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大唐小郎中 > 第335章 赤贫的老学究

大唐小郎中 第335章 赤贫的老学究

作者:沐轶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8:30 来源:笔趣阁

第335章 赤贫的老学究

祝掌柜乘车带着左少阳他们来到一个得了中风的老学究家。

祝药柜知道,左少阳治疗中风的优势主要在于比其他郎中治疗中风用药便宜很多,因为唐初一般郎中治疗中风时,人参是必不可少的主药,而人参非常昂贵,一般小康之家都消费不起,更不用说普通人家了。而左少阳治疗中风的用药不用人参,所以非常便宜。

因此,祝药柜叮嘱分号的祝掌柜,帮左少阳找的中风病患,并非有钱人家,而是家境贫寒但是在当地多少有些影响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左少阳赚钱,而是打出名气来。

祝掌柜带左少阳去的第一家病患,就是这样一个老学究。

这老学究姓董,年纪轻轻就高中隋朝前科进士。遗憾的是,候缺十数年,没等当官,便碰上了隋末战乱,仕途无望,归隐乡里,开设私塾授学。数十年来,可谓桃李满园。

董学究眼看七十大寿要到了,突然中风,右上肢瘫痪,不能提笔,而且舌强言蹇,说话也结巴不利索了。四处求医问药,董学究学富五车,却家境贫寒,因为他收的学生,差不多都是穷人家子弟,所谓穷文富武,没钱才苦读书,指望谋取一个功名,得以鲤鱼跳龙门。老师学生都没钱,无法维持需要长期服用的昂贵的人参的费用,所以董学究的中风一直未好。

这次祝掌柜登门拜访,给董学究和他的得意弟子们推荐一个郎中,擅长医治中风,而且用药很便宜,治不好不收分文。董学究的学生异常高兴,反复叮嘱郎中一到,立即请来医治。所以,祝掌柜第一个领着去的,就是这董学究家。

董学究的家在南城的城郭下,一般贫苦百姓都住南城。而有钱人家都住北城。讲究坐北朝南。

他家很简陋,不过地方很大,古代估计没什么人炒地皮,家家户户都是独门独院,地方大,这董学究家也是如此。

院子只有门框没有门,问了祝掌柜才知道,这是董学究故意如此的,以示开门授学,不管贫富老幼,来者不拒。

院子里此刻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放眼望去,有些凄凉之意。

他们也不敢大声喧哗,先来到正中大堂,这大堂跟大会堂似的非常宽敞,里面整整齐齐摆着许多排长条几案和圆凳。那长条几案只不过是一块木板加四条腿,圆凳也是如此,当真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

这里应该是老学究开设的私塾学堂了,正中墙壁上却没有黑板,取代的是一块桃木板,上面龙飞凤舞题写着四个大字——“博学笃志”。

站在屋檐下回头望,祝掌柜介绍说,大堂西边一长溜简陋的木板房,是董学究跟随身边的入室弟子以及远道而来求学的住校学生的宿舍。董学究已经病卧在床两个多月了,找了很多郎中都没有治好,关键是没钱买人参,所以估计是好不了了。学生便都散了,各自在家温习,准备参加一个多月后举行的州试。所以偌大的学堂里,现在只剩几个入室弟子了。

东边一排分成两部分,靠外面的,是厨房和饭堂,靠学堂的三间木板房,便是董学究一家人的住处。

既然大堂没人,想必应该是在屋里了。几个人又往那三间木房走去。

这时,屋里有人听到外面脚步声响动,开门出来,见到祝掌柜,顿时喜上眉梢,迎了上前,拱手作揖。

祝掌柜介绍了才知道,这人是董学究的大弟子。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个子瘦小。

那大弟子对祝掌柜拱手道:“祝掌柜来了……”目光扫过他身后的左少阳和白芷寒,又往后瞧:“请来的郎中呢?还没到吗?”话语里满是焦急。

祝掌柜满脸陪笑,转身引荐道:“这位就是了,合州贵芝堂的少掌柜,左忠左少阳。他很了不起的……”

没等祝掌柜说完,大弟子一脸苦笑,摇头道:“祝掌柜,家师病重,你就不要玩笑了”

“没有玩笑啊……”

左少阳一摆手,示意祝掌柜别说话,上下打量了一下那大弟子,抱拳拱手,淡淡道:“兄台为何认为我来给尊师看病是开玩笑?”

大弟子拱手道:“得罪莫怪,你太年轻了,那么多老郎中都看不好,你能看得好吗?”

