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风花醉 > 第715章 议和

风花醉 第715章 议和

作者:少穿的内裤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1:20 来源:笔趣阁

readx;遥望南方,完颜宗望豪情万丈,当年离开汴梁城,就发过誓言,现在终于完成了,他完颜宗望又回来了,这次他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踏上汴梁的土地。

靖康耻,并不远,大宋劫难,不是灭亡,就是凤凰涅槃。

当黄河沿岸残兵逃到汴梁附近,兵败的消息传来,对汴梁城的冲击可想而知,那些大户人家还好,毕竟早先就开始转移家产了。可是对于那些普普通通的百姓来说,无异于在经历一场浩劫。他们也想跑,最好去江南以及广南,躲过这场灾难,可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世代都居住在汴梁城里,他们家业全都在此,离开汴梁去别处如何活?汴梁城的百姓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几万兵马,每每跟异族交战就是赢不了呢?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怀疑了,是不是大宋朝真的是国运不济,该到此而忘了呢?

作为大军主帅的刘光世逃了回来,不过长途颠簸,身受重伤,再加上怒火交加,整个人变得有些垮掉了,至少眼下赵桓是不能指望刘光世了。刘家庭院里,之前风光无限,被誉为高俅之后军中第一人的刘光世面色苍白的躺在榻上,刘家人围在卧房里,个个脸色凝重。刘显宁局促不安的靠在门框边,直到听里屋传来声音,方才阴沉着脸走进去。刘光世这次兵败受伤,对刘显宁来说,无异于一次沉重的打击,朝廷会不会追究父亲兵败之责不好说,但他与茂德帝姬的婚事就有些难了。刘显宁在担心什么,刘光世岂能不知道?知子莫若父,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刘光世最清楚,虽然身受重伤,但还不至于要死,见刘显宁走进来,刘光世示意他坐下回话。

刘显宁非常不安的望着重伤的父亲,眉头皱着。小声问道,“爹,你是不是有什么事要孩儿去做?”

“嗯”刘光世重重的点了点头,颤巍巍的抬起右手。指了指挂在床榻上的佩剑,起初刘显宁根本没能明白刘光世的意思,还以为刘光世想要那把剑呢,“爹,你身子不适。还要剑做什么?”

听了刘显宁的话,刘光世气的眉头一皱,火气一上来,就咳嗽了起来,刘夫人和几个小妾赶紧上前扶着,抚胸顺气,端茶倒水,一时间忙了个不亦乐乎。刘夫人嘴上不断埋怨着,可是她哪里知道刘光世内心的想法?刘光世看着眼前的儿子,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刘家世世代代累受皇恩,家中男儿各个血气方刚,精于兵法研习,可到了自己儿子,一切都变了。这个儿子倒是长了一副好尊容,却是整日里游手好闲,架鸟遛狗,寻欢作乐,参加诗会,要说文采风流真有几分。可论行军打仗,那是半点不行。愚蠢啊,就现在的大宋朝,文采风流有个屁用。帝姬下嫁刘府还不是因为他刘光世有兵有权,朝廷要多依赖他,要是没了这些,刘府什么都不是。眼看着儿子不懂其中意思,刘光世长吐口气,铁青着脸怒道。“蠢货,老夫要剑何用,是你,是你...你从明日起,拿着老夫的剑,随着徐凌将军上城墙上去,蛮子要是来了,你就随着徐将军守城杀敌。”

刘光世的话,让整座刘府的人变得呆若木鸡,尤其是刘显宁,瞪着眼睛,就像见了鬼一般。刘夫人扶着刘光世,低声劝慰道,“你说什么呢,你让显宁去守城,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咱们刘家不就完了?你是不是糊涂了,怎么说这般胡话呢?”

刘光世并不想理会刘夫人,他说的可不是什么胡话,妇人之见,当不得真,哼哼,要是刘家不继续贡献自己的价值,那才是真的完了呢。看着刘显宁,有些沉重的说道,“显宁,记住了,你是我刘家的男儿,你阿公南征北战,才让刘家有了今日之地位,为父也是如此,如果我刘家无法立足军中了,也就垮了。收起你的那点小心思吧,你的诗词能打退蛮子么?你去,我刘家的男儿就是死也得死在城头上,如此方能保我刘家名声,世代不受唾弃。”

刘光世又何曾想让自己的大儿子去城头上御敌,可现在没有办法啊,他刘某人败得一塌糊涂,刘家已经不怎么受待见了,现在唯一能挽回刘家声誉的,就剩下这最后一个机会了。保住了汴梁城,大宋朝廷还会依赖刘家,要是城破了,刘家就成了大宋最大的罪人,世世代代都会遭人唾骂的。哎,为什么这么浅显的道理,家里的人就是不懂呢,真以为只要好好活着,就能享受荣华富贵么?刘家积累了不少财富,可这些都是朝廷给的。

刘显宁似乎明白了刘光世的意思,他退后两步,重重的跪在了地上,“爹,你息怒,孩儿这就去,这就去,蛮子要是不离开,孩儿也不回家!”

