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铁甲军 > 四百八十四章 柴家庄的变迁

大宋铁甲军 四百八十四章 柴家庄的变迁

作者:家家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44 来源:笔趣阁

柴林吓一跳,这女人感应真灵敏,稍微有些表情都被她感觉到了。

“别瞎说熄灯睡觉。”

扈三娘起身迫不及待的的把蜡烛熄灭,钻进了被窝。

清晨的柴家庄有些吵,早起上班的工人太多了,许多妇女都要去上工。

牛叫声、马叫声、驴叫声,一般人还是不习惯农村的生活。

柴家庄卫生很好,有专人负责打扫马路,来来往往的牲口产生的粪便在第一时间就清理掉了。

天工二营内,胡有才把锅驮机进行了爆改款。

做成了一台小巧的蒸汽拖拉机,前后四个轮胎,后两个大轮胎为驱动轮。不过这个拖拉机需要站着开,而且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负责方向盘、刹车等。另外一个负责烧锅炉。

胡有才配了个副手,开着蒸汽拖拉机上路了,呜呜,呜呜。

把路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吓的够呛,毕竟马、骡等牲口第一次见这个冒烟的怪物。上了马路,胡有才安排锅炉工多加炭,烟筒喷着黑烟,速度加快了,时速差不多每小时十五公里。

四海车行的骡车轻松从旁边超车过去,马车夫笑话道:“这个喷黑烟的家伙好慢啊。”

胡有才也不理他,但凡天才,又怎么会和普通人一般见识。这个蒸汽拖拉机的水和煤炭能让车跑一百里,加满水和煤炭只需要一刻钟,然后还可以接着跑。这个骡马远远不具备的能力。

胡有才跑到西村,又赶往东村。

刚好遇到了柴林,柴林一招手,胡有才连忙停了。

柴林下马,仔细看了看,忽悠成挺能折腾。

这拖拉机头挺重,最少有一吨重,光一个锅炉里面就是好几百斤水。还有好几百斤的煤炭。

“还是太重,这么大块头如果到地里,把地都压实了,在轻点,锅炉装水少点,煤炭也少点,可以尝试外面包裹上铁甲,做成战车。今天晚上我给你批些耗材,要尽快制造,生产出十辆来。”

胡有才说:“只要配件到位,生产很快。”

“好,今天晚上我安排给你送配件。”

原来这段时间,柴林东奔西走,来回打仗,忽视了机械的发展。

不过天工二营发展的还算可以,仿造的小型蒸汽机,用在二十米的乌篷船上,在运河上运输货物非常的给力。

但是蒸汽机重量大,在路上使用效果偏差,原本想做个耕地的蒸汽拖拉机,但是由于车辆自身重量太重了,跟本没有办法很好的耕地,实验几次之后,胡有才总算是制作出来这一款轻便的蒸汽拖拉机,耕地也凑合,上路跑也比较好,一个小时能跑三十里地,速度还是蛮快的。

就是铸铁的轮胎,颠簸的人受不了。

这段时间,平安无事,大名府军消停,朝廷也消停。

为了尽快恢复青州经济,柴刚正大量从柴家庄西村装运发了芽的土豆种子,然后运输到港口,通过大船运输到青州。

这是商队组织的货源,一水的小土豆,每个土豆上都已经生长出来三两个芽了。

辎重营五百辆大车在村民的协助下装货。

村民们一个个脸上乐开了花,这么小的土豆,如果作为加工用或者食用,一文钱三斤。

现在作为土豆种子,商行收购价是一文钱二斤,运输到青州卖一文半一斤,除了运费和损毁,最多也有就不到半文钱的利润。

柴林居然看到六十多的老五叔也在这帮忙装车呢。

“老五叔,你怎么也在这装车,这些重活让年轻人干啊。”

老五叔说:“装的这些土豆是我家的,我去年种了一亩秋土豆,由于没上好肥料,长得太小了,都存到房间里了,刚好拿出去卖了。三千多斤小土豆还卖一千五百文呢。”

“那挺好了,一千五百文够老五叔吃喝的了。有什么困难记得给村里反应。”

老五叔连连摇手,说:“要吃有有吃,要喝有喝。我还半亩棉花,还能卖上千文,家里啥都有,啥都不缺少,这都是庄主引进的好粮食。”

辎重兵在那忙活,柴刚在那指挥。

“庄主,您这什么时候回来的。”

柴刚很吃惊,柴林回来的事情知道的人很少,毕竟大军还在西北呢,柴林是先跑回来的。

“我是昨天的回来的,担心家中有事,先回来了。怎么运输这么多土豆种?”

“商队调了一艘福船,一艘福船随便装装就是五百马车,现在土豆正是播种季节,青州正大规模播种呢。”

“噢,那是该尽快播种了,再不就错过农时了。”

青州播种的东西还是挺多的,春天有数量众多的土豆和红薯、花生,麦收后还有玉米、棉花。

从别的地方调运粮食救济只能是一时的事情,自力更生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青州最需要的是新品种的作物,种一两年的新作物,粮食问题就解决了。

青州的情况还是很好的,战后的青州豪门大族不多,阻力很小,平民百姓自耕农相对较多一些。

前面装满的大车,骡子用力的拉动车子,赶奔定海港口而去。

每几十辆发一批,既能有效保证安全又能提高效率。

柴林在柴家庄一住就是好几天,一来抽些时间陪陪老婆孩子,二来监督沧州军的军工产业发展,天工一营,天工二营、钢铁厂、水泥厂这些都是支柱自不用说。

柴家庄还有一个弓弩坊,因为有钢臂弩的原因,传统桑木弩在沧州军中使用并不多,但并不是没有。

弓弩坊就是专门制作桑木弓弩的,有工匠一百二十名,年产弓弩六千余把。

弓弩坊也需要改变,那就是定型制作了用于防守的诸葛连弩,连弩上装有箭匣,能连射十箭。

柴林使用连弩做过好几次实验,这种始于汉代的武器远远没有那么先进,他射速很快,但是射程很近,有效射程也就是五十米左右。居高临下的用于城防还是非常有效的,压制性的火力预防敌人登城。还有就是采用钢材和桑木复合,制作小型的手弩,用于巷战和特种作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