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一九六章 若有所悟

晋颜血 第一九六章 若有所悟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谢谢好友一念刹那永恒的打赏~~)

挨过两轮打击之后,先登开始架设木板,刹那间,箭楼矢如雨下,一蓬蓬的短矢射入阵中,带出了一飙飙的鲜血,又趁着射击间隙,寨里杀出了上千军卒,半数为弓箭手,半数长矛兵,呐喊着向前冲杀。

主攻步卒也在己方弓箭手的掩护下,踏着木板,裹挟着先登冲了上前。

一时之间,天空中箭矢交错,双方都不停的有人中箭倒地。

徐龛军是倚仗后面的壕堑射箭,沈充军的弓箭手则是以木驴为依托,一支支的箭矢不用瞄准,只须向前射,前突的步卒也展开了肉搏。

杨彦看的更仔细了,总来的说,两军都有章法,局部之间能打出配合,并且沉着冷静,不怵场,但是配合较为原始机械,与鸳鸯阵那种有意识的主动配合显然差了一筹。

“将军,请速离箭楼,沈充军的投石机已至阵前。”

箭楼上,一名部将提醒道。

前方三十架投石机被拖至了指定位置,每一架都有近百丁壮合力拽拉梢臂,在一声声的号子中,那粗大的梢臂被越拉越低。

投石机的主要用途是打击箭楼,哪怕命中率极低,但只要挨着碰着,就是楼毁人亡的结果,毕竟箭楼只是用竹木草草扎制,与现代的脚手架神似,算不上结实,徐龛不敢赌命,与众将沿着架子向下攀爬。

当然了,弩手不能走,居高临下的射击能给前方的敌人造成大量杀伤,至于会否被石弹击中,一是要看已方的投石机能否先行摧毁敌方的投石机,二是拼人品。

沈充军中三十架投石机,每十架一组,将集中火力先打击三座箭楼。

“放!”

徐龛军占有以逸待劳的优势,先行发射。

十余枚石弹洒了过去,有一些打入拼杀的士卒中,不分彼此,无差别杀伤,有一些打在投石机附近的役夫里,直接杀伤加跳弹乱窜,竟有数十人中弹身亡。

还有两枚各击中一架投石机,那坚固的木梁被打断,投石机轰然垮塌,下方的人群有来不及跑开的,被埋了进去,发出阵阵惨呼。

不过剩余的二十八架同时开火,石弹腾上天空,洒向徐龛军营,两座箭楼分别中弹,一座被打断梁柱,坍塌下来,还有一座被打中顶蓬,整个顶盖被抛飞,数名弩手鲜血狂喷,摔落下去。

双方的投石机,完全是不计代价,空中一轮一轮的石弹交汇而过,带着尖锐破空声洒落在对方阵地,伤亡几乎难以估算。

整个战场,仿如修罗地狱,撕杀震天,在这里,人命是最不值钱的,前面的倒下,后面的跟上,箭矢交错,哪怕被射杀,都不知道这枝箭来自于何方。

“惨烈啊!”

荀虎忍不住叹了口气。

实际上荀虎、荀豹等亲卫虽然个人武力强悍,跟随杨彦的时间也比较久,但始终缺了硬碰硬的血战经历,看着这惨烈的场面,心潮颇为不平静。

反倒是骑兵中部分来自于流民的老卒,于北地撕杀多年,以命搏命的战斗并不少见,此时均是见怪不怪的样子。

其实大多数战斗的交战过程几乎是失控的,关键是受视角影响,每一个兵卒看到的有限,又得专注于撕杀,不是敌死,就是我亡,没条件去思考,而将领虽然大局观强些,但是命令几无可能准确的传达到第一线。

旗号在中古时期的战争中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应用,反是金鼓之声击鼓进军,鸣金退兵,简单有效,应用也最广。

换句话说,将领对部众的控制手段以进军与退军为主,任何第三种命令都会使得局面复杂化,令士卒无所适从,打断作战节奏。

这就形同三国志系列中的委任模式,战阵列好了,条件准备好了,点一下委任按纽,打成什么样,由程序自动推衍,玩家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在一边看,或者中止游戏。

