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七九三章 田氏代齐

晋颜血 第七九三章 田氏代齐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谢谢好友路西法鲁的两张**,好友我就是我的**~~)

通常来说,向海外殖民的最先决条件,是当地混不下去,才会远走他乡,正如清朝的下南洋,闯关东,又如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是因紧邻着奥斯曼土耳其这个庞大巨兽,欧洲人随时有亡族灭种的危险,并且又被截断了与东方的商路,才不得不出海,寻找去往印度的通道,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发现了新大陆。

以明国当前的状况,首先是人口不足,战乱的创伤至少要几十年才能回复,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与水利设施的陆续兴建,据崔访据计,可以把汉地的人口上限从六千万提升到一亿,也就是说,在人口翻个三四倍之前,普通人大体还是能过得下去。

其次是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明国发财的机会很多,没必要出海冒险,如果杨彦发起去海外淘金的倡导,可以肯定,几乎应者寥寥,因此他只能强行殖民,把自己的儿子封出去。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决定,最亏的还是慧娘,她的孩子本是嫡长子,被杨彦这一搞,形同于剥夺了嫡长子的地位。

虽然从杨彦的表态来看,只要是男孩,都有资格,不过母亲们心里有数,将来孙媚的孩子,三香的孩子,姚湘和蒲玉的孩子,宋袆和靳月华如果有孩子,顶天了就是个诸候王,或许陆蕙芷和有可能被杨彦纳入宫中的荀灌产了子,也会加入竞争行列。

毕竟在那个时代,子以母贵,母亲的身份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除非杨彦的决心非常大,可谁都不知道,杨彦到底有多大的决心。

酒宴散后,杨彦心怀愧疚,来到了慧娘的房里。

“慧娘!”

杨彦为难的张开了嘴,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慧娘却是笑道:“郎君,你不用多说,妾理解郎君,郎君为的是国,妾身为王后,岂能不知好歹?

更何况我葛慧的孩子未必就差于别人。”

“慧娘,你真是我的贤内助啊!”

杨彦大为感动,把慧娘搂入了怀里。

慧娘也很享受这温馨的时刻,下巴枕在杨彦的肩头,微闭上美眸,心里虽有些无奈,不过总体来说,还是甜甜的。

别人家的夫妻相处之道是相敬如宾,说的难听点,就是彼此之间相待如客,床榻上做完那事,各自一床被子,各睡各的。

这也是时人心目中夫妻之间最和谐最恰当的相处方式,曾一度,慧娘也向往这种相处方式,可成了亲之后,完全不是这样,杨彦非要与她钻一个被窝,即便她矜持的背过身子,可是清晨醒来,诶?怎么赖在那家伙的怀里?

虽然鲍姑一再教导慧娘要贤淑,要端起大妇的架子,但慧娘毕竟是个女人,相敬如宾其实是反人性的,在杨彦的刻意引导之下,慧娘与杨彦相处,如果去掉那些繁缛的礼节,至少在床榻上,和现代夫妻并没多大区别,她也很喜欢这样的相处。

也不知过了多久,慧娘推了推杨彦:“郎君,你今晚去巧娘那儿吧,你太凶了,把巧娘都气哭了。”

杨彦居家从不摆大王的架子,换了别的皇帝,一个妃嫔受了委屈,哪里拉得下脸去劝说,不过杨彦没这顾虑,点点头道:“也好,我们一起过去罢。”

“嗯!”

