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五六九章 陶侃立场

晋颜血 第五六九章 陶侃立场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谢谢好友秋月落飘零的**~~)

“哦?”

陶侃虽入主中枢,但其一贯谨慎小心的性格,使之并不过于干涉朝政,主要政事由郑阿春与庾亮、卞壸等朝臣处理,他只把军事抓在手上,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作法,不过对于外界,尤其与明国有关的信息,他还是很上心的。

这时听得其子陶瞻来报,便讶道:“京中竟有流言,那王逆似有承认晋主之意?”

陶瞻拱手道:“阿翁,想必是杨彦之取了襄阳,王逆独木难支,方有重归朝庭之心,儿以为,王逆大势己去,不足与谋,一旦杨彦之攻打江陵,阿翁应即刻兵发姑孰,分一杯羹。“

”诶~~“

陶侃摆摆手道:”莫非你不见魏蜀吴之故事?若非吴蜀两家联手,安能抗魏数十年之久?“

陶瞻冷冷一笑:”阿翁,联合抗魏数十年那又如何?吴蜀最终不还是被魏国吞并?既然如此,吴蜀何必各怀鬼胎,互相算计,倒不如一方并吞另外一方,壮大自己,独立抗魏,岂不是少了诸多掣肘?

更何况王敦狼子野心,怎甘心蛰伏于阿翁之下?他日一有机会,必会反噬,阿翁若与此人合谋,怕是连甘为吴蜀苟安于一域亦是不可得。“

”这……“

陶瞻那截然不同的看法出乎了陶侃的意料,但是细细回想,哪怕夷陵之战稳定了吴蜀的形势,两者之间的龌龊也屡见不鲜,再往前回溯,吴蜀几次联手攻魏,都因各有算计半途而折,导致双方的不信任逐渐累积,发展到互相猜疑,防备着背后挨刀的境地,对对方的提防甚于防魏,结果各自失去了抗魏之力。

陶瞻的思路很明显,与其弱弱相联,各怀鬼胎,互相内耗,倒不如一方吞并另一方,拉近与强者的距离。

陶侃颇为为难,他是传统的合纵思路,而陶瞻压根就不相信合纵会有出路,借着邻居有难,分一杯羹,狠狠啃一口,落袋为安才是正理。

与其把鸡蛋放你家,你和我还不是一条心,那我真不如与你的敌人把你分而食之,先吃饱了再说,反正也没指望过你为我挡枪,还省了费心费力防着你拖后腿的工夫。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条非常现实的道路,基本指导思路是,趁着你大难临头,我不是伸出援手,而是咬你一口,陶侃居然心动了。

陶瞻见着父亲的神色,又道:“儿斗胆问阿翁一句,关东诸国合纵抗秦,结果如何?秦军东出函谷,竟无一国出兵相助昔日的盟友,反是坐视秦军逐一灭去诸国,皆无所作为,阿翁只见吴蜀,何独不见战国七雄之旧事?”

陶侃感觉自己要被说服了,不过还是问道:“哪怕攻下姑敦,亦是明强我弱,若明军来攻,如之奈何?”

隐瞻不假思索道:“阿翁与王逆不是吴蜀,那杨彦之也不是魏国,他有两赵在背后,西还有李雄,就算那杨彦之天纵神武,没个十年八年,休想统一北方,有这时间,难道我家会束手就擒?

实际上陶侃并没有取晋室而代之的野心,他期望得到主流士族群体的普遍认同,挤身于一流士族,因此毫无必要冒着诺大的风险加入乱世争雄的队伍,他只想苟,苟一苟就过去了。

“此事容后再议。”

陶侃叹了口气。

陶瞻倒是明白父亲的这一声叹息从何而来,当即重重一拱手:“阿翁既执掌中枢,岂能轻易退却,毕竟人心难测,曹孟德尚有言,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我陶家迫于形势,执掌中枢,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无争胜之心,怕是族灭之祸不远矣,更何况杨彦之乃讨伐王逆盟主,阿翁不顺天讨逆,反与逆贼暗合,又教世人如何看待?阿翁,请三思啊!”

陶侃浑身一震!