事实上,沈充、钱凤等众将,包括对面的徐龛也是如此,目不转眼的看着,却不敢有任何干涉战斗进程的举动,生怕影响到士卒的执行力。

杨彦不禁若有所思。

为将者,首要避免的情况正是无序,以有序击无序,必胜无疑,但很多时候,打着打着,两军会演化成无序的混战,直到一方可用于正面撕杀的兵力越来越少,面对敌人的数量渐增,体力和精神再难以负荷之时,才会醒悟。

噢,原来我军已经败了,那还打什么打,逃啊,结果混乱传导到周边,全军再无斗志,一溃千里!

那么,该如何保持有序呢?

现代战场上,随时有通讯联络,保持有序不困难,而在电力出现之前的近代战场,欧洲军队的纪律性较强,能排队枪毙不退缩半步,能步炮协同,能以对纪律要求极高的线性队列作战,往往为世人称道,可这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

因为欧州人奴性强,天然服从贵族,训练的时候鞭抽棍打,打的服服贴贴,送死无半句怨言,但这套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人的个体意识要强于欧洲人,压迫的太狠,完全有可能激起兵变或者炸营。

最典型的就是张飞,鞭打士卒太狠,结果睡梦中被割下了头颅。

再以普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魏晋为例,坞壁坞主吸纳流民的前提是养的起,养不活,佃户与部曲照样会跑,甚至有狠人还会反噬主家,而这种情况在欧洲很难见到,即便偶有反抗,也不具备普遍性,所谓越缺什么越叫什么,人权和自由的口号是从欧洲传出来的,这不正是他们所缺少的么?

杨彦眉心微拧,欧洲的道路行不通,又该如何在战阵中有效下达军令呢?

李世民的玄甲精骑只有三千,这不是李世民挑选不出更多的精锐扩充玄甲精骑,也不可能缺了那几千副甲胄,而是信息的传导很可能在达到三千这个数值之后会形成一个临界点,超过三千,传导的效率极其低下,对战斗无益有害。

鸳鸯阵则是另一种情况,由于训练成本与对士兵素质的要求过高,没法大规模推广,只能把有限的精锐训练成鸳鸯阵,哪怕杨彦将来兵多将广,也没可能在全军推广,大部分的步卒,依然只是普通兵卒。

这让杨彦想起了旗兵制。

旗兵与八旗有共通之处,但不完全等同,八旗具有人身依附关系,旗丁相当于旗主的奴仆,而旗兵制仅以旗将兵,依据不同的旗色,旗帜大小与旗面高度传达不同的涵义,通过平时的训练,把涵义固定下来,形成传统,一级盯一级,绝不越级,士卒认旗不认将,将在旗在,旗折将亡,旗号所至,便是将领所出。

这种制度并不是简单的以旗号号令全军,首先要制定合适的旗号,旗号一旦固定,轻易不得变更,在本质上相当于选择题,事先预设N种可能,当符合条件时择取适用的部分结合旗号打出。

它的好处很明显,只要训练得当,军队信息传导的效率将大为提高,有可能实现在战场中各军的轮换作战,毕竟一名披甲士卒挥舞兵器撕杀有着体力限制,如能及时更替的话,以己方新锐之卒对战敌方疲弱之兵,胜算当大增,而且不需要每一个士卒都认得旗号,只要有专人识旗就可以了。

但旗兵制易导致作战体制僵化,束缚士卒的创造力,不过这都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恐怕那时,火炮已经有了,又是另外一种战术。

“杨将军,山坡上有敌正往下冲!”

这时,蔡豹军的骑兵队正李恩向杨彦拱手道。

因为杨彦的骑兵占有绝对优势,蔡豹和候礼又信任杨彦,所以把各自不多的骑兵暂时交由杨彦指挥。

”好!“

杨彦猛一挥手:“奔袭决战是骑兵所长,战阵对垒无须争功,此行目地只为阴止山头之敌从两翼包抄,诸将切匆争功!“

”诺!“

众将纷纷策马,各带部属向山脚驰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