慧娘也点了点头。

……

巧娘虽然委屈,但还是知道分寸的,在杨彦带着慧娘过来,软语劝说了一阵子之后,就破啼为笑了,并且还变着法子套杨彦的口风,想弄清楚挑选太子的标准是什么,实际上杨彦自己也没有标准,只能吱唔过去。

当天晚上,慧娘被杨彦强留了下来,尽管羞涩难当,可是别忘了,最初的时候,是她和兮香菱香一起侍奉杨彦,只不过这次换成了巧娘,而她和巧娘虽有竞争,却也是好姐妹,巧娘平时很注意维护她的大妇地位,于是红着脸与巧娘一起侍奉了杨彦。

数日后,在一次酒宴中,荀邃隐约透露出了杨彦的想法,当然了,他不可能说是杨彦亲口所说,是借着装醉,揣摩出的杨彦想法。

这顿时引发了私下里的轩然大波。

毕竟能在洛阳身居高位,没一个是傻子,至少杨彦也是作了相当的暗示,荀邃才敢说出这种话,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肯定,这就是杨彦的意思,借荀邃的口说出,因为荀邃是右太傅,太子师,没有把握,怎么敢乱说呢?

对于第一条,把诸子打发出家门,历练五年,群臣不方便表态,这是杨彦的家事,教导自己的孩子,外人没有插口的余地,甚至还有些人觉得这样的方法不错,也在暗暗打算着,把家里的子侄扔出去历练几年呢。

而第二条分封制,争议非常大。

这倒不是群臣本身有什么想法,把诸子封往海外,可以有效的避免八王之乱的覆辙重蹈,这是搁在台面上的好处,再说句难听话,杨彦的子嗣在海外是死是活,和群臣没太大关系,但问题是,杨彦诸子都分封了出去,都中只留下太子,派系斗争没了啊。

以往历代,群臣还能根据自身的利益依附诸王,搅风搅雨,虽然失败的代价很大,可成功了,回报也异常丰厚,现在诸王没了,只能依附太子,而太子绝无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诉求,这就意味着,一些投机份子失去了投机的机会。

至于那些留在洛阳的郡王,连去海外做一方诸候的胆量都没有,还能有什么前程,杨彦也限死了他们的未来,不能离京百里,只能于部阁中担任副职,投靠过去,没有任何前途。

不过在第三点上,皇帝当满三十年或年至六旬退位,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的暗暗称好,主要是给汉武帝搞怕了,汉武帝晚年的清洗一轮接一轮,巫蛊之祸只是最著名的一场,长安多少公卿王候破家灭族,再从杨彦来看,是比汉武帝还要强的强主,年轻英明,并不代表老来就不会昏庸。

因此杨彦表态主动退位无疑让人长吁了口气,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自己未必能活到杨彦退位的那一天。

王敦品味着杨彦的三条决定,站在花园中叹道:“大王确有大气量啊,为父败的不冤,心服口服。”

王应陪在一边,感慨道:“非常人行非常事,若是大王真的应诺退位,将来必与尧舜并称。”

王含没有说话,只是想着当初在建康与杨彦的交手,最终报以一声叹息。

王敦问道:“你们对大王分封诸子如何看待?”

王含答非所问道:“千年前,姜尚被封往齐地,姜氏与东夷作战两百多年,才站稳阵脚,齐国又历数代励精图治,成为东方大国,惜被田氏代之。”

王敦又问道:“以兄之见,大王诸子能否于海外立足?”

王含不置可否道:“此事不好说,毕竟海外的情况谁都摸不清,不过大王做事,每每谋而后动,料想不会让诸子去海外送死。”

“嗯~~”

王敦点了点头,向王应道:“你该多生几个子嗣。”

“呃?”

王应被王敦的跳跃性思维惊住了。

实际上王应的孩子不少,有三子二女,一子一女为正室所出,其余都是妾生子,最大的六岁。

王敦淡淡道:“大王既敢于出海,开疆拓土,我王家有何不敢?将来老夫孙儿长大了,可挑几个,随诸王出海,在海外奠定我家基业。”

“哦,阿翁……”

王应现出了恍然大悟之色,正要说什么,王敦却摆摆手道:“此事不必多言,在任何人面前也莫要提起。”

“儿明白!”

王应连忙保证,不过心思却活络起来。

是啊,田氏能代齐,他王氏为何不能代杨?

如果真在海外立了国,经百十年谋划,仗着杨家奠定的基础,说不定能就成为齐国那样的大国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