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六三五章 凉州决议

晋颜血 第六三五章 凉州决议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明洪武三年,公元7年,原凉主张茂过世已经三年了,如今凉州由张寔子张骏主政,称凉州牧、凉王,并保留由愍帝赐封的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领护羌校尉,西平公诸号。

因由成都至姑臧有三千里之遥,隆冬季节,路途又难行,直到李雄献城出降的次年三月,也即明洪武三年春季,李雄的使者才赶到姑臧,面见了张骏,哭求出兵。

次日,张骏召韩璞、阴预、张阆、刘弘、阎沙、阴鉴、陈珍、窦涛等重臣商讨此事。

张骏二十一岁,比杨彦还小三岁,生得高大俊美,三年前继凉王、凉州牧等一系列名号,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正宗官宦之后。

凉王号是刘曜所赐,凉州牧等名号来自于晋室,显得不伦不类,实际上凉州早有自立之心,张茂曾建元永元便是最有力的证据,但是凉州地广人稀,土地贫瘠,难以抵挡东面大敌,而且打着晋室名头可以招纳来自于关中与河东的流民,壮大凉州实力,因此就这么稀里糊涂下去了。

凉州的情况与成国类似,由韩、阴、张、刘、阎、陈、窦等当地豪强大族与西晋旧吏把持,张氏因四代主政凉州,被举为共主。

“明军自东而来,攻打成国,成主向我救援,诸公以为如何?”

张骏向阶下群臣问道。

韩璞拱手道:“使君,成主素来与我凉州交好,今成国有难,于情于理都该救援。”

阎沙道:“此去成都,迢迢三千里,既便明日出兵,至少也要秋季才能抵达,途中数月,耗费颇巨,而我凉州清贫,恐难以承受,更何况臣就担心,成军十余年未事征战,李雄此人又沉溺于酒色,性情软弱,未必能支撑到秋季,倘若我军入蜀时成国已降,那岂非置远征将士们于险地,请使君三思。“

”不错,不错!“

”非我等不愿救,实是路途过远啊!“

张阆、陈珍、窦涛等人纷纷附合。

实际上张骏也不愿出兵,说句难听话,与李雄有交情的,是他叔叔张茂,而张茂在三年前就病逝了,他和李雄没有任何渊源,今李雄有难,凭什么去救?况且还那么远。

阴预却是道:”使君,臣认为,当救,且须即刻发兵,我凉州虽地处僻远,但对于中原局势亦知一二,那明王崛起于青兖,短短数年,便连克中原、荆襄,现又兵锋直指巴蜀,李雄若不敌,他可由汉中出歧山,北上秦雍,届时使君岂能安枕乎?“

”这……“

张骏神色一滞,但年轻气盛又让他说不出软话,于是冷哼一声:”莫非寡人还惧了他?他纵是兵锋强盛,可我凉州偏远贫瘠,引大军前来,补给困难,只须以骑兵断了他粮道,他必大败而还!

当初刘永明引二十余万锐卒耀武扬威而来,叔父向其称臣使其退兵,其人还不是担忧攻我凉州得不偿失?莫非那杨彦之就能例外?“

韩璞呵呵笑道:”使君,话是这么说,可有备总是无患,莫非真要兵临城下再筹谋对策?韩某只说一句,那明王强推占田制,倘若被他占了凉州,诸公家业恐不保矣!“

众人神色纷纷变幻。

是的,世家大族对于由谁执政并不是太敏感,但底限是不要触犯自己的利益,真要被杨彦强推占田制,恐怕全家能活活饿死。

凉州的自然环境比之中原远远不如,因此赋税、徭役和兵役更加沉重,良人的贫困化也更加突出,官民之间的矛盾空前紧张,再加上中原战乱,人口大量西迁,本就不多的耕地又进一步被瓜分兼并,各种社会矛盾聚集在一起,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用现代话来形容,凉州就是个火药桶,一点即爆,可想而知,如果杨彦进入了凉州,强推占田制,必得底层平民的坚决拥护,再以其强兵所向,没有哪家能幸存下来。

就是张骏自己做惯了草头王,也不甘心屈居于人下啊!

