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铁甲军 > 第二百二十三章 李逵家的新房

大宋铁甲军 第二百二十三章 李逵家的新房

作者:家家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44 来源:笔趣阁

柴林笑道:“你又不种地,没想到你还认识西瓜啊,看这小苗子就知道是西瓜。”

典正南说:“夏天吃西瓜之后,拉出来的长的小苗就是这样的,所以我就认识了西瓜小苗了。”

“你这说的还真恶心。”解宝说。

典正南不屑说:“这是我观察细致。”

“这西瓜苗别看这么小,实际上春节前就开始培育了,用的马粪土。三月底四月初就能吃到西瓜了,那个时候普通的西瓜的才是小苗呢。”柴林说。

典正南充满了期待,恐怕没事的时候他得天天来看。

柴林问:“李大嫂,管理大棚上有什么困难吗?”

李大嫂说:“困难多了,我种菜二十多年,但是种大棚里的菜是第一年,许多细节都是摸索着来的。每隔几天我们这些种菜的都得聚在一起讨论一下,好在有庄主提供的一些技术,不然跟本种不好。”

柴林深以为然,看来要更加详细的整理一些资料给老梁,不然这三百亩大棚要是失败了影响自己的英明神武形象。

二百多栋大棚,种植了西瓜黄瓜豆角辣椒白菜韭菜等价值高的蔬菜水果,这点面积销售也不发愁,沧州本地都能卖个差不多,算是个实验种植,效果好了秋天再扩大面积。

每个大棚外面就是水渠,看样子浇水也比较方便,蔬菜最需要的就是水了。

老梁也在大棚忙活呢,见柴林来了,说:“庄主,有个问题需要解决,不知道庄主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噢,什么问题。”柴林问。

“庄主请随我来。”

老梁带着柴林来到水渠的源头,位于水库旁边,那里架着三架龙骨水车,其中有两个水车正在提水,水流源源不断的进入到水渠中来。

“是蔬菜大棚浇地有问题?”柴林问。

老梁说:“蔬菜大棚这里没问题,就算是到了用水高峰期最多再安装几架水车也够用了。有问题的在对面棉花地,棉花地那块地势比较高,距离水面有十多米,龙骨车没办法使用,手压机出水量又小。”

柴林说:“大河里的水不是挺大啊,为什么这里的水那么少。”

老梁笑道:“庄主光忙着练兵了,现在正是小麦返青的时候,大家都在用这水库里的水。不少就怪了。”

“走,咱们去大河看看。”

一行人来到二里地挖的大河,这条河长了有上百里,河面宽三四米,水深也有半米左右,这水量就大了去。清澈的河水哗哗的向下流去,白白的浪费掉了。不过这河流夏季雨水太多,以柴家庄的实力也没办法修建那么大一水库。

柴林问:“老梁,我看这条河也就灌溉河流两侧的田地,有什么办法灌溉更多的地方吗?”

老梁说:“咱们村的地在基本都分布在河流两侧,两侧地势高,河流这地势低。就算是是用龙骨车把水抬上去也没办法从水渠走远。解决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就是从两侧架起来高水渠,这样水自然能浇灌到咱们的土地了,可是水渠好修,水怎么上去又是问题。”

柴林看了两边地势高了最多也就是十米,现在有砖头,有水泥修个千把米长的水渠那不跟过家家一样?

“立刻修,测量绘图设计,不能耽误灌溉小麦。用木板水泥浇筑成半圆形管道,红砖做柱子架起来就行。”柴林说。

几里地的水渠修下来花不了几个银子,外雇工匠除外也就是花个料钱。但是能浇灌柴家庄上万亩的小麦。

老梁说:“小麦多浇灌一遍亩产量能增加上百斤还多,水渠也好修,前几年就设计了图纸。不过修好了之后,如何把水弄到水渠里,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用大水车吗,这河水流动小,恐怕提不上来多少水。”