“嘿嘿,如果尊驾是当年秦国国君,那以甘罗十岁年纪,就当不成宰相了”

甘罗战国时期秦国人,年仅十岁,伶牙俐齿智慧过人,担任秦国使臣出使赵国,凭着牙尖嘴利,说服赵王献出五座城池。回国之后,秦王对他的聪明才智十分赞赏,拜为上卿,相当于丞相。这就是甘罗十岁拜相的典故。

大弟子又上下打量了一下左少阳,拱手道:“阁下自比甘罗?”

“不敢,所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这句名言最早出现在明朝《封神榜》小说里,大弟子自然第一次听说,觉得这句话充满自信和豪迈的气概,这才吃了一惊,又上下打量了一下左少阳,拱手道:“看来,是鄙人走眼了。郎中原来是位能人。得罪莫怪。这边请,家师正在屋里盼着您来呢。”

这大弟子领着左少阳他们来到董学究的屋前。

这屋子实在太旧了,两扇门上贴着的两张门神,都发黄了。其中一张半截都被风挂掉了。大门两边挂着写联句的两块桃木,却是空荡荡的没写字。虽然现代意义的对联是在宋朝才出现的,但在隋唐时期,一些文人雅客已经开始在桃符上写联句舒发心志了。想不到这董学究有名的大鸿儒,门口桃符居然空着。

左少阳随口道:“这桃符不写联句,昭示了尊师博学大德已经无法用纸笔形容,真是恰如其分。”

这轻轻一句马匹,把大弟子捧得十分舒服,脸上也绽开了笑容:“哪里,家师这桃符,每一年的春节之前,各弟子要各写一副联句,由家师挑选,选中者,由其亲笔题写后挂在家师门口,以示褒奖。今年家师年前病倒,一直绵延半年,所以这桃符就空着了。——请进”

左少阳迈步进了董学究的客堂。这会客厅正面挂着一副中堂,上书“宁静致远”四个大字,是用隶书所写,充满了飘逸。

中堂下当中一张桌子,虽然做工还比较精细,算得上一张像样的桌子,但是已经旧得看不出本色了,旁边两把配套的交椅,同样也没了本色了。

左边一间隔成两间卧室,住着董学究的儿子和儿媳,右边一间,便是董学究的屋子了。董学究的夫人已经去世多年。这卧室除了满屋子的书之外,便只有一张长条几案,上面一个笔架上挂满了粗细不一的毛笔,一方古色古香的砚台,上面墨汁已经干涸起壳了,显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使用。

大弟子躬身道:“先生,恒昌药行分号祝掌柜介绍的郎中已经到了,来给您瞧病。”

董学究勉强睁开老昏的双眼,先望向天花板,然后慢慢移到门口,看见左少阳,嘴里嗬嗬几声,却不知道说的什么。

董学究的儿子忙拿来一根圆凳放在床边,左少阳坐下,不着急诊脉,问道:“老人家,能听到我说话吗?”

董学究轻轻点头,嘴里又嗬嗬几声,还是不知道说什么。

大弟子在一旁悲声道:“家父是去年年边时中风的,那天他正在授课,突然身子晃了晃,就慢慢软倒在地了,吓得我们赶紧上前搀扶他起来,七手八脚背到了医馆。结果,医馆郎中说,至少要五十贯钱,否者这病治不好。先生一声清贫,开私塾授学对于家境不好的学生,都是免收学费,所以收入十分微薄,家中基本上没什么积蓄。哪里能找到五十贯钱啊?”

董学究的儿子眼泪滚滚而落:“我们找遍了全城医馆药铺,有的虽然开价少一点,却也是四十多贯以上,高的开到了六十多贯。没办法,只好筹钱。家父原先还存有前朝的几方砚台和几把折扇,为了治病,也都卖了。家中能卖的也都卖了,学堂的弟子们也是尽自己所能筹钱帮忙,可是,所有的钱都加在一起,还不到十贯,远远不够药费的。大家一商量,决定就着钱先吃一段时间的药,看看效果,若好了,再想办法。”

“药吃了有效果吗?”

“没有唉家父把十贯钱的药都吃了,病情虽然有了一些好转,但还是偏瘫在床,不能说话,而且,药停了之后,病情又重了。那时候到现在,已经昏厥过七八次因为无钱医治,加之前面医治效果不佳,所以,到现在,没有用药。”

左少阳点点头,又问了二便睡眠,然后诊脉望舌,发现舌红绛,脉沉细尺部独弱,左关略弦。

左少阳沉吟片刻,对董学究的儿子道:“令尊这病,乃是肝肾阴虚,风邪内动,脉络瘀阻,必须用药养阴熄风,通络化瘀豁痰……”

董学究的儿子道:“这个我们也不懂医,不用解释,先生就请直接开药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