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燃烧的海洋 > 第二百六十六章 门槛

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六十六章 门槛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9:25 来源:笔趣阁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六十六章

门槛

如何对美国进行彻底的军事打击?[]

继续进行战略轰炸是肯定的,发动地面进攻也是肯定的,可是这两种手段都需要很长的才能见效。(_《《shuyaya》》)(,《《shuyaya》)

到这时,牧浩洋能够选择的,都是一些极端手段。

不可否认,在大战期间,中国也有类似与“z计划”的极端军事项目,而且很多军事项目比美国还要极端。

别的不说,在大战爆发后,中国就开始着手恢复核力量。

这也可以理解,在大战初期,中国的处境极为凶险,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线,只要美军攻占了冲绳岛,中国就将彻底丧失反败为胜的机会,并且在遭受一到两年的战略轰炸后,被迫承认战败。在最初的两个多月里,也就是在二零五二年期间,中国甚至已经到了战败的边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研制毁灭性武器才是怪事。

毫无疑问,核武器是最容易获得的毁灭性武器。

有足够的理由,在二零五三年中期,中国就完成了核弹头、以及运载工具的开发与生产工作。

当时,中国也遇到了与美国同样的问题,即无法在短期内生产出足够多的核原料。

只是,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与美国不同,不是为了共同毁灭,而是把核武器当成一种扭转战局的手段。也就是说,中国不需要太多的核弹头,只需要几枚,就能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改变战争走向。

这样一来,核武器就变成了战术武器。

可以,在二零五三年底,中国已经生产出了足够多的武器级铀,而且很有可能已经组装了几枚核弹头。另外,中国很有可能已经改装了几枚大型运载火箭,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用核弹头打击美国本土。

所幸的是,到二零五三年底,战局已经变得对中国有利了。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战局没有逆转,中国在二零五三年底、或者二零五四年初用核武器打击美国本土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么,到了二零五六年下半年,牧浩洋手里肯定有几枚核弹头。

只是,核武器并非牧浩洋的唯一选择。

当时,中国肯定有其他毁灭性武器,比如针对美国研制的基因武器,甚至包括反物质武器。

要,中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就生产出了十公斤反物质,就算在大战爆发后才启动反物质生产工作,到二零五六年的时候,也生产出了足够多的反物质,也就有能力彻底摧毁美国。

当然,中**队不会让所有反物质在同一地点引爆,而会把反物质制成较小的炸弹。

说白了,就是把反物质武器当成升级版的核武器使用,每一枚反物质炸弹的威力都控制在百万吨级左右,确保能够摧毁一座大城市就足够了。至于集中使用,牧浩洋肯定没有考虑过。

别忘了,全球自然灾害,已经让牧浩洋见识了反物质武器的威力。

问题是,使用这些毁灭性武器,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

显然,这个目的不是让美国投降,而是实现战后利益。

所幸的是,在牧浩洋感到左右为难的时候,黄瀚林改变了主意,给他重新下达了一道指示,即军方的任务是尽快迫使美国投降,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战场上使用一些具有**性意义的武器。

到此,牧浩洋才松了口气。

不管说,他不用为一下毁灭数百万人、甚至数千万人而承担压力了。

问题是,才是**性武器?

在牧浩洋手里,可供选择的,就有由反重力场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式武器了。

毫无疑问,牧浩洋的选择并不少。

当时,军方有数十个与反重力场技术有关的武器项目,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战略性质的毁灭性武器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方发展毁灭性武器项目,不是为了击败美国,而是在为战后的世界格局做准备。至少,欧洲联邦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威胁,而正在谋求统一的阿拉伯世界也是一个潜在威胁,还有拉美国家的统一运动,非洲大陆上的解放运动等等,都对中国的战后利益构成了挑战。军队的职责就是捍卫国家利益,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最好的办法了。

为此,中**队就得掌握最先进的军事技术,而且拥有一举毁灭对手的能力,从而让那些心怀不轨的潜在对手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得有所顾虑,从而放弃挑衅中国的想法,不再与中国对着干。

支持这些项目的,正是牧浩洋。

至于反重力场技术在战术武器项目上的应用,最多也就算得上是锦上添花。

在众多毁灭性武器项目上,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零重力武器。

事实上,这也是最简单的毁灭性武器。其主要作用方式,就是在攻击区域制造出零重力场环境。

这会有结果?

