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厂公为王 > 第五章 宫内宫外

厂公为王 第五章 宫内宫外

作者:徐猫儿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8:45 来源:笔趣阁

出了武英殿,轻风一吹,徐如意浑身一凉,才感到全身都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回头望望武英殿的大门,一步之间,恍如隔世。

抬起手擦了擦额头鬓角的汗,徐如意迈步向自己的小院走去。皇命在身,还扫个屁的御花园啊。

一直回到自己的小屋,关上房门,徐如意才感到了一丝丝安全感。

伸手拎起桌上的茶壶,嘴对着嘴,咕嘟嘟的喝了好一阵子,才放下茶壶,长出一口气。

“吓着了?”一个阴森森的声音在徐如意的身后响起。

“我%≈*¥¥@#¥”徐如意只觉得寒毛都立起来了,猛地回头,一拳打去。

“嘭”的一声闷响,正打在了一个矮胖老头的肚皮上。‘是人。。。’一拳落在了实处,徐如意才算放下了心。

抬头看看,挨了打的老头笑眯眯的看着他“小门主?把拳头放下吧,举着不累吗?”

“额。。。”徐如意讪讪地把手放下,退后一步。伸手挠了挠头“你是?”

“震字堂堂主李彩娱见过小门主”胖老头拱了拱手,脸上还是笑眯眯的。

“你。。。”徐如意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些什么。

“小门主不必紧张,还是听我老人家慢慢说吧”

“恩,好,那就麻烦您了”徐如意点点头。

李彩娱微微想了想,开口说道:“天门传承,源远流长,也不知老门主和你说了多少。但想来以他老人家的性子也不会和你一个小童说的太多。咱家就和你说些你该知道的。”

顿了一下,李彩娱缓缓说道“天门的根在宫里,但在朝中,在江湖上也有自己的势力。只是二十多年前元末天下大乱,这些势力所剩不多而已,暂时也没必要和你细说。天门之下,共有八堂,十六星:八堂分为乾坤巽(xun)震艮(gen)离坎兑,总领宫内一切事物处理;十六星分别为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瑶光,南斗六星:天府星、天梁星、天机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杀星,十三星君总掌江湖事物;最后还有福禄寿三星君入朝为官,主理朝中事务”

听到这里,徐如意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么大的势力,自己和皇帝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李彩娱看看徐如意的表情,哪里还不知道他想的什么。

轻笑一声,张口说道“别想了,不是和你说了吗,元末大战,天门势力所剩不多了。现在大明已过二十五载,也就是江湖上还有点实力,朝中和宫中实力极微,不堪大用。若说耳目通明是可以,若要办什么大事那是不可能的了。再说天门势力隐于暗中,你出去打听都不会有人理你。”

这番话如一盆冷水浇在徐如意的头上。

想想也是,朱元璋杀人可不是论个杀得,动一次手杀得少于一万睡觉都不舒服。宫内宫外杀得人头滚滚,哪还有机会发展什么势力。

“咳咳”李彩娱清了清嗓子“你目前做的一切,我们宫里的哥几个觉得还不错,你刚刚又能从朱元璋手底下活着出来,老刘觉着可以帮你一把,就把咱家叫来了。”

“我进殿前的那个声音是你口中的什么老刘吗?”徐如意问道。

李彩娱摇摇头“不该你知道的不要问。”

“哦,那我现在该知道什么?”徐如意反问“你知道朱元璋让我去找。。。。”

“知道,处理丁斌嘛”李彩娱开口打断了徐如意的问话“我来其实主要就是做两件事”

李彩娱伸手打怀里掏出一个小包裹递给徐如意,看徐如意接住了,他才又开口道“包里是五十两银子和五百贯宝钞,足够你办事用了。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我们想了想,暂时不能给你任何人手帮助,以免暴露,不过可以告诉你一些情报。”

