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燃烧的海洋 > 第五十四章 最后冲刺

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四章 最后冲刺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9:25 来源:笔趣阁

-->

第五十四章最后冲刺

年底,共同开采东海中性海域油气资源的谈判工作正式开始。

虽然在外界看来,这是中日关系缓和的标志**件,但是当时双方都没有对谈判抱任何希望。

谈判开始后,麻烦就来了。

日本先提出异议,即按照中方提出的要求,以自然属态分配开采区域对日本不利,即日本的开采区域主要集中在冲绳海沟与东海大6架边缘部分,而海上油气田主要集中在大6架上,因此可供开采的资源非常有限。中国也随后提出异议,如果按照日方要求,平享中性海域的油气资源,因为油田的自然属性,即自然沉积倾向于大6架边缘,所以日本开采油气资源的效率高得多。

说到底,双方都知道谈判不会有任何结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谈判的最大贡献就是减少了资源勘探与渔业捕捞引的纠纷。

谈判没有进展,双方的备战工作却丝毫没有减慢。

二零三四年初,四艘“昆明”级驱逐舰与四艘“威海”级护卫舰率先下水,半年后,第三批“台湾”级巡洋舰的前四艘也顺利下水,紧接着四艘“渭河”级攻击核潜艇完成了厂房建造工作。

当时,最引人瞩目的不是海军的大型舰艇,而是J-3o开始小规模量产。

二零三四年四月初,在延迟了大概十天后,J-3o完成工程试飞。按照规划,在正式量产之前,还要进行小规模量产,生产二十架初期量产型,交付空军进行验收试飞,然后才进入量产阶段。

只是,小规模量产,已经表明J-3o解决了工程阶段的所有问题。

空军的验收试飞,主要检验J-3o的战术指标,以及系统整合性能。说得直接一点,验收试飞的主要工作是整合战斗机与武器系统,比如进行各种弹药的投射测试,对火控等电子系统进行检测。

因为不属于工程项目,所以J-3o在完成工程试飞后就已定型。

即便在验收试飞中现了问题,也不会进行大幅度改动,只会针对问题进行修改,战斗机的基本性能不会出现变化。

也就是说,成飞能在这个时候为量产做准备。

这一点,也在验收试飞中体现了出来,即交付的是小规模量产型,二十架J-3o在完成验收试飞后,最多只进行相应改进,然后就将交付给空军,作为第一批正式装备型在空军中服役。

当然,此时的J-3o是一种典型的制空战斗机。

用成飞总工的话来说,J-3o在设计的时候,没有一公斤的重量为对地打击服务,所有都针对制空任务。

对中国空军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J-3o服役前,J-2o的各种型号的总装备量已经过七百二十架,此外还有一千五百余架J-22。J-2o后期的几种型号,均以对地打击为主,而J-22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只要J-3o夺取了战场制空权,J-2o与J-22就能完成所有对地打击任务,没有必要用J-3o执行打击任务。

在J-3o实现小规模量产之后,J-32也在六月底完成工程试飞,开始小规模量产。

因为在机体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即J-32要在航母上起降,结构强度高于J-3o,设计标准并不一样,所以成飞专门为J-32准备了一条生产线,J-32的量产工作不会对J-3o产生影响。

事实上,J-32的进度差不多延迟了一个月,为此成飞支付了一笔违约金。

J-32的小规模量产数量只有十二架,其中两架进行地面系统测试,十架由海军进行上舰测试。

这也是J-32与J-3o验收试飞的最大区别。

做为舰载战斗机,J-32必须先完成上舰测试,即证明能在航母上部署、以及正常执行作战任务,才会进行武器系统测试。如果连航母都上不去,或者上去后无法使用,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当然,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J-32的上舰测试不但完全达到了海军的要求,还有意外惊喜。

为了搭载Zy-1舰载预警机与J-15B重型战斗机,“长江”级与“昆仑山”级航母的机库净高都为七点二米,而J-32采用了无尾气动布局,既没有水平尾翼,也没有垂直尾翼,最大高度不到三米。如此一来,机库就能采用双层布局,即在原本只能放置一架战斗机的地方安放两架战斗机。

只是,需要对机库做一些改进,比如增添双层机位的相关设备。

毫无疑问,增加载机数量,绝对能让海军喜出望外。

在与J-25m混搭,所有Zy-1都留在机库内的情况下,“长江”级的机库容量至少能提高百分之四十,“昆仑山”级则能提高百分之六十。这就意味着,在不增加飞行甲板系留战斗机数量的情况下,“长江”级能额外搭载十二架J-32,而“昆仑山”级则能额外搭载三十架J-32。