是的,胡亥杀蒙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这充分说明,权力场上没有是非,势大便是原罪,因为你让别人心神不宁,哪怕解甲归田,可谁知你打的什么心思,会不会东山再起?相对而言,灭杀是最省力,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手段。

“也罢!”

陶侃颓然道:“为父明白了,不过……暂不宜与丞相冲突,还须小心周旋为上。”

“诺!”

陶瞻拱手应下。

……

京中传言愈演愈烈,都在说王敦愿奉还正朔,归镇武昌,郑阿春也表示了强烈的关注,各路朝臣纷纷拜访陶侃,欲探明陶侃意图,陶侃却称病不见。

直至卞壸忍无可忍,直接冲入了陶侃府中。

“卞公,卞公!”

“郎主真有疾啊,要不卞公稍作等待,容仆再为禀报,如何?”

仆役纷纷劝说,不敢强拦,毕竟卞壸也是身有正气的人物,鬼邪莫辟,具备开道特效。

“哼!”

卞壸冷哼一声,越走越快,眼见就接近了陶侃称病静养的小院。

“罢了,罢了,都退下!”

这时,陶侃一袭青衣,出现于院门,负手而立。

卞壸看去,只觉陶侃除稍瘦了点,精神饱满,腰背笔挺,身上剽悍之气散发,哪有半点病重的样子。

“士行,你称病不见,究是何意?”

卞壸毫不客气,厉声喝问。

陶侃捋须笑道:“望之勿恼,还请屋里坐!”

“哼,老夫倒要看看你这老儿有何说辞!”

卞壸又哼一声,拂袖而入。

陶侃一向有节俭的美名,屋里的摆设也较为简陋,卞壸不禁暗暗点了点头,与陶侃分宾主落坐,待仆役奉上清茶之后,便迫不急待的问道:“武昌郡公隐有奉今上为正朔之意,朝中公聊纷纷称善,唯独士行于此时避而不语,士行意欲何为?”

陶侃也不恼怒,摆摆手道:“王逆行废立之时,是何等张狂,今见形势不妙,伏低做小,此等无义之辈岂能共事?莫非太后与诸公就不怕与虎谋皮?更何况权臣妄行废立,却不罪责,反与贼为伍,莫非望之枉读了圣贤书?”

“这……”

卞壸一时语塞,他突然意识到,陶侃早已有所准备,当下沉心静气,略一思索,便道:“士行所言甚是,但事急亦须从权,今杨彦之叛晋自立,据中原,扼荆襄,随时可渡江南来,值此危难时刻,理当放下芥蒂,共御外侮方是正理,至于事后如何,那是咱们家里的事,届时再作商讨亦不为迟。“

陶侃幽幽问道:”请问这是望之心意,还是太后之意?“

卞壸沉吟道:”朝庭上下,皆有此意。“

陶侃又问道:”琅琊王氏何意?“

卞壸道:”大司徒闭门不出,修身养性,倒是处明(王舒),世儒(王彬)上下奔走,力劝太后纳武昌郡公还朝。“

”哼!“

陶侃冷冷一笑:”果不其然,王门坐不住了,欲奉还王逆,重染朝政。“

”哎呀!“

卞壸急道:”士行,都火烧眉毛了,你还斤斤计较作甚,你且放心,将来朝堂之上,必有你陶氏一席之地。“

陶侃摆摆手道:”我陶士行什么出身自己有数,想老子一条奚狗,何德何能,敢与高门大族并称?“

卞壸现出了尴尬之色,高门大族背地里称呼陶侃奚狗,而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陶侃哪能没数?被人呼之为犬,谁的心里能舒服?

“哎~~”

好一会儿,卞壸站了起来,重重叹了口气,深施一礼:“卞某代诸公向士行赔罪,并会警告诸公,注意言辞,还请士行大人大量,揭过此事。“

”好!“

陶侃大马金刀的坐下,道了声好:”看在望之的面子,老夫不再计较。”

“那……”

卞壸满怀期待的看了过去。

陶侃道:“这天下,毕竟是元帝的天下,元帝虽宫车晏驾,却已留下统胤,只要那王逆往浔阳迎回旧主,奉迎为帝,老夫可既往不究,与之携手共抗明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