徐如意想了想,点点头,却没说话,该知道的李彩娱自然会说。

“丁斌是李存义的亲信,按制上个月该去大同屯边,却被李存义走后门留了下来,皇上借机将他拿入了大牢。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也是之前死的胡惟庸的儿女亲家。你该知道的基本就是这些了”李彩娱说完,又抬头想了想“哦,还有,皇上给你的金牌可以随意出入亲军都尉府,同时也是你来自宫中的证明,没有任何的实权,就这些。”

简单的几句话说完,也不等徐如意的反应,转身就走出了房门,身子一晃,消失不见。

‘咝。。。好快的速度’徐如意暗自咂舌。

再次关上房门,徐如意四下检查了下,确认没有人了,才坐了下来,静静地沉思。

说起丁斌和李存义,这二人不过是小人物。后世基本没睡人知道。但胡惟庸和李善长可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理论上最后一位宰相,之后被朱元璋借故处死,并借机废除了宰相制。当年,朱元璋以结党的借口,从胡惟庸开始杀起,一共杀了一万多人。这个案子发生在洪武十三年,此案同时也是洪武四大案之一。

一万人是什么概念?徐如意不知道,他就知道他小学全校一共四百多人往操场上一站,看着就不少了。

再说李善长,当年陪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大明创立之后的六国公之首。从朱元璋给的排名上来说,地位甚至凌驾于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人。可惜之后牵连到了胡惟庸案,渐渐淡出了朝堂,实权没了,可爵位尤在,对朝中的影响力也还在。

说来有趣。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从那一年开始,凡是与胡惟庸能扯上点关系的人基本都被砍了。但李存义这个胡惟庸的儿女亲家偏偏还活着,李存义没死,李存义的哥哥李善长自然也活着,直到今日。。。。。

徐如意思来想去,觉得这事有点难办。‘可以确定的是,朱元璋的意思是想让我处理掉李善长。但他一没给我任何实权,二没给我任何兵丁。这让我怎么处理?暗杀肯定是不行,我可不信李善长的府上会没有任何防卫。怎么办呢。。。。。’

徐如意渐渐地陷入了沉思。

同一时间,李善长的府上。

曾经灯火辉煌的李府如今还是依旧,景色未变,仍然还是京中第一等的府邸。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大概只有生活在府里的人知道那个答案:生机。

原来的李府,每日里来往的宾客络绎不绝,如今却是门可罗雀。府里的下人们说话做事都轻悄悄的,似乎是怕惊动了谁。

李善长的书房正中,此刻摆着一个小桌,桌边坐着两个老人,年纪要在七十上下。二人都是一席素雅儒袍,其中一人头上插着一支木簪,年岁虽大,却面如冠玉,脸上有些微的褶皱,显得饱经沧桑。另一人头上插着一支玉簪,身材发福,脸上皱纹不是很多,只是愁眉不展,似有什么担忧。二人长相细看倒有六七分相似,正就着桌上的小菜静静地吃酒。桌上的菜并不繁复,只有一盘酱肉,一盘盐水煮的黄豆。

古时候的书房可是有规矩的,吃食酒菜可不能进书房,否则是对先贤的不敬。李善长的书房规矩更是繁多,但看二人面上似乎有些醉意,显然喝了有一会了。

“哥哥,”那头戴玉簪的人当先开口“弟弟是不是又给你惹祸了?”

“唉。。。”那头戴木簪子的人长叹一声,放下手中的筷子,“存义,不怪你。那丁斌是你的亲信,你舍不得他倒也正常,若在以往,这事倒也不大。”

这二人正是李善长和他弟弟李存义。

李善长嘴里说着劝慰的话,但李存义的面色并没有变好“哥哥,我。。。。”

“诶”李善长摆摆手,一捋胡子“那朱元璋已经变了,自马皇后去了,他就变得尤其多疑偏激。当年胡惟庸也确有反义,他没杀你我二人一是念着当年我们打天下的交情,二是时机不成熟,毕竟胡惟庸党羽众多。如今胡惟庸的党羽门生都处理的差不多了,想来也轮到我李善长了。你的事不过是个由头罢了。”

李善长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如今想来,也没什么。一死而已,只是连累了飞儿,唉。。。”