提着刘光世的佩剑,刘家大公子离开了家门,这还是刘大公子第一次披上戎装。像刘显宁这样的,可不光他一个,因为女真人过了黄河,宋军大败,转眼间就有可能杀到汴梁城。此时京城里的官员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在只能放下成见,同仇敌忾,要是不把女真蛮子打跑,最后谁也没好处。这一点,可比后世大明朝强太多了。大宋朝的官员**懦弱,勾心斗角,重文轻武,这些可比后世大明朝不遑多让,但是官员们富商们多少还保留着一点傲气。可后世大明朝呢?当初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乍听上去,崇祯颇有些推卸责任的意思,可其中不乏一些道理,看看崇祯身死,大明灭亡后,那些文人臣子的表现吧,他们换一身服装,继续当着大清朝的臣子。崇祯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他根本上还算是一个好皇帝的,不过他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少了该有的帝王教导,导致徒有心志,却缺少手段,拥有一个振作之心,却又少了耐性,他上台。做的最错的一件事情,就是彻底搞垮了魏忠贤集团,也就是所谓的阉党。没了阉党,所谓的清流东林党们没了制衡。开始主导大明朝的序幕。

有的人说大明朝亡于党争,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敢问自魏忠贤倒台后,还有什么党争,有的只是东林党内部官员争夺私利罢了。文人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笔杆子,本来崇祯做的最错的一件事,被文人清流们写成了最为值得歌颂的事情,听上去阉党覆灭是好事,可实际上对大明百姓,对崇祯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帝王之术,也可以说是平衡之术,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手下的人才,来完成自己的目标。平衡,能防止一家做大。如果一个朝廷里只有一个声音,那这个王朝也离着覆灭不远了。朝廷之上只有帝王之声,而无臣子之言,则国有昏君暴君,朝廷之上只有臣子之言,帝王听从,则蒙蔽圣聪,旨意不得履行。

后世大明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崇祯有着一颗好心,他赈灾。他招抚,可每次结果都是不好的,是因为什么,还不是所谓的清流大臣们中饱私囊。胡乱做决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崇祯太心急了,一下子毁了阉党,阉党覆灭,代表着晋商利益的晋党、秦党没了。为皇家充当耳目,监视文武百官的锦衣卫和东厂垮了,无人抗衡的清流们没人制衡,不久可以随便欺瞒了么?

大明朝,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党争,最大罪人不是崇祯,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东林党。可怕的是文人的笔杆子太厉害,到最后,崇祯成了大明朝败亡的罪人,可东林党成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有那么一些文人总是让人痛恨,有那么一些文人总是那么的不知廉耻。

好在,柴可言不是崇祯,她有着成熟的思维,刘光世是败了,可是现在怪他又有什么用,杀了刘光世,便宜了童贯和高俅?李邦彦也是该杀,可是杀了李邦彦,谁来制衡那些朝中官员?柴可言聪明的维持着汴梁城的平衡,各方许以好处,各方又加以打压,总之现在汴梁城里人人自危,但人人又觉得是机遇。就像刘光世,他不得不拼了老命的让刘家人去守城,因为他要是不这么做,不用赵桓和柴可言动手,童贯和高俅等人就会像疯狗一样咬过来。让刘家人去守城,一方面不给人口实,另一方面也能争取到更多立功的机会,风险和机遇是共存的。

皇宫里,赵桓去西宫那边陪着赵佶说话,而柴可言呢,则随着赵福金来到了御花园里,二月春风似剪刀,有风也有凉意,其实很早之前,柴可言就想找赵福金聊聊了,只是不知该从何说起罢了。这次女真蛮子大举来犯,汴梁城困难重重,也不得不见见赵福金了。说起来赵福金与柴可言也是一对好姐妹的,可是不知不觉的,关系就疏远了,对于这位名义上的皇嫂,赵福金也缺少基本的尊重,在赵福金看来,柴可言与那朱琏没什么两样,都是心机深沉,精于算计的人,当初帮她赵福金对付凌哥儿,又哪是安了什么好心,尤其是宫梻的依附,至少赵福金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就现在的自己,根本不值得宫梻尽职尽责的。

