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燃烧的海洋 > 第三百零九章 危机与乐观

燃烧的海洋 第三百零九章 危机与乐观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20:51:43 来源:笔趣阁

在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当时人类中最顶尖的科学家把希望寄托在了“空间跳跃”技术上。

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项技术都被整个人类文明看成是克服宇宙尺度障碍,向宇宙深处进军的希望。[]

当时,甚至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没能在“空间跳跃”取得重大突破,大约十万年之后人类的扩张就将达到顶点,然后遇到一个人类科技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跨越的障碍,最终将因为资源枯竭而灭亡。当然,还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这十万年内,人类必须战胜遭遇到的所有外星文明。

毫无疑问,科学家的这个预测,绝对是杞人忧天。

这个预测的基础就是:银河系的直径大约就是十万光年,离银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也在数万光年之外,比如大麦哲伦星系离银河系就有十多万光年、小麦哲伦星系离银河系有二十多万光年。更重要的是,这还是围绕银河系运转的河外恒星系统,也被称为矮恒星系统,或者说是银河系的“卫星”。在两个恒星系统之间,是荒凉的宇宙空间,人类建造的宇宙飞船没有一艘能够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恒星系统之前存在什么样的危险,完全无法预制。

事实上,肯定有危险。

比如,在对小麦哲伦星系进行研究的时候,科学家就得出了一个极为主要的结论,即小麦哲伦星系里的暗物质比银河系里的暗物质还要多。重力场理论已经指明,无法被人类观察到的暗物质,实际上就是空间能量。也就是说,小麦哲伦星系里的空间能量,要比银河系高得多。

显然,这不是一个可以让人高兴的科学结论。

要知道,小麦哲伦星系的可见物质只有银河系的百分之二,而其对银河系造成的扰动影响是其可见物质的近四十倍。由此就可推算出·小麦哲伦星系里有大量暗物质,其总量远远超过银河系。

那▲,暗物质、或者说是空间能量大量聚集,会产生什么想像呢?

科学家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只能肯定一点,即小麦哲伦星系里的物理环境,很有可能与银河系不一样。说得直接一些,人类的宇宙飞船就算进入了小麦哲伦星系,也不见得能够正常航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外恒星系统都是危险之地。

当然,在广袤的宇宙中·并不缺乏像银河系这样的恒星系统。

根据科学家估计,虽然矮恒星系统的数量比恒星系统多得多,但是在宇宙中,类似与银河系的恒星系统就算没有一万亿个、也有一千亿个,而且这些恒星系统的物理学环境与银河系都非常相似。

问题是,这些类银河系的恒星系统离银河系都太远了。

最近的,也在一亿光年之外!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算宇宙飞船的能源不是问题,能够飞过去·宇航员在冰冻状态下渡过的时间也相当于正常状态下的一万年!

显然,人类在正常情况下,根本活不了一万年。

再说了·飞往下一个银河系,以人类现在的技术需要一亿年,而人类在十万年后就将面对缺乏生存空间的大难题。

那么,为什么说科学家杞人忧天呢?

首先,人类不可能在十万年内填满银河系,因为太阳位于银河系边缘,附近的恒星系相隔较远,而在银河系中心,恒星离得都比较近,有些恒星系的间隔距离连一光年都不到·几乎就挨在一起。

其二,科学家已经证明,太阳在银河系里属于“小恒星”,而且拥有的行星数量在银河系里也偏少。当时发现的恒星系中,大部分恒星周围都有十颗、甚至数十颗行星,而且类地行星都不少。

第三·银河系里大概有一千二百亿颗恒星,大约有十分之一与太阳类似,即可以为人类提供适当的生存环境。如果按照每颗这样的恒星周围有两到三颗类地行星计算,总共有数百亿颗类地行星。

显然,在未来十万年之内,人类的规模不可能膨胀数百亿倍,也就不会出现生存危机。

最后,人类的科学发展速度是加速模式,即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谁也无法保证在十万年后,人类依然受到光速限制。

问题是,这个预测,在人类文明中依然有很大的市场。

说白了,人类就是一个生活在危机意识里的文明,也正是不断涌现出来的危机,让人类拼命向前。

这个前途暗淡的预测,鞭策着整个人类文明。

当时,对很多人来说,十万年并不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要知道,一些深入银河系进行探险的宇航家在理论上可以存在一百万年、甚至是两百万年,因为榧.们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冰冻状态下度过的。

