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铁甲军 > 第二百六十二章 娶媳妇和种红薯

大宋铁甲军 第二百六十二章 娶媳妇和种红薯

作者:家家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44 来源:笔趣阁

“好的,团练大人放心,我们一定办好,这么好的东西只要靠水的地都装上。”壮丁们说。

“好,各村都有木匠,各村都有能人,你们自己装,自己用,自己收益,尽量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大家的生活质量也就提高了。回去了多多宣传,房前屋后的空地也别闲着,种几棵南瓜,种几棵豆角。家里的圈舍也都别空着,养几只羊,养几头猪,把一切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把一切能发挥的都发挥出来,咱们的目的是吃饱穿暖。”柴林说。

刘家村的负责人说:“今年村里光桑树就种了五十亩一万多棵,房前屋后种的都是南瓜、青菜、豆角,另外还有发展几十户都养了二十只以上的小鸡。”

柴林对于农村的策略就是把农村的小农经济发展到极致,哪怕是锅盖子大的一片空地也得种几棵青菜出来。

众人非常的感动,水杆子这种简单的东西,虽然很常见,但是许多百姓并没有装,还是采用全人力的打水,比较费力,水杆子虽然是个最简单的杠杆机械,但是能节省很大的力气,提高打水效率。

“好,今天就到这里了,王家沟的负责人留下,其他人都散了吧。”柴林说。

大家都散了,临走前羡慕的看着王家沟的人,这应该是要给王家沟分马了,分马之前要详细考察农户,并非随便分的。

王家沟的负责人和牛马商行的人去商议事情了,代养马匹是大事,不是所有的农户都适合养马的。比如家庄没有壮劳力的,为人比较懒散的,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的,让他们养了马那完全是累赘。

最近蓝家从大辽国运回来了八百匹铁蹄马,小母马不高,一米二五左右的肩高,但是身体强壮结实,平均都是六百斤靠上的体重,马蹄虽然小,但是非常的坚硬,完全可以不钉马掌。

柴林从铁矿场附近新建造了两个马场,这一带村落很少,有大量的空地可以供马匹自由的奔跑。从辽国草原购买的马进行了分类,一级马自己留到了马场,培养军马用。其他的马匹就交给大商行,分发给农户,农户马匹到手,前三胎要生产小马驹,到第四胎就可以生产骡子了,主要是骡子不能生产,所以必须保证足够的基础马群之后才可以生产骡子。

整个沧州全员动员,各衙门一起发力,经过吃货们七八天的努力,沧州的蝗灾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蝗灾一没,各大饭店发现坏了,来问题了。

蚂蚱不够吃了,只能减量供应,不再外卖,仅供堂食。

苏知府书房,苏灿一边吃着西瓜,一边批阅公文,好不惬意。

“老秦,这几天吃饭怎么没有油炸蚂蚱了。”苏灿问。

秦师爷说:“现在蝗灾已经下去了,蚂蚱比较难捉。柴庄主担心会有人养殖蚂蚱来供应市场,所以就不再收购蚂蚱了。这些养殖的蚂蚱一旦管理不好逃出去,那就会酿成大祸。”

苏灿点点头:“有道理,只要有利润那就有人冒险。老秦拟制个府衙令发下去,所有收购蚂蚱的酒楼,蚂蚱的收购价格不得高于一文钱,凡是敢抬价收购的一律重罚。不过吃蚂蚱是个个灭害虫的好习惯,还是得保留,鼓励大家自己抓了自己吃,不要销售。”

秦师爷说:“好的,还是苏大人想的周到。还有月余就要收夏粮小麦了,大人又得检查各衙门部署麦收工作了。”

苏灿叹了口气,说:“不当官想当官,当了官才发现天天都是事情。一年一度的麦收,这可是大事,通知所有捕快去田间地头巡逻,防火防盗。”

秦师爷说:“今年虽然春旱但是后来还是下了几场好雨,蝗灾又除,丰收在望,我就这就去草拟政令。”

