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燃烧的海洋 > 第五十二章 大获全胜

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二章 大获全胜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2:55 来源:笔趣阁

四架F-22被J-20斩落马下,攻击KJ-2000的-120D全部落空,第二轮空战以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告终。

从战术层面上看,这场空战算得上是现代制空作战的典范。

虽然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亏输,但是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思想,即重点打击敌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战术思想不对,而是兵力结构存在问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日本空中自卫队能投入更多的战斗机,特别是用来执行对海打击任务的F-2机群,利用F-22夺取局部制空权,同时攻击东海舰队,即便不大可能取得巨大战果,也能迫使中国海空军全线退缩。

当然,这场空战尚不能决定F-22与J-20的优劣。

J-20能取胜,靠的是系统力量,如果没有舰队与预警机提供的战术情报,J-20根本不可能发现F-22。

同样的道理,如果F-22得到了舰队与预警机的支持,肯定不会有如此惨败。

这场空战的经典之处,正是体现出了系统力量在现代制空作战中的重要性,证明先进战斗机并不是夺取制空权的充分保证。

中国空军能够旗开得胜,也与采取了正确战术有关。

在这场战斗中,J-20更像是防空截击机,而不是F-22这样的制空战斗机。

交战过程中,J-20机群兵分两路,四架在八千米高度上、与F-22迎头并进,四架在不到一千米的低空飞行,悄悄逼近F-22机群。发动攻击时,高空的四架J-20率先锁定目标、并且发射了导弹,随后跟进的四架J-20的火控雷达以被动模式工作,为PL-12D提供引导信息。

整个交战过程非常简洁,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最终,能够一举击落四架F-22,也与中国空军在对空弹药上做出的努力有关。

与美国刚刚列装的-120一样,PL-12D也是双模制导导弹,除了具备主被动雷达制导能力之外,还用有一套完整的红外紫外被动制导系统,能够在攻击隐身目标时获得最大的自导距离。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模制导已经是视距外空对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受弹体大小限制,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很难安装大功率雷达,因此在对付隐身目标时的自导距离大大缩短。以PL-12为例,在对付F-22时,以主动模式工作时的最大自导距离仅有两公里,而PL-11的红外紫外导引头对F-22的锁定距离超过五公里,连格斗导弹都比不上。

自导距离缩短,必然使得导弹的命中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PL-12仅击落了一架F-22,而PL-11至少击落了七架。这个战果也变相说明,针对第三代战斗机开发的中程空对空导弹在对付第四代战斗机时,制导系统存在严重缺陷。

相对而言,第四代战斗机的红外紫外隐身能力远不如雷达隐身能力。

改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得在制导系统上下功夫,采用双模导引头,成为代价最小、见效最快的办法。

攻击第三代战斗机时,PL-12D以雷达制导为主。

攻击第四代战斗机时,PL-12D以红外紫外制导为主。

在出口的PL-12D上,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安装某一种导引头,或者由客户根据作战需求临时更换导引头。比如卖给委内瑞拉的PL-12D就能在五分钟内更换导引头。一些重大客户得到特别照顾,采用了与中国空军相似的双模导引头,在空战中由飞行员事先选定导弹的制导模式。比如巴基斯坦获得的就是PL-12D的双模型号。只有中国空军与海航装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双模PL-12D,即导弹在发射前不需要选定制导模式,而是在交战过程中,根据目标的信号特征自行选择。

没有双模制导的PL-12D,J-20很难在视距外击落F-22。

如果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结果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了。

以当时的情况,真要与F-22格斗的话,最佳选择不是J-20,而是已经大批量装备海航的J-11。

原因很简单,第一批四十架J-20并不是完备型号。

在开发J-20的时候,最大挑战不是气动外形、也不是隐身技术,而是中国航空业最大的短板:动力系统。

J-20的原形机在二零一一年上天时,使用的还是J-11B的S-10发动机。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中俄军事合作全面加强,利用先进的电磁战技术,中国从俄罗斯获得了大批先进军事技术,其中就包括用在T-50原形机上的117S发动机,但是这种发动机仍然不是J-20的理想选择,因为J-20是一种比T-50重得多的战斗机,而俄罗斯为T-50开发的新式发动机比117S先进得多。

以J-20的气动外形,要具备与F-22相当的机动性能,至少需要使用最大加力推力达到一百七十五千牛、推重比在九点五以上的发动机,而要超越F-22,至少要获得最大加力推力超过一百八十五千牛、推重比在十一左右的发动机。

