不管在海战、还是在对地打击中,都取得了绝对胜利。也正是这次演习,拉开了海军装备技术**的帷幕。

按照牧浩洋的判断,在未来海战中,航母仍然无法替代,但是航母的战术用途,必然发生**xìng的变化。说得直接一点,舰载航空兵不可否缺,却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在所有战斗中发挥决定xìng作用。

归根结底,还是技术引发的战术**。

在未来海战中,航母将回归本sè,即主要承担舰队防空与远程打击任务,舰载航空兵将是主要远程打击手段,但是在海战战术变革的大背景下,其他辅助xìng战舰的地位将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各种新式战舰。只有合理利用舰队里的各种作战力量,才能用最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事实上,这也是这几年来,中国海军发展的重点方向。

正是因为把重点放在了辅助战舰上,所以在外界看来,中国海军有点不思进取,甚至在走回头路。

至于其中的原因,只有牧浩洋、腾耀辉等少数几位海军高级将领清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