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铁甲军 > 第五百零二章 风雨欲来

大宋铁甲军 第五百零二章 风雨欲来

作者:家家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44 来源:笔趣阁

吴用一点,石宝就明白了,柴林不想灭了宋国,毕竟身为宋臣,他不能亲手灭了宋国,灭宋国的任务只能交给金国。而且金灭北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柴林不想去改变这个历史。

既然是要这结果,那就不适合主动出击了,闷头发展,以逸待劳,到时候以静制动。

不能主动出击那被动了,说来说去那还得扩军,从原来的营制,变成现在的军制。

定调下来了,重骑兵三个军,重骑兵扩充到两千人,辅佐轻骑兵两千人,勤杂兵一千人。相当于是五千人的配置。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重骑一军将军林冲,重骑二军将军孙安。重骑三军将军秦明。而且重骑军的副将几乎都是猛将。

两个老牌的轻骑兵也都扩充,首先是轻骑一军,现在镇守凉州,已经由单独的轻骑兵发展成为重骑兵、轻骑兵、步兵的组合军队,现在差不多有两万多人了,因为凉州四周都是敌人,没有几万人跟本坚持不下来。

轻骑二军,将军史进,扩充到八千人。轻骑兵采用的是草原马,粗狂皮厚,耐粗饲料,耐力强劲,是冲锋现在长途袭击的好选择。

轻骑三军,主将石宝,副将是邓元觉。原本柴林打算安排邓元觉去步军的,奈何他不愿意去。轻骑三军兵力比较少,四千轻骑兵,以后陆续增加吧。

轻骑四军,主将袁郎,轻骑兵四千。

新组建一军步兵,号为战斧军,主将糜胜,四千步军。

原来的老牌步军都进行大规模扩充,武松率领的横刀军,扩充到一万人。除了横刀,钢臂弩之外更多的配备了车弩和小型火炮、火铳。

鲁达刀盾军也扩充到了一万人,装备了更多的小型盾牌、短矛和手弩。

卞祥山地军,一万人,虽然步军,但是装备非常的先进,以短火铳、火炮、弓箭为主要。

解宝、乔道清,组建一支五千人骑兵,但是位于枯叶岛,并未公开。

当然,柴林的亲军也进行了扩充,从六千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一万人。其中火铳兵八千人,轻骑哨探一千人,火炮兵一千人。

兵力增多了,大家都很高兴。

但是柴林、吴用、朱武三人并不高兴。

吴用说:“各位将领,我要先给各位泼一下冷水。不是兵多了战斗力就会增加,如果指挥不当,应用不好,反而成为累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积累经验,大家要善于学习。多多用心,兵多了,人多了,马多了。后勤的压力就重太多了,后勤的压力也大大增强了。

现在不算工程兵,咱们的一类战兵已经高达十二万人。当然,这其中有几万新兵没有分配下去。再加上工程兵,已经是二十几万的队伍,每月的军饷开销都是天文数字。”

众将纷纷点头,兵多了其实不是好事,一是调度,二是消耗。

柴林对自家将领的本事都很清楚,除了林冲、秦明有大规模排兵布阵的经验,其他的都是新手。就算是石宝、邓元觉也是如此。别看在方腊军中一带兵几万几万的,其实都是瞎扯,几万个拿兵器的农夫而已。

所以现在要紧的还是练习排兵布阵,行军安营。从老兵到新兵不是简单的几个月训练能成的,最少也得一年左右的锻炼。

众人都散了,只留下柴林和两位军师。

吴用指着曾头市说:“这里什么时候动,现在金国已经起来了,是时候了。”

“敌不动,我不动。敌人动,我们再动。先留着,如果现在把曾头市灭了,金国不南下了怎么办?”

曾头市是金军内线的事情柴林早就知道了,而且在金国刚刚开始的时候柴家庄和金国就是通过曾头市交易,双方关系密切。

整个京东路的大军都行动起来了,就连一直干工程的工程兵也进行了停工训练,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要打仗了,但是至于跟谁打,什么时候打那就不知道了。

参加过战斗的老兵大把的领钱、大把的拿地契。新兵只有月钱八百文,一个个期盼着打仗,也能多领取一些奖励。

这段时间,沧州的政务也忙的够呛。

现在的沧州工坊极多,两个大型纺纱厂,两个大型织布厂。另外还有苏杭商人投资的丝绸厂。

光是沧州织布厂,一万多名女工织的棉布,就能够大半个大宋人使用的。

商业、工业税费收入是以前的十倍。

同时农业的发展是成倍爆发的,整个沧州民间拥有大牲口七万多头,以毛驴和黄牛为主,少量马匹和骡子。粮食产量直接增加了一倍,而且是在土地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增长了一倍。

主要原因在于水渠、水车、水井等的修建,水利方便,能灌溉的土地面积增加了。新作物的推广使粮食增产的同时,让家禽、家畜的养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

猪、羊、鸡鸭存栏量增加了三倍还多。

几乎八成的农村家庭都饲养有猪羊,再不济也养的有鸡鸭鹅等家禽。

养殖商行有专门教授发酵处理农家肥的技术,用了不过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养殖和种植的良性发展。

单单是柴家庄附近几十村子,年出栏生猪、羊多达五十万头。

沧州军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训练之余坚持自己种菜、养猪、养羊。现在不仅仅能吃上饭,更能吃上肉。

京东路各州府、县衙的仓库几乎都爆仓了。堆积如山的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

短期内来看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官府发布存粮通知,农村家庭每人必须存粮二百斤以上。

大家各自想办法,发动大脑。

有的用麻袋装好,有的粮食缸装好,也有的家庭粮食太多了,成捆的玉米挂在房檐下。柴房里堆着的是土豆,地窖里存放的是红薯,油缸里满满的食用油,丰收的景象超乎想象,可以说是盛世。

每年出生人口量大大增加,每个县都开设有收养孤儿的慈幼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