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文帝本纪 > 第二百一十二章 纳谏

文帝本纪 第二百一十二章 纳谏

作者:容潋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11:35:22 来源:笔趣阁

刚刚致仕的卫弗突然逝世,皇后伤痛欲绝落胎失女。皇帝大怒之下杖毙了涉事的宫侍,自己也病了一场。卫顺仪为宫侍求情,惹怒了皇帝,被降为更衣禁足思过。

却成就了王恒的获宠之路。

景成元年十月五日,圣旨为卫弗定谥号为“端忠”,令卫氏这一支族人依制丁忧。

十月二十一日,王林进京。元晗留下了王倩,让人领着王林去看王恒。

“曼夕,许久不见,近来可好?”

经逢大变,王倩与同年的梁玉韩雯雯相比,显得苍老了不少。

“有劳陛下挂念,草民能像现在这般安然度日,全赖陛下仁德,不敢奢求更多。”

“你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不敢欺瞒陛下。”

话音刚落,一叠纸张迎面飞来,几乎在她脸上散落,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

元晗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怒意:“能写出这份《青州六谏》的人,会是安稳度日的人?知道将这份《青州六谏》投给卫执芸的人,会是闲云野鹤的人?曼夕,什么时候你同朕不能说实话了?”

王倩将散落在地的纸张一一拾起,上面熟悉的字体,是多少个日夜的心血。

元晗登基大赦天下后,她随着王林这一支回到原籍。这份《青州六谏》从那时起,便开始构思。

她知道,元晗不可能放心将青州交给田旭。果然,卫执芸来了。她将这份心血交给卫执芸时,拒绝了她的请功的提议。可是这些纸张,还是放在了元晗的御案上。就是她的手稿,没有经过誊抄,直接上呈了御前。

王倩将纸张重新整理好:“卫大人真是言而无信,明明答应过草民不要提起的。”

做完这些,又向元晗叩首:“还请陛下恕草民方才的欺君之罪。”

元晗的语气有了些松动:“别说这些没用的,你知道朕想听什么。”

王倩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文书,笑了笑,随即正色道:“青州六谏,第一谏,除王氏余孽。”

能被卫执芸重视并上呈御前的《青州六谏》,必然不是泛泛而谈。纸上的内容有限,远没有王倩自己叙述来的深刻。元晗静静听她说,时而提出反问,王倩也能对答如流,可见是真的深思熟虑过的。

不管是从政权稳固的角度,还是发展民生经济,王倩许多观点都与元晗不谋而合,甚至更加深入。

二人直谈到天色渐晚,王林不得不从内宫折返,元晗才叹道:“你若不是王氏族人,何至于平白受牵累耽误这几年。”

王倩自嘲一笑:“草民虽然一直都希望不姓王,可是不得不说,若不是这个姓氏,草民对于青州的了解不至于这么深。”

想到她与王氏的恩恩怨怨,元晗也不知怎么宽慰。

“你父亲后来?”

王倩微笑:“姨母返乡后替我多方打听,总算是能将父亲重新安葬,也让草民有个了祭拜之处。”

这两年的分离,二人不仅有了身份上的差异,经历的事情也是天差地别。说完了正事,居然无话可聊。

好在王林从内宫出来谢恩,才打破了一室无言。元晗并没有留她说话,让青岚送二人出宫。

原本打算启用王林,但她原本就是青州刺史,又不能贸然将田旭迁调往别处,这样只会让田旭心生警惕。不能官复原职,再加上长史司马都是田旭的心腹,王林能做的事情太少了。

看到了卫执芸丁忧前送来的《青州六谏》,另一条更好的路出现了。

王倩曾是元晗的近臣,天下皆知。只是后来受了王氏牵连,才不得已销声匿迹。现在重新启用,也无可厚非。

而她作为曾经王氏的边缘人,也不会引起田旭过分的防备。让她同卫执芸一样,从澜折县开始,逐步将青州掌控在手中。

而她的姓氏也决定了,她是比卫执芸更好的人选。

元晗将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在内,却没想到启用王倩为澜折县县令的旨意,遭到了御史台的反对。

提出反对的不是方赦,而是一个四品谏议大夫吴书恩。不过她的折子能送到元晗这里,必然有方赦的默许在内。

吴书恩在折子中说,皇帝宠幸李充容,李菁就以十岁稚龄得到了官职。宠幸王顺容,就起复他的姐姐。这岂不是在向天下人昭示,只要有男子在宫中受宠,便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元晗有些哭笑不得。

吴书恩进谏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她不了解其中内情,弄反了因果关系。

先有要用李菁引出李竹的因,才有了李陵得宠的果。先想到要重新启用王氏,才有了王恒的晋位。

但这其中关窍又不能向外人言明,若是不回应,这些御史少不得不依不饶地继续上表。

元晗心念一动,铺纸写就《答吴御史谏议书》,指明交由宣政院传达。

朝臣们上表的奏章,先由宣政院批复,督察院核准,再交由皇帝御笔朱批。但是御史台的奏章,可直达天听,皇帝的批复也不用经过宣政、督察二院的。

突然来了一份需要宣政院转达的御史奏折批复,下面的文书不敢怠慢,交到了崔致手中。

元晗在批复中写,举贤不避亲仇,李菁于农事上有功,王倩是泰初年间一榜进士,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若是因为她们有兄弟在后宫之中,便要避嫌,岂不是埋没了人才?

崔致看了,会心一笑,便知为何这份答复要由宣政院转达了。

“来人。”

“崔大人有何吩咐?”

“将这份谏书及陛下的批复誊抄下来,命各部各司传阅。”

很快,吴书恩的谏书和元晗的批复在朝臣之间传阅开来。吴书恩也因此官晋一级,得到了金银的赏赐。

这更是让这件事成为朝臣们口中热议的事。

元晗借此传达了两个信息,皇帝是个能虚心纳谏的人,广开言路,并不会因此获罪,反而能加官进爵;朝廷任用贤才不问出身只看才学,举荐之时也不必避讳亲属。

一时间,皇帝贤德的称赞声不绝于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