坐在亭中,看着往日熟悉的风景,赵福金早已经没了那种轻松心态,石桌上一壶茶,两只古朴的瓷杯,柴可言亲手满上茶,嘴角挂着淡淡的笑容。推过茶杯,轻声道,“四姐儿,喝杯茶暖暖身子吧,你呀,最近也没少操心,说起来也够累的,这以后如何拱卫汴梁,姐姐也还得靠你多帮忙呢。”

赵福金颇为不悦的皱了皱眉头,姐姐?看来这嫂子完全没把自己当成是皇后啊,不过也没什么奇怪的,大哥那人比起凌哥儿来,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呢,柴可言不认可,这些完全解释的通。理解归理解,可心里总是不舒服,再怎么说,柴可言也嫁到皇族赵家不少时间了,还如此没把自己当成黄家人,着实恼人的很。

“馨儿姐说的是哪里话,你一心为我大宋江山,难道小妹就不是为我大宋江山吗?不消馨儿姐说,自然要与那蛮子周旋到底的”赵福金知道柴可言话中的意思是什么,无非是看中了舅舅手中的兵马罢了,不过眼下女真蛮子攻城在即,暂且先放下那些小心思吧。

当汴梁城正在经受一场劫难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城里。赵有恭也在密切的关注着这场浩劫,师师为了大局不愿意离开汴梁,也能理解。师师有此心,总不能让师师出事的。赵有恭倒不是太过担心,完颜宗望是个聪明人,他应该知道如果失去了师师,也就失去了一层保障,师师只要好好的。他手里也有了一份谈判的筹码。不能把一切希望都放在别人身上,赵有恭很快就给洛阳方面送去了一封信,得信之后牛皋就做出了安排,驻守洛阳的四万大军向东挺近,直到郑州附近才停下来。

汴梁城里慌乱不安,随着二月春风,女真大军如约而至,城外旌旗蔽日,战马嘶鸣,看着兵强马壮的女真人。汴梁城的百姓终于感受到了一种深深地压迫感。只是看上一眼,就明白为什么大宋兵马老是败给蛮子了,人家一个个身材魁梧,士气高昂的,能不胜么?

让人倍感意外的是金国人围城之后,原地扎营,一副轻松之色,好像根本没有攻城的意思。此时汴梁城里反倒没那么乱了,女真人已经围城了,想逃也逃不了。不如老老实实的呆着。龙德宫里,道君皇帝赵佶手持浮尘,跪坐在软垫之上,手念念有词。赵佶非常害怕。他这一生都没有经受过这种局面,而赵桓,也早已经吓得面如土色,在他看来那些女真兵马实在是凶悍的很。之前上城头远远的望了一眼,模模糊糊的觉得那些人凶神恶煞的,赵桓吓坏了。要不是柴可言及时出言提醒,也许这会儿赵桓这位新任官家也已经躲在皇宫里不敢露面了。有时候柴可言真的挺为赵桓赵佶的,女真人围城,既是风险也是一次机会,如果自己不好好做,就只能便宜别人了。

和赵佶以及赵桓不同,时任开封府尹的郓王赵楷却表现出了另一种姿态,他去了官袍,一身青袍,手里提着一把刀,亲自登上了城楼。郓王殿下发出了女真人围城后最为震撼的吼声,誓要与汴梁共存亡。不管赵楷是不是在作秀,至少军民们是认可他的。

女真人来势汹汹,作为当朝官家的赵桓却还抱着幻想,他想着看看能不能用财帛哄走女真人。赵官家有这个想法,柴可言出奇的没有拒绝,大朝会上,赵桓俯视众臣,阴沉着脸低声道,“诸位,朕有意遣一人出使城外,与女真人商谈一番,看看能不能免了这场兵戈,也好让我百姓少受苦难。”

赵桓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下边臣子们没有一个把这话当回事,什么为了百姓,还不是自己怕了。一个个大臣往后缩,他们低着脑袋,生怕被赵桓看到似得。出使城外,别开玩笑了,女真人野蛮不化,比契丹人还狠毒,跟他们谈判,不就相当于对牛弹琴么?看到这种局面,赵桓气的浑身打哆嗦,抢功升官的时候一个个抢着来,现在有正事了,却缩脖子,没有人站出来,赵桓就打算亲自强行指定一人了,眼角刚锁定户部尚书王麟,就见这老尚书身子一晃,翻着白眼往后倒去,赵桓顿时没被气炸了,为了躲避出使,连病倒这一招都用出来了。悄悄王麟一把年纪,为了推脱职责,脸这么不要脸的招数都用出来了,哪还好意思逼他?

