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一三五章 刘遐奏章

晋颜血 第一三五章 刘遐奏章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杨彦仔细讲解了种硝的方法,这不是从书本上得到的,而是山区农民种硝的土法子,没有任何科技含量,所需就是山洞和体力,非常契合沂蒙山区的自然条件。

据杨彦所知,靠着沂水不远处,便有溶洞和地下峡谷,规模极大。

当天,杨彦就领着一百人出发,带上工具、粮食与临时赶制的口罩,去往沂水大溶洞,傍晚时分抵达,洞里无分白天黑夜,吃过饭后,寻到合适的位置,便指挥人手挖掘硝坑。

一个坑足足挖了三天才达到标准,从第四天开始,往坑里挑硝土,到第七天的时候,半成品的硝就出来了,又花了两天提纯,第十天,洞里白花花的硝石晶体堆积如山。

虽然味道很难闻,哪怕戴着口罩,那尿骚味也一阵阵的往鼻子里钻,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只是运出去是个麻烦事,山区车辆难行,只能用骡马一点点的往外驮,好在军中的牲畜数量足够,就是花时间罢了,杨彦跟随第一批运硝队回到郯城。

至于那百人,留在洞里继续种硝,多多益善,直到种不出为止,当然了,杨彦也不是黑心老板,以十天出一批硝作为周期,每十天可以回城休息五天。

萧温也已经圈定了大约1500顷的荒地,壮年、水手、健妇,和老弱中的较健壮者抓紧时间开垦播种,恰好硝也运了回来,于第一时间送往农场,每开辟出一片土地,就把混有硝的草木灰撒入土中,再种下麦子。

按萧温原先的估计,因播种的时间稍微迟了点,来年产量可能会受影响,不过有了曲辕犁和硝,可以最大程度的挽回损失。

就以下田亩产两石麦子计算,一顷是两百石,1500顷约为30万石的产量,待来年收了麦子,还可以种豆子,既提供油料、豆浆和马料,还能渐渐地把土地重新催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千五百顷地是按集体农庄的方式经营,只在播种和收割的时候需要大量人力,平时施肥管理,留个百把人就够了,甚至冬天下了雪,都不需要留人。

目前还不担用心会有人来破坏田地,最危险的时刻,是收获时节。

再回到郯城,杨彦马不停蹄,带上五百名老弱与部分军卒,去沐水岸边建造纸工场,毕竟造纸会污染环境和水体,土法造纸更是污染极大,而沐水不注入淮水,与游水汇合便流入黄海,污染的范围相对较小。

当然了,东海军的田位于沂水以西,真要沐水被污染了,也污染不到自家的田,这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

其实无论是农庄,还是工厂,杨彦都按照近现代大作坊、大工业的方式进行组织,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对管理的要求也相对严格,能否成功杨彦心里并没底。

不过从目前来看,暂时还没出现问题,毕竟士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便是类似的组织形式,当时的民众也吃这套,真要给他一小块地,让他自己耕作反而不安。

这也是个好现象,可以充分发动人手,建设各种类型的工厂和农庄,归公府所有,收益由公府统一调度分配,工人按月发工资,这就是国企的雏形。

国企对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美国的基本盘就是国企,拥有几千万的员工,可以提供上万亿的资金,掌握着各种高精尖的军事工业技术,这才是美国真正的亲儿子。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国企在,美国就在!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崩溃最终都表现为财政崩溃,毕竟无论是土地还是资金,兼并集中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执政者能挡得了一时,却挡不了一世,那么,如果从一开始就把这批金蛋蛋掌握在自己手上,会不会解决财政的问题呢?杨彦觉得有必要试一试。

虽然国企不可避免的会滋生蛀虫和各种毒瘤,也无时不刻的处于众狼环伺当中,但有总比没有好,将来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各种针对性的措施。

杨彦手把手的教着造纸技术,建康台省,刁协也一如往常审阅着属下掾吏呈上的奏报,突的冷冷一笑,望向了荀崧。

“尚书令……”

荀崧不解道。

刁协拿出一份奏章,递过去道:“景猷可自览。”

荀崧接过一看,神色变得精彩之极,这是刘遐上的表,控告东海国相杨彦之无瑞袭击部将淮泗令阎平,杀其人、掠其众,并其财,并私下将淮泗口授予富临令郑观。

据刘遐所说,杨彦之率部从下邳城下经过,有舟百艘,兵甲四千,男女老幼合计两万余众!

杨彦就任之初的艰难荀崧是知道的,为了报恩,也出于对这个寒门出身的小郎君的欣赏,他不惜代价为杨彦拼凑了一支班底,实际上这支人马给了杨彦,荀府也被掏空了大半,他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

仅凭这么点人手,加上从兰陵萧氏与丹阳鲍氏得到的四百部曲,就藩郯城仍是远远不足,荀崧已经有了杨彦铩羽而归的心理准备,心想着届时为杨彦谋一个边远州郡的长史或者军司马,徐图渐进。

可这真是给了荀崧一个惊喜啊,袭杀阎平,并其众,夺其产,拥军四千,两万人依附,论起壮大之速,荀崧也禁不住的倒吸了口凉气。

“景猷,此事当如何处理?“

刁协问道。

”这……“

荀崧略一迟疑。

从感情上,荀崧亲近杨彦,于是道:“据我所知,杨彦之谦躬有礼,绝不会主动惹事,况他只有数百部曲北上,怎敢招惹阎平?或是那阎平见其携带大量人口财货,心怀不轨,被杨彦之反杀。

当然,这只是老夫的推测,台省应兼听则明,不可偏信刘正长一面之辞,否则他日边镇若起纠缠,取先告者为理,岂非鼓励私相告发之风?“

刁协沉声问道:“那依景猷所言,此事是否置之不理?倘若如此,边镇有冤不得申,朝庭公信何在?”

中书令邓攸道:“既然刘正长上表,不理确是不妥,恐双方积怨之下,再起兵祸,不过荀公亦是言之有理,至少要听取那杨彦之的说辞,才能妥善处置。“

”嗯~~“

刁协捋须道:”该遣谁人往下邳与郯城,诸公可有人选?“

王导堂弟,侍中王彬道:”淮北兵荒马乱,兵卒只知有将主而不知有朝庭,若是遣使孤身北上,恐遭挟制,非但不能调查真相,还将有损朝庭清誉,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鲁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