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二二零章 奔袭奉高

晋颜血 第二二零章 奔袭奉高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谢谢好友扬天之翼的月票,好友守护者ymk的两张月票~~)

背疽是指痈疽发于体表而有粟米样疮头者,因常生于背,故名背疽,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

中医认为,背疽的病因是心志郁结,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高粱厚味,也就是吃的太好,实际上没那么玄乎,简单来说,是不注重个人卫生,经常不洗澡,受了病菌感染,又因抵抗力下降,结果背上生疽。

背疽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病,史书有载,如刘表、刘焉、曹休、范增、张九龄、徐达等诸多名人均是得了背疽而死,普通人的卫生条件更差,得背疽的概率更高。

这种病放现代很容易治,都不用去医院,自己涂抹点药膏,最多再口服点抗生素就能治愈,既便是杨彦治,抹点巴豆膏也极为有效,但在那时的普遍看法中,得了背疽就是必死的代名词。

陈川顿时浑身一震,杨彦告之祖逖的病情,实则为他指明了方向,陈川所虑者,唯有祖逖,如果祖逖病逝,他就可以回蓬陂老家,不用再彷徨迷惘了。

别看只是一个消息,对于他却是大恩。

“多谢杨府君告之,他日陈某必有回报!”

陈川郑重施礼。

杨彦微微一笑:“陈将军不必多礼,也罢,送佛送到西,待此间事了,杨某再以百车粮草赠之,应可助陈将军安返乡里。”

“多谢了。”

陈川实在是没法推辞,此去豫南,迢迢千里,没有粮草,寸步难行,可以说,杨彦为他准备了全套,他的目中现出了复杂难明之色。

他的部下也是欣喜异常。

杨彦为何要帮助陈川呢?

首先是不乏欣赏之意,作为成年人,他有自己的主见,史书记载只能做为参考,而不会影响到他的判断,杨彦不可能因陈川与祖逖交恶,乃至降了羯赵就天然敌视陈川。

陈川与祖逖交恶的关键来自于部将李头,这是李头自己找死,也不知是受人怂恿,还是确实心向祖逖,有想法别当面喊啊,但他偏偏逢人就说,恨不能以祖逖为主,这不是逼着陈川下杀手么?

换了杨彦,如果手下大将整天说沈充如何如何好,恨不能以沈充为主,那他多半也会心生杀机。

在这件事上,祖逖做的太糙了,绕过主将,施恩于对方的部将,挖墙角的痕迹过于明目张胆。

而据杨彦观察,陈川虽没什么是非好歹的观念,却不失为性情中人,比刘遐、沈充之辈好相处,施恩于陈川,也是结个善缘。

其次是给祖约埋下一颗钉子,陈川回到蓬陂,祖约必视之如心腹大患,与陈川互相攻杀,适当时候,杨彦可以借机介入豫州。

陈川的执行力度还是很强的,陆陆续续有泰山乡人入阵,被东海军卒领于一旁,暂时没有时间收编,杨彦不可能当着陈川面勒令泰山乡人交投名状。

不过他又是心中一动,领着几名亲卫出了阵,走近了些,才向陈川道:“外间战事正烈,或有不测,陈将军若信得过我,不妨引军入阵,你我暂时携手,共渡此难,如何?”

陈川浑身再震!

留在阵外确实很危险,他的三千部曲虽没什么折损,只在与杨彦的交战中伤亡百余人,可一旦被战事波及,就由不得他了,想抽身都不可能,为求自保,他也有结交盟友,抱团取暖的需要。

况且杨彦示之以诚,以腹心待之,他若是拒绝,不仅是不知好歹,恐怕手下也会不满。

果然,麾下数将均以急切的目光看来。

陈川怔怔的望着杨彦半晌,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杨彦对他的帮助,正是雪中送炭,他的心里,有着一股热流淌过。

许久,陈川一躬到底:“我与君本为敌,但君不计前嫌,反助我甚多,此恩此义,陈某铭记在心,他日必报之!“

杨彦笑着摆了摆手:“陈将军言重了,你我只是暂时抱团取暖,日后是敌是友,尚未知也,况杨某非无私心,能说得陈将军保持中立,至少可削弱石季石的实力,故不必如此。”

杨彦越是不居恩,陈川就越感激,只觉得亏欠甚多,不过陈川不可能立刻就生出投奔杨彦的想法,一来还未有屈居于人下的心理准备,二来君择臣,臣亦择君,陈川对杨彦一无所知,又不方便当面探究杨彦的底细,重新在蓬陂立足才是他的当务之急。

一队队陈川军卒开入阵中,倒也自觉,只占据一角,免得与东海军生出误会,不片刻,候礼和蔡豹分别带人前来,见着这一幕,简直是目瞪口呆。

前一阵两军还喊打喊杀,这时竟然成了同一战壕的战友!