这个变化,能把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提高很大一截。

保守估计,“长江”级的航空作战效率至少能与“飞龙”级持平,而“昆仑山”级则能越“飞龙”级百分之八十。

单艘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提高,等于舰队总体作战能力提高。

说得直接一点,在以制海为主的作战任务中,四艘“昆仑山”级的航空作战效率相当于八艘“飞龙”级。

毫无疑问,对即将爆的战争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数。

为此,J-32在八月初完成上舰测试后,牧浩洋就赶往成飞,让成飞把J-32的量产工作放在要位置上。

即便牧浩洋不这么做,腾耀辉也会出面。

相对而言,在日本空军没有获得第五代战斗机的情况下,空军对J-3o的需求性并不紧迫,反而是海军更需要J-32。

到这个时候,海军的造舰行动已经全面展开。

九月初,除了第三批后四艘“昆仑山”级巡洋舰进入舾装阶段之外,四艘“昆明”级驱逐舰与八艘“威海”级护卫舰也开始舾装,随后又有四艘“威海”级护卫舰下水,而另外四艘“渭河”级攻击核潜艇也进入了最后组装阶段。

毫无疑问,中国的舰艇建造能力远远过日本。

到这个时候,增建的四艘“飞龙”级航母只完成了百分之六十的船台工作量,而其他大型战舰中,只有四艘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下水,大部分仍然处于船台建造阶段,这些战舰能在二零三六年服役绝对是个奇迹。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日本造船厂。

导致日本战舰施工进度缓慢的众多原因中,外界因素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拿“比睿”级巡洋舰来说,其主要电子设备半数以上来自美国,包括最为核心的综合雷达系统。在美国企业供货度缓慢的情况下,战舰的建造进度自然快不起来。当时日本海军增建的几种大型战舰中,驱逐舰的进度相对较快,主要就是“臻名”级与“白根”级的大部分关键设备都已实现国产。

正是如此,日本海军增建的潜艇也没能按进度施工。

要知道,“春潮”级使用的小型核动力装置中,最核心的部件来自美国与加拿大,而美国已经根据“华盛顿条约”中的规定,在对日核查工作完全结束之前,禁止向日本出售任何涉核设备。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日本的造舰计划以二零三六年为准。

当时,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三菱与富士重工新船台的开工典礼。

与李明阳的判断完全一致,这四座新船台建成之后,承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造大型核动力航母。只是,即便日本当局以战时标准制订建造计划,第四批“飞龙”级航母也不可能在二零三八年底之前服役。

当时,还生了一件事情。

在新船台落成之后,二部收到了一份情报,即日本很有可能开建一种全新的航母,性能比“飞龙”级有大幅度提高。随后一些西方新闻媒体也做了报道,宣称日本的新一代大型航母采用了新式舰体。

根据这些情报与消息,海军认为日本的新一代航母与netbsp; 由此引了一场争议,即有没有必要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如果现在停止,改建更先进的c3型航母,至少能节约半年时间。

只是,二部很快就搞清楚,日本的新型航母,实际上是“飞龙”级的改进型。

准确的说,是针对“飞龙”级存在的问题,以及计划在二零三六年完成试飞的第五代舰载战斗机做了适当改进。

这下,海军才没有做出取消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的决定。

“飞龙”级再改,也是“飞龙”级,不可能改变由基础设计代来的性能制约,而且第三批“昆仑山”级也做了适当改进。比如把机库净高增加到七点六米,确保能以混搭的方式在同一机位上各停放一架J-22m与J-3o。

按照牧浩洋的判断,改进后的“昆仑山”级仍然比改进后的“飞龙”级强大。

既然有足够明显的优势,就没有理由拆除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三十五船台施工工程的四艘航母。此外,大连造船厂、江南造船厂都在扩充建造能力,各自兴建的一座大型船台都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投产,青岛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也各自兴建了一座十五万吨级船台,预计也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投产。到时候,在第三批“昆仑山”级下水后,至少有八座船台能够同时建造netbsp; 最重要的是,c3级航母的设计工作还没完成。

随着双方的战争准备加,到二零三四年第四季度,中日全面战争进入倒计时阶段。

&1t;!--如果不是某章的最后一页-->

&1t;!--end-->

&1t;!--如果是某章的最后一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