秦师爷说完要回书房草拟文书去,苏灿说:“秦师爷稍等,这次灭蝗,柴林功劳很大,听说那醉仙楼光拉去喂鸡的蝗虫都有上万斤,给朝廷上表又不能给柴林表功,从府库里拿一千两银子,算是给他的奖励吧。”

秦师爷说:“好,我下午就去办了。是该奖励一下。”

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没有农药大规模应用,灭蝗虫那可是天大的功劳。唐代姚崇就曾经因为灭蝗虫立下了大功劳,这次沧州发动上百万人灭蝗,保住了夏粮的丰收,可以说是天大的功劳。苏知府自然得给朝廷上表大书特书一翻,这功劳当然都是苏大人的,至于柴林身份特殊,连提都没提。

至于朝廷的奖励,柴林还真没在乎。

今天一大早,军营出过早操柴林就出了,来到东村规划的五十亩红薯地。老梁、还有几五十几个精干的庄丁都在等着呢。

昨晚上从红薯苗大棚,拔了有六万多棵红薯苗,一百棵一把整齐的放着。

老梁还有几点担心的,一来是选地,这五十亩红薯地全是沙土地,地力差,好在用了不少的马粪,老梁担心产量不行。第二点,老梁担心的这红薯苗,拔出来的红薯苗长了也就一拃多,而且没有根系。

柴林一看,还是很满意的。

“不错,不错,老梁工作很到位,耕地耕的很到位,陇起的高,会结大红薯。”柴林说。

老梁拿过红薯苗,说:“庄主,我很担心啊,这苗都没有根系,成活怎么样还是未知数。”

柴林笑道:“老梁无需担忧,红薯苗就这样,不用根。等这红薯长起来后,可以修剪枝条种麦茬红薯,卖茬红薯才是留种的。来,大家开始吧,咱们种稀点,好多长秧子,一尺一棵。”

柴林脱了靴子,拿着锄头示范,在陇上刨坑,不用深,也就是十几厘米,前几天刚刚耕的地,很疏松,很好挖。

“挖坑之后用手指拿着把苗插好,大家看我的手法,直着插能结大红薯,一块二三斤重。斜着插呢,结的红薯块数多,但是个头小。”壮丁们在旁边认真听着,老梁还做了笔记,毕竟是他负责这些工作,柴林不过是偶尔指导一下。

“咱们现在种的这叫春薯,是不能用来留种的,所以要直着种,产量高。等麦茬红薯的时候就要斜着种了,结出小红薯来方便留种。”

大家认真听讲,技术很简单,挖坑、插苗、加入饼肥、坑里浇水,水耗尽后埋土压实。

由于没有化肥,耕地的时候加入了马粪,但是柴林考虑还不够。一亩用五六十斤饼肥,也就是豆饼。

就这工序很简单,三个人或者四个人一组,壮丁们一学上手干了,哪个干错了柴林和老梁就在旁边指导纠正。

一亩地用苗三千多棵,六万苗看着挺多,但是也只种了二十亩地,等红薯苗圃里生长一段时间,再种个几十亩应该是没问题的。

典正南见柴林一直笑呵呵的,说:“哥哥,我看你种个红薯比娶媳妇都高兴啊。”

柴林说:“这就是你不懂了,娶媳妇那是我个人的事,虽然娶媳妇很重要,但是毕竟影响不大。这红薯则不然,天下的大事。一亩红薯精耕细作之下亩产六千斤没问题,最主要的是抗旱、耐涝、适应性强,能让咱们中原再也不会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这是天下大事。今天所有参与种红薯的人都记在村志里,将来流传后世。”

典正南本来在旁边看着呢,听见柴林如此说,最不喜欢干农活的他也来地里种几颗红薯,也想着流传后世。

老梁说:“土豆已经种了,不过土豆太费种子了,两千五百斤只种了八亩地。就差玉米吧,再等半月也给种了,最近气温升高的快。我提议啊,咱们为玉米、红薯、土豆建庙立碑,让所有后世种植的农户都感恩咱家庄主数万里辛苦寻种的功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