中国的航空动力技术,很难在二零二零年之前提供这类发动机。

结果是,已经服役的四十架J-20配备的全是最大加力推力还不到一百五十千牛、推重比仅有八点五的117S发动机。

动力上的缺陷,使得J-20的战斗力并不完善。

虽然当时空军紧急征用了十四台S-15,也就是为J-20量身定制的第四代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并且为四架J-20更换了发动机,但是S-15的技术还不成熟,可靠性非常糟糕,每两百小时就得大修一次,而且空中停车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几乎每次试飞都会遇到麻烦。

四架安装了S-15的J-20没有参战。

显然,配备117S发动机的J-20在机动性上肯定无法与F-22相比,甚至比不上采用相同发动机的J-11。

受此影响,中国空军在使用J-20时,更多的把它当成了防空截击机。

虽然发动机推力不够,但是依靠更好的气动外形,J-20仍然能够达到两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而且拥有更大的内部油箱,能够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以最大速度飞行一千二百公里,远远超过了J-11。

更重要的是,J-20是一种隐身战斗机,具有J-11无法比拟的低可探测性。

在执行防空截击任务时,J-20的优势非常突出。

从空战的交战过程来看,J-20正是防空截击机。因为F-22已经遭到攻击,而且仓促发射了导弹,所以就算没有击落四架F-22,J-20也不会逼近敌机,与机动性能更好的对手格斗。

要知道,防空截击机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敌机完成作战任务,而不是击落敌机。

正确的使用方式,精明的战术与精良的武器,让J-20克敌制胜,而F-22一败涂地也正是因为在这三个方面出了问题。

出师不利,让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士气大受打击。

F-15J没能取胜也就算了,毕竟这种服役了三十多年的战斗机早已落后,即便进行了三次现代化改进,比起那些近十年才服役的战斗机、哪怕同是第三代战斗机,也没有多少技术优势可言。

F-22偷袭不成,反而被对方的防空战斗机全数击落,就太不应该了。

一时之间,连荒川太郎都认为,F-22无法击败J-20,日本空中自卫队难以夺取战场制空权。

这下,已经起飞的战斗机全部留在了冲绳岛附近。

天亮前,双方没再采取主动行动。

可以说,持续了大约十分钟的第二轮空战,彻底打掉了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信心,让日本空中自卫队丧失了斗志。

只是,海面下的战斗还没结束。

空战结束的时候,“海龙”号刚刚发现来袭的鱼雷。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萨非墨太幸运了,袭来的不是一条性能先进的K48md7型重型反潜鱼雷,而是日本自行研制的89式重型鱼雷。

不可否认,在经过数次改进后,89式也是一种很先进的鱼雷。

只是,跟采用热机推动的K48相比,电动推进的89式鱼雷的射程短得多,特别是在最大航速时,仅有二十公里,即便采用低速航行,也不会超过四十五公里。

当时,攻击“海龙”号的,正是突前的那艘“苍龙”级。

日本艇长的反击行动很积极,可是在相距近四十公里的情况下,只能让89式鱼雷以三十五节的低速航行。

即便如此,鱼雷逼近“海龙”号的时候,也只剩下不到五公里的航程了。

这点航程,根本无法跟潜艇周旋。

使用诱饵干扰弹之后,“海龙”号开始加速转向,规避逼近的鱼雷。

五点二十二分,在发现鱼雷大约六分钟后,“海龙”号上的官兵听到了非常猛烈的爆炸声,追击“海龙”号的鱼雷在潜艇后方大约一千二百米处击中了诱饵干扰弹,并且以近炸方式引爆了。

紧接着,潜艇官兵又听到一次爆炸声,只不过微弱了许多。

调整航向后,“海龙”号的被动声纳接收到了一些来自海面的噪音,随即判断是逼近的反潜直升机。

萨非墨吓了一跳,毕竟这里离冲绳群岛也不远。

直到通信军官送来消息,确定飞来的是东海舰队的反潜直升机,而且收到到了由直升机发来的作战命令,萨非墨才松了口气。

显然,击沉最后一艘日本潜艇的就是那些反潜直升机。

命令是由周渝生下达的,“海龙”号不用返回舰队,而是转向前往大隅海峡,继续监视由此进入东海的日本舰艇。

萨非墨没多耽搁,立即命令潜艇转向。

不管怎么样,东海舰队受到的潜艇威胁已经解除,日本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也没能取得战果,“海龙”号没有必要留下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