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燃烧的海洋 >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共同化

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共同化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9:25 来源:笔趣阁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共同化

“牧浩洋计划”的正式启动是在二零五六年底,即东方同盟国集团就战后重建方案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可是在八月十五日,牧浩洋就签署了一份针对美国的重建方案,开始了重建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浩洋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美国重建。

这里,关系到了中国的对美政策。

不可否认,在大战爆发之后,中国从上到下,对美国只有仇恨、没有同情,甚至连绝大部分军政领导人都认为,只有让美国成为历史书里的文字,才能彻底消除威胁,确保在今后不会次遭到毒手。

这些观点,在大战最初的两年里,通过一些较为极端的政策,表现得非常突出。

比如,中国在二零五二年底制订的战时生产计划,远远超过了打败美国的最高限度,而是以彻底摧毁美国为目的。

当然,在一些绝密文件中,表现得更加露骨。

根据战后的一些传闻,在二零五二年底、或者是二零五三年初,牧浩洋曾经委托李明阳制订了一份绝密计划,而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彻底毁灭美国。为此,李明阳提出建立一个秘密武装机构,专门负责毁灭美国的作战行动。随后,军事情报局就毁灭美国,制订了一套非常系统性的方案。

这套方案已经不是秘密了,在战争结束后五十年,就已解密。

按照该方案,中**队将在攻上美国本土之后,设置集中营,开始有计划的杀害所有美国人,而执行该计划的将是一支专门成立的秘密部队,最终目的是使美国人像当初的印第安人一样,成为极少数。

显然,这太疯狂了。

要,美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有七亿人,而系统性的毁灭七亿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哪怕是当年几乎毁灭了欧洲的大流感,也就只夺走了两亿人的生命,而历史上最大的几次黑死病,所夺走的生命根本就算不上多。

所幸的是,牧浩洋没有这么疯狂。

更重要的是,黄瀚林绝对不会允许军队这么做。

结果就是,这份毁灭性计划只是个设想,从来没有变成现实。

只是,由此可以看出,在战争初期,中国人对美国的仇恨感有多么强烈。

当然,客观的讲,这种仇恨感,多半来自恐惧,即对战败的恐惧。要,在战争最初的一年多里,中国一直处在战败的边缘上,在任何一次重要会战中失利,都会导致中国在两年内战败。虽然中国顶住了美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打赢了战争初期所有的重要会战,避免了战败的结局,但是这只是事后诸葛亮,而身处当时,别说普通人,连牧浩洋都得为战败做好准备。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还制订了一份“民族生存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战败之后,如何让中华民族延续下去,并且在将来、也许数十年、也许数百年之后,再次复兴。可以说,这是一份更加疯狂的计划,其中很多内容在事后看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比如,用反物质武器炸毁喜马拉雅山,彻底改变亚洲大陆的气候环境。又比如,在西北地区修建地下城市群,安置一千万人。还比如,在西太平洋上制造一场超级海啸,在沿海地区制造出纵深在一百公里左右的淤泥地带,使美军无法在中国本土登陆。

毫无疑问,这些疯狂计划的根源,都是对战败的无限恐惧。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情况就有所改变了。

随着中**队在战场上稳步推进,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喜讯传来,民众对战败的恐惧感渐渐消退,对美国的仇恨感也就渐渐淡化。

到了二零五四年,随着中**队在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上取得重大胜利,中国本土遭到轰炸的次数越来越少,战火逐渐远去,中国民众的情感也逐渐变化,对美国的仇恨也就抛到脑后了。

进入二零五五年,仇恨逐渐被同情所取代。

当然,这得归功于中国的战时宣传。

在宣传机构的嘴里,美国已经是一个被军国主义控制了的**国家,成千上万的美国平民被强制征召入伍,然后派往战场送死,大批美**人阵亡,美国人民正在国内反抗穷兵黩武的暴*。

总而言之,美国就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地方。

当时,很多宣传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不仅仅夸大其词,还有意丑化美国。

比如,在与美国国内情况有关的宣传中,宣传机构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绝大部分美国人不愿意参军服役,二是美国民众的生活极为困苦。前者,宣传机构把功劳归到了美国民众的觉悟上,即美国民众这是一场由万恶的寡头资本家策划的战争,而卖命的却是平民百姓。后者,宣传机构强调了美国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把重点放在了军事生产上,导致民生物资供不应求。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事实。

至少在二零五五年,美国民众的参军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而且美国的生活物资供应也非常充足。

只是,这些宣传确实改变了中国民众对美国的看法。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很多中国人,美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国家,美国人民也正受到军国主义政府的迫害。

到了二零五六年,随着战略轰炸全面开始,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同情,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国内甚至出现了反战思绪。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很多民众认为,不应该把矛头对准美国的平民百姓,即便为了彻底打败美国,也应该打击美**队。

结果,中国的宣传机构不得不刻意压低战略轰炸所造成的影响。

事实上,当时很多与前线有关的消息都没有在国内公布,中国民众只,军队正在走向胜利。

由此可见,中国对待美国的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民众的影响。

不管说,黄瀚林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国内民众的态度,而民众的态度,也最终决定了黄瀚林对待美国的态度。

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也正是中国民众意愿所产生的结果。

后来,黄瀚林在访问华盛顿的时候就提到,善良的中国人民,是美国最好的,也是美国人民最值得信赖的,帮助美国完成战后重建、修复战争创伤、走出战争阴影的是中国人民。

显然,这种说法一点都不过分。

要,在大战结束后的三年之内,中国国内自发为美国捐助的重建款就有上万亿元之多,而且有上千万中国人前往美国,参加战后重建工作,其中很多都在美国安家,最终成为美国公民。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

要,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只有不到一百五十万军民死亡,而中国在大战爆发之前是一个男多女少的国家,男性所占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三,比女性多了百分之十,相当于大约六千万人。

有趣的是,大战结束后,中国是唯一一个男性多于女性的国家。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大量中国男性移民他国,而且以去美国为主。

根据官方统计,在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年内,大约有五千万中国人移民美国,其中男性占到了百分之八十。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不可避免的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

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国移民在到达美国之后,并没有立即加入美国国籍,而是在定居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加入美国国籍。主要原因就是,继续拥有中国国籍,能够得到较高的社会福利,而这些福利能在美国供养一个家庭。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育率最高。

在进入二十二世纪的时候,中国移民、移民后裔已经超过了三亿,占到美国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三十,超过白人,成为美国的第一大族群。如果以家庭计算的话,中国移民、移民后裔占到了美国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八。与之同时发生的,还有中国移民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大幅度提高。

显然,美国在战后很快就被中国同化了。

这是不难想像的结果,因为中国在战后积极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美共同化。

也许,在推出战后重建计划的时候,牧浩洋就考虑到了这种结果。

有趣的是,牧浩洋的后代中,有三名曾孙移民美国,并且成为美国公民,其中一人还成为了美国纽约州的参议员。后来,牧浩洋的一名旁系后裔,即其曾孙女的孙子,还当上了美国总统。

当两个最强大国家的主体人群同根同源的时候,这两个国家就具备了结盟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黄瀚林与牧浩洋所追求的结果,因为只有同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潜在的威胁。如果跳出国家这个圈子,站在民族的角度来看问题,同化美国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对外扩张。

要,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了数十个民族的大家庭。

在的数千年里,中华民族一直在不断的同化其他民族,最终形成了世界上结构最为复杂的民族体。

只是,到了二十二世纪,中美共同化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话题了。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共同化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共同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