换句话说,在这些探险家探索了整个银河系之前,恐怕人类就已灭亡了。

当然,这同样是杞人忧天。

可是不管是不是杞人忧天,这个偏执狂般的预测,在人类文明中引发了宇宙时代的第二次科技大爆发。

一时之间,几乎整个人类都开始为十万年后的生存而努力。

只是,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仍然极为悲观。

在理论上,折叠三维空间肯定办得到,只是所需要的能量,超过了人类的能力,甚至超过了人类掌握所有能量的总和。主要就是,人类本身就生活在三维空间里,是三维智慧生命体,因此要想折叠三维空间,首先就得解决折叠时产生的空间能量溢出问题,而这也得依靠能量。

当时,科学家给出了一个结论:除非宇宙这个三维空间本来就是扭曲的,在某些地方存在重合点,不然人类只有在摆脱了三维空间的束缚,即成为四维智慧生命体之后,才有能力折叠三维空间。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概念。

比如在一张纸上,如果存在着某个二维智慧生命体,不管怎么折叠这张纸,这个智慧生命体都不知道它存在的空间是扭曲的,只有在偶尔到达某段折痕处,突然进入到了纸片的另外一块区域时,才会发现它的空间已经被折叠了,而且能够从折痕处直接前往非常遥远的另外一个地方。

对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的人类来说,也是同样道理。

结果就是,一些科学家开始寻找宇宙空间中的“重叠点”。

当然,这些科学家坚信,宇宙这个三维空间肯定不是绝对平整的,而是一个非常扭曲的三维体,因此在宇宙空间中,肯定存在一些重叠点,而这些重叠点就将成为人类克服空间距离的基础。

事实上,这个想法也很容易理解。

同样拿纸片做比喻,如果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的某一角上涂上一滴胶水,然后与相对的一角黏合,那么纸片就被扭曲了,而且生活在这张纸片里的二维生命体就能从黏结点直接到达纸片的另外一角。

那么,在扭曲的三维空间里,这个黏结点是什么呢?

最初的时候,科学家认为是质量超级大的天体,比如黑洞。因为在科学家看来,黑洞所产生的超级引力,或者说聚集的大量空间能量,足以时空间扭曲,然后与遥远的另外一处空间对接。随后,科学家又把黑洞与一个相对的天体、即白洞联系了起来,认为黑洞与白洞正是三维空间黏结点的两种表现方式。当然,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黑洞在不断吸收能量、白洞又在不断释放能量。

只是,没过多久,科学家就推翻了这个论点。

原因很简单,不管黑洞的空间能量有多强、也不管白洞释放了多少能量,两者的作用都是在三维空间内部,而无法超越三维空间,因此所产生的空间扭曲,也就不可能超越三维空间本身。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是内部因素导致三维空间扭曲,都不可能使三维空间重合。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好的一面是,人类不用冒险去探索黑洞与白洞,因为如果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极端扭曲的三维空间,那么在形成的时候,重叠部分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不一定会以某种极为恐怖的方式存在,说不定就在人类已经探索到的某个地方,以极为普通的方式,形成了沟通两个遥远空间的桥梁。

坏的一面是,人类已知的探测手段,根本无法找到这样的黏结点。

说百了,人类只能靠运气去寻找这样的黏结点了。

问题是,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内,哪怕在人类的活动范围之内,人类足迹所到的地方也仅仅只有空间区域的万亿分之一。

也就是说,人类“中奖”的概率只有万亿分之一。

显然,真要把命运寄托在运气上的话,恐怕人类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所幸的是,人类即是危机意识强烈的生物,也是乐观的生物。

科学家的发现,等于告诉任何人,既然机会存在,那么希望就存在。如果拿人类人口总量来除以概率的话,总会有那么几个人成为幸运儿。即便这是数学上的谬论,但是仍然给了数万亿人一个巨大的希望。

有了希望,人类的行为往往就会变得极端疯狂。

结果就是,宇宙探险几乎成了每一个人的职责,甚至成为了维护人类生存下去的神圣使命!纟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