“蔡公与候将军来的正好,这位是陈将军,我与两位介绍一下!”

杨彦微微一笑,把陈川介绍了过去。

……

车阵中又发出了喊杀声,一阵紧似一阵,不管有多假,样子还是要做的,阵外的战事也愈发激烈,石虎并不是个轻易服输的主。

曹嶷长途奔袭,自然不可能带着步卒,仅有八千骑,虽然暂时冲乱了羯军的阵势,但羯军的反击足够凌厉,尤其是柔然精骑,骑射功夫让人惊叹,又真正悍不畏死,迎面一阵猛冲,居然抵住了曹嶷的骑兵。

虽是伤亡惨重,却为后续羯军重整队形赢来了宝贵的时间,双方暂时取得了匀势。

其实谁都知道,此战赢者通吃,事关淮北在未来数年内的局势,半步后退不得,因此均是厉声呼喝,指挥着军卒发动一**的冲锋。

尸体层层堆叠,鲜血甚至在低沆处汇聚成了血潭,两边的士卒杀红了眼,哪怕兵器在战斗中损毁,也会扑过去抠眼、牙咬,抓裆,无所不用其及,甚至很多尸体至死都抱在一起,你的手插进了我的眼眶,我的牙死死咬住你的咽喉,惨烈之极。

各军的主将失去了对战局的控制,毕竟任何一道命令,都有可能把士卒从疯狂的状态中唤醒,反而是作茧自缚。

石虎也是头一回碰到局面失控的情况,按剑四顾,终于注意到了车阵,向左右道:“速令陈川率部赶来!“

”这……“

石瞻向粮队的方向望了眼,其实陈川军入阵的过程如留意的话,谁都能看出有问题,只是战局混乱,前后左右都在交战,没有会分出精神关注别方,石瞻就不清楚陈川的数千军是什么时候入阵的。

这是典型的灯下黑,也与战事过于紧张有关,谁都是精神紧绷,盯着自己眼前的一小块,生怕有半点疏忽,哪能得顾得上杨彦呢。

片刻,石瞻收回目光,迟疑道:“中山公,陈将军已挥军攻入车阵,理该与那杨彦之激战,强行唤回的话,怕是有所不妥。”

石虎也往那里瞥去一眼,没再吱声。

与此同时,远在梁父山右侧,一支约五千的骑兵正向着西北方向的奉高疾驰而去。

奉高因祭祀而筑,汉武帝元封元年,于瀛、博共界割置一县,赐名奉高,以供泰山,古奉高城三面环水,东面是赢汶水,南面是牟汶水,西面是石汶水,三汶交汇,形胜之地,让汉武帝于此筑城,但是随着小冰河期的气候变化与东汉末年的战乱影响,赢汶水与牟汶水早已干涸,只余石汶水从城西流过。

据载,汉武帝先后十次来泰山,六次举行封禅大典,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均是下榻奉高安排封禅事宜,汉光武帝封泰山时,也曾率百官于此居住,奉高因其特殊地位,终两汉数百年,被誉为东方第一城。

渐渐地,骑队距离奉高还剩五里左右,荀豹喝住全军在一处丘陵边上停下,远望观察。

虽历汉末战火,却仍能隐隐见到耸立的楼阁,映衬着远处的雄伟泰山,令人颇为震憾。

骑队由三家构成,以荀豹为首,候礼的堂弟候仪与蔡豹部将张葵为副,实际上这支五千人的骑队,杨彦的兵力只占四分之一,其余都是蔡豹与候礼的部众,但因着东海军骑兵的惊艳表现,候仪与张蔡心服口服。

这时,候仪问道:“荀将军,我军虽有五千之众,城内守军据判断不会超过三千,但我们一无器械,二来怕是难以快速攻下,万一误了三位将军的大事,皆你我之罪,不知荀将军有何良策?”

荀豹沉吟道:“我军正处于危险地域,随时会暴露行踪,一旦被敌发觉,必前功尽弃,故须速战速决,强行攻城只是万不得己之下策,还须以巧破城。

这样罢,我这军中有些泰山乡人,便与本将一起去往奉高,再于军中择精锐,凑齐两百之数作为前锋,若有可能诈开城门,便可据城门固守,再以狼烟为号,两位将军速领军来援,五里距离,须臾可至,破城不在话下。“

”这……“

候仪与张葵视一眼,都觉得有些冒险了。

荀豹催促道:”二位勿要迟疑,若事不可为,本将绝不会强求,奉高城高约两丈,阔达数里,以城中兵力驻守,必有疏漏之处,大不了入了夜,掷勾索攀上城头便是,请放心,本将自有分寸!“

”那……好吧,荀将军小心!“

候仪与张葵双双拱了拱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