如果战场是一座城市,将意味着这座城市里的所有活动物体都将离开地面,而在零重力场环境小时之后,又都会跌落到地上。要是人的话,肯定死定了,即便是其他物体,也会摔得粉碎。

毫无疑问,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防御这种武器。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在目标上空的近地轨道上,部署一颗巨大的人造卫星,在需要的时候展开卫星上的重力场屏蔽挡板,使正下方的重力场消失,随后收起重力场屏蔽挡板,使重力场恢复。

显然,在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

到二零五六年七月,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而且军方投资制造的第一颗反重力场卫星也已制造完毕。

事实上,这只是一颗试验性质的卫星,只能在几百平方米内制造出零重力场。

所幸的是,这已足够了,因为牧浩洋要做的,只是警告美国当局,让美国当局尽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为此,就只需要把白宫设为打击目标。

七月十四日,牧浩洋飞往南海,登上了那座设置在赤道线上的卫星发射平台。

在此前一天,反重力场卫星就被送了。

事实上,这是两颗卫星,需要进行两次发射。主要就是,该卫星由小型可控聚变核反应堆提供电能,导致质量过大,无法集成到一颗卫星里面,也无法用一枚发射能力为五十吨的运载火箭发射。

当时,依靠反重力场技术制成的航天飞机还没问世呢。

按照计划,两枚火箭需要以间隔半小时的发射升空,卫星将在已经清理出来的近地轨道上空组装,在绕地第二十一圈的时候,就会从华盛顿上空通过,到时候就可以检验零重力场武器的性能了。

只是,来到发射平台上,牧浩洋才有四枚超级火箭。

工程师给出的解释是,另外两枚超级火箭是备用的。

显然,牧浩洋才不会这样的鬼话,因为前面的一百多次发射全部成功,没有一次发射失败。再说了,卫星就只有一套,如果发射失败了,就算有备用火箭,也没有备用卫星可供发射。

见到随后赶来的陆雯,牧浩洋才意识到,这次要发射的绝对不是反重力场卫星。

当天晚上,牧浩洋才,陆雯管理的科研部门,将利用这次机会,顺带发射一组技术试验卫星。

准确的说,是一架分成了两个模块的宇宙飞船。

牧浩洋并不,他正站在人类历史的分水岭上。

前面已经提到,在反重力场技术成熟之后,陆雯通过牧浩洋,从军方手里获得了一笔额外的科研经费,对反重力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前沿探索。名义上,这是在为今后的技术发展探明方向。实际上,还是以应用为目的。

当时,中国在反重力场技术领域,最缺乏的就是理论基础。

这一点,就像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家一样,在了大量放射性元素之后,却缺乏足够的理论。直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物理学家才把物质是放射性与原子核裂变联系到一起,并且由此制造出了原子弹。

现在的物理学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在大量实验的背后,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持,所以发展方向显得扑朔迷离,走路是很正常的事。

问题是,就算经常走路,也是没办法的事。

说得简单一些,只有出现了正确的理论,物理学才会出现飞跃。

在出现正确理论之前,科学家只能继续积累实验,也就得展开更加广泛的应用性研究。

所幸的是,缺乏理论的不仅仅是中国。

事实上,在这个崭新的物理学领域,中国在各方面都处于前列,如果说中国物理学家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那么其他国家在该领域就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甚至谈不上实验。

当时,中国物理学家在该领域有了一个全新的。

这个,在很大的程度上证明了之前提出的一个理论,即重力场就是空间,两者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

事实上,直到这个时候,也没有一名物理学家认识到,他们的很快就将把人类带到一个全新的文明层面上。也正是这个,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的宇航事业,并且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单。

现在,人类就站在这道门槛上。

第二百六十六章

门槛

第二百六十六章

门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