所谓的大水车就是巨大摩天轮类似的水车,依靠水利驱动提水,不过柴家庄的这河流明显的偏小了点,估计都带不动。

柴林说:“那么大一架水车需要水流比较湍急的才行,咱们就不考虑了。使用锅驼机带动水泵抽到水渠里,老梁尽快安排修建水渠吧。至于抽水的事情我来解决。”

老梁说:“好的,没问题,我来督造,用不了多少人工。我打算水渠用木料直接做水渠吧,做好了直接架起到立柱上,水渠里的水到达两侧最高点的时候,流下来进入地面水渠里,这才开始浇地。”

“好,那你弄吧,有什么问题随时找我。”柴林说。

北宋时期各种水车技术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数十种木制水车、龙骨车,有依靠人力的、畜力的、水力的。一般的土地还是能得到灌溉的,但是遇到地势不平坦或者河道比较深就不好办了。柴林制造的锅驼机有效解决了这一灌溉问题,能让粮食大大增产。

柴林问老梁,说:“制造各种水车卖怎么样,咱们木工坊的工具先进,流程化生产,感觉好像不错。”

老梁说:“做生意我不懂,不过种地最离不开的就是水了,这几年北方不是旱就是涝。尤其是春旱年年有,咱们的手压井不是卖的挺好。如果说价格高的还是大水车赚钱,两三丈高的水车一台就得几十上百两银子,一般的木匠也做不了,庄主可以做大水车销售。”

柴林深以为然,当即通知木工坊生产大水车,大水车是农耕时代水力机械的杰出代表,它使用水流自身的力量驱动,源源不断的把水流入水渠里,进入到千家万户的农田里。

再说上千里外的沂水县百丈村,李逵在家过了史上最舒坦的一个年,家里要吃有吃,要喝有喝。

正月初六,放过鞭炮,自己和老娘住的三间泥胚草房就被推倒了。十几名前后院的邻居开始清理地基,重新用青石修建地基,普通的房舍地基都很浅,建起来也比较快,基本两天就搞定了。

李达是大师傅级别的,负责指挥。李逵身强体壮,不过这活还真不会干,也就是做个小工。李逵娘负责烧水做饭,给建房子的人准备吃喝。

李达媳妇就更忙了,每天天一亮就拿着锄头去地里了,在田边地头寻找野生金银花树小苗子,先用剪刀修剪,然后用锄头挖出来。

一天忙到晚也就能挖百十棵苗子,小苗不大,也就是手指粗细,根系发达,种上当年就能开花。不过好在一亩金银花用不了多少苗子,五百来棵就足够了。

傍晚时候,李达媳妇回来,说:“连挖了三天了,才弄了不到三百棵,才种了半亩多地。”

李达说:“你也不用着急,先种两亩实验一下,合适的话咱们再大面积种。”

北宋时期金银花作为药材已经大量使用,但是多半还是采摘山上自然生长的为主,产量低,还麻烦。

李达媳妇说:“看着漫山遍野都是,但是真正挖起来太难了,都在乱石缝隙里,一天到晚挖不了百十棵。”

李达想想了,说:“我感觉好像漏掉了啥,你稍等,我拿那天记录的本子看看。”

李达翻出自己的本子来,一拍脑袋,恍然大悟,道:“柴大官人说了,金银花可以插条育苗,修剪一拃长的枝条,把地整理好,插条,保持土地湿润,二十天左右就可以生根。”

李逵在旁边插话说:“哥,感觉你都魔怔了,什么都是柴大官人说,柴大官人说,这柴大官人真有这么神?俺铁牛不信一根枝条插土地里就长根?”

李达说:“铁牛,你要有良心,柴大官人给了咱上百两银子,就为了骗咱们吗?”

“俺不是那个意思,就是好奇,不信枝条能长成树苗。”铁牛说。

李达说:“我想起来了,柴大官人走的第二天,我就在花盆里插了几根枝条,现在花盆在灶房里,你去把花盆搬来看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