不过赵桓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挥挥袖子,冷笑道,“王老大人为国操劳,身子不适,朕准其回家休养,朝中的事就别操心了。”

赵桓一句话,直接解除了王麟的职司,对此王麟并不觉得沮丧,一者为官多年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二者么,只要能不去跟女真蛮子见面,就是丢了官位也是在所不惜的。没官位不好,可女真人是洪水猛兽,跟他们接触,搞不好是会丢命的。

朝堂文武,没一个替王麟说话的,这个时候当刺头,不怕官家把你抓了壮丁么?还别说,总是有那种胆大包天的,这不,王麟被送走后,一名身着四品绣鹤红袍的官员站了出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位中书侍郎张邦昌,“陛下,臣愿去城外会会这些女真蛮子,若能说得蛮子退兵,对我大宋百姓也算一场功德了。”

没想到还真的有人会主动站出来,对这种大无畏的勇士,赵桓是又惊又喜,那些朝中文武生怕张邦昌会反悔似得,一个个拱着手说道,“陛下,张侍郎德高望重,能言善辩,正是我大宋少有的人才,派他去与女真蛮子交涉,最合适不过了。”

张邦昌脸上挂着苦笑,这可是他为官多年,第一次听到别人夸他呢,以前见了朝中官员,大都得弯着腰行礼,现在好了,他张邦昌也要鸟枪换炮了?德高望重,这能说啊,他张某人一个小小的中书侍郎,哪来的德高望重。赵桓恨不得一口咬死这说话的人,办正事不行,嘴皮子倒是利索得很。

汴梁城真的很安宁,不管城内城外,好像都没有动手的迹象,汴梁内外就是如此的诡异。一个黑衣人行走在阴暗的角落里,随后轻身一纵,竟然轻轻松松的越过了城墙,他手里握着一把古朴的长剑,双足纷飞,身轻如燕。汴梁城南边的枯柳林中,已经有一个锦袍男子在那里等着了。如果有人看到这个锦袍男子的话,一定会大惊失色的,因为这个人正是领兵围困汴梁城的大金国新任汗王完颜宗望。

“阁下来的真准时”完颜宗望眯着眼,紧紧地说着而眼前的黑袍人,天下之间,估计没有人会喜欢听雨阁这样的组织,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个组织到底隐藏着多大的能量。讨厌归讨厌,若是能合作的话,还是可以的嘛。

“大王也是准时,如今大王已经来到了汴梁城,本座自会依着约定帮大王打下汴梁,不过大王也得遵守约定才行,否则的话,本座自有办法让尔等有来无回。”

黑袍人语气中带着浓浓的威胁之意,完颜宗望耸耸肩头也不着恼,现在定**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又何必再得罪听雨阁呢?“阁下放心,本汗言出必行,得汴梁几日便离开,绝对不毁汴梁一草一木,但是汴梁城的财物,本汗是一点不毁放过的。”

“但愿大王能如约而行”言罢,黑袍人双臂一展,人如大鸟般消失在黑暗的枯柳林中,看着黑袍人远去的背影,完颜宗望心中大为惊异,好漂亮的轻功,好深的内力。幸亏从未想过与黑袍人动手,否则的话,今夜遭殃的就是他完颜宗望了。

靖康二年二月初七,中书侍郎张邦昌顺着竹篓子下了城头,单枪匹马去了金**营。很多人都以为这位侍郎先生一定是位身材高大,胆大包天的厉害人物,可实际上张邦昌并不高大,更算不上胆大包天,甚至胆子还有些小,至少现在他就有点后悔了,当初怎么就鬼使神差的站出来了呢?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吃的,既来之则安之,现在越是怕越容易出事,女真人得知张邦昌前来议和后,直接将他晾在了外边,按照完颜宗弼的说法,就是让张邦昌着急一下,决不能让汉人看出大金国急着撤兵的心思。

汴梁围城,侍郎出使,一切都在按照历史进程在走,可结局又是一样的么?张邦昌,他又是好人,还是坏人?(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