韩璞仅仅一句话,就让主和派动摇了,不过陈珍仍是道:“虽然明国乃我凉州大敌,却毕竟实力悬殊,又与蜀中消息往来困难,从成主求救已经过去了数月,谁也不知蜀中状况,就怕成国已灭,援军陷入险境啊!”

阴预沉吟道:“陈公所言甚是,不过老夫有一策,倘若明军出歧山,仇池杨难敌必寝食难安,使君邀其共拒明军,杨难敌必允,三日之内,老夫与韩公率精骑两万,奔赴陇西,带着使君手信给杨难敌,请其出兵与老夫共入歧山道。

上策自是明军未破成都,我等之兵可作为奇兵突袭,明军必败。

中策是成都已破,而明军尚未北进,那么我等将进据汉中,扼守剑阁与阳平关,阻明军北上。

下策是明军已经越过汉中,若还在歧山道上,就只能倚仗仇池,堵着歧山道的入口,或是最下下之选,明军出了歧山道,则须见机行事了,还请使君再给老夫一份降表,可暂时称臣,与明王虚与委蛇,以待变局!”

“善!”

张骏大声称赞:“阴公考虑周全,便依阴公!”

……

三月份,成都平原一片花团锦簇,因着大族被迁走,留于本地的中小豪强失了靠山,不具备抗拒明军的能力,只能按占田令分田拆地,释放家仆。

从年后开始,用了足足两个多月的时间,成都平原基本上被梳理了一遍,大批佃户奴婢恢复了蜀人原姓,分得大量田地,可这只是表面情况,流人与蜀人之间的矛盾,不是分田分地就能解决的。

在李雄称帝当年,益州蜀人由季汉未年的九十二万锐减到了四十余万,近半人口丧生于战乱当中。

毕竟流人作为无地无产业的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必然对益州蜀人产生影响,刚来的时候,因零散,畏生,被当地人驱为奴仆,受其压迫,心理上极不平衡,互相仇视不可避免。

后随着代表流人利益的李雄军事集团的节节胜利,流人出于报复或是仇富心理,大量屠杀作为主家的蜀人,以至于双方矛盾愈发尖锐不可调和。

现今蜀中大族里,除了范氏等少数,大半都是流人组建,如任皇后的任家,上官家,杨家等等,而蜀人只是个地域称呼,在保证大族利益的前提下,寻常蜀人就成了牺牲品,于是李雄驱赶蜀人分设左右司隶,各领一半集中圈养,专门从事生产,流人则名正言顺的抢夺了蜀人的土地财产。

杨彦对此也没太好的办法,流人虽按占田令,分出了大部分田产,却仍侵占着蜀人的部分田产,杨彦也承诺过不再遣返,而蜀人虽然被重新分配了土地,可是九十二万人被杀了一半,几乎每个流人手上都沾有蜀人的鲜血,这种仇恨不是一代两代就能消去的,它比民族关系更难处理。

民族矛盾好办些,大不了一方把另一方斩尽杀绝,可实现的问题是,流人中有晋、羌、氐、巴氐,蜀人也同样,各族杂居,当年蜀人不把流人当人对待,流人得势了又疯狂报复,可谓自食其果,一团乱麻。

目前益州的政务杨彦几乎甩手不理了,全交给了钱凤,他主抓军务,从当地的丁壮中挑选锐卒,还要兼顾到流人和蜀人的矛盾,可谓头疼之极。

这日,杨彦正和钱凤商议,把少府城的商业设施迁入太城,少府城作为单纯的军事堡垒,但钱凤的意思是,商业迁入太城不着急,应先把流人与蜀人分而置之,一居太城,一居少府,互不碰面,避免冲突。

近段日子以来,蜀人与流人间互殴不断,主要是蜀人因明军入蜀,以为有了靠山,腰杆子硬了,故意寻恤越来越多,甚至闹出了人命。

钱凤从治安角度考虑,分而居之有他的道理,可杨彦不同啊,蜀人和流人同为明人,泾渭分明算怎么回事?

二人争论不休,因立场问题,钱凤丝毫不以杨彦的大王身份有任何退让。

“使君,城南两个庄子要械斗了!”

就在这时,一名僚属快步冲了进来,气喘吁吁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