“哥哥。。”李存义叹了一声,也端起了酒杯,送入了嘴中。上好的美酒品来如苦涩的黄连一般。

二人口中的飞儿,说的是李善长的儿子李飞。也是李家唯一的子嗣。。。

古人眼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善长老来得子,李家千倾地一根苗,就李飞这么一个后人,今年刚刚三十,他死了,李家也就算是了断了。李善长早也想过将李飞送出去避难,奈何李府内外具是眼线。每次将李飞送到城门口,就被兵丁以种种借口堵了回来。李善长也是无计可施。

千言万语化作愁,二人复又举起酒杯。。。。。

时间往前推。

朱棣自打出了御花园,惊慌失措赶回了自己的府邸,一进府内就赶紧吩咐道“着道衍大师速来书房见我!”

朱棣一路走进书房,刚刚坐下,喘了口气,就听得门外传来一声佛号“阿弥陀佛”

伴着这声佛号,一个和尚走入了书房,出现在朱棣的面前。

雨花棉的僧袍,看透世事的双眸,身形有些消瘦,正是道衍。

说起道衍的一生,倒是有些传奇色彩。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为他们讲经祈福。其中一人法号道衍,也就是此刻书房里的这个和尚。

道衍十四岁出家为僧,学富五车,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医卜星象无所不晓,晓奇门知遁甲,明阴阳懂八卦,兵书战册,术数权谋,无不精通。按理说学了这些东西的人很难不展露头角,但偏偏他是个和尚,事情就有些尴尬了。作为一个和尚,他知道的再多,也不能走入朝堂。从本职来说和尚就是念经,学的再多也没用。

但他并不气馁,原因很简单,道衍信命。当初有个人给他算了一挂,说他一双三角眼,犹如病虎,生性好杀,将来必为刘秉忠之流。

刘秉忠是元初的一个和尚,帮助忽必烈征战天下,登基称帝,可谓功不可没。而这刘秉忠也是道衍心中的偶像。

道衍听了算命的话很开心,他也坚信自己能够一展抱负。直到洪武十八年,他以一句“我送大王白帽子”走到了朱棣的身边。至今已七年有余。道衍用这七年时间成为了朱棣心中第一心腹谋士。

话说道衍本命姚广孝,名字里带个孝字,刘秉忠名字里有个忠字。两个人的名字都不错,结果都不好好念经,全去参加天下争霸。正应了那句老话:路线不对,知识越多越那啥,,,

此时此刻,朱棣看着自己身前的道衍,看着他那双古井不波的三角眼,朱棣心里渐渐地平静下来。

沉默片刻,朱棣开口说道“大师,本王好像惹下祸事了。”

道衍并不搭话,朱棣也不以为意,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了。

其实往日的交流中也是如此,道衍口中很少有废话。

朱棣接着说道“刚才在御花园中。。。。”朱棣慢慢将刚才发生的事细细的说了一遍。一直说到自己出宫回府。才收住话头,闭口不言。

书房里一下子安静了,只剩道衍撵动佛珠的声音。。。。。

一盏茶的功夫,道衍开口了“无妨,千岁从御花园一路走出宫中,时间不短,陛下没有派人阻拦,说明此刻气头已经过去,此其一也;贫僧料定,皇上即将清洗军中,且此举势在必行,此时此刻,皇上或许犹豫,但终究不会动千岁,此其二也;千岁历来为天下藩王魁首,皇上若处置千岁,必引得天下藩镇不安,此其三也;再加上父子天性,贫僧相信,这些道理,皇上会想明白的。”

“呼”听了道衍的一番话,朱棣长出了一口气,一颗心算是放到了肚子里。站起身,朱棣对道衍一躬到地“多谢大师开导,小王受益良多。”

道衍微微侧身,淡淡的说道“王驾千岁言重了。”

看着朱棣直起身,道衍再度开口“此行京师,旨在拉拢勋贵,尤其是曹国公李景隆与中山王徐达次子徐增寿,千岁还需留心。”

朱棣沉稳的点了点头“小王知晓了,大师放心”

“阿弥陀佛”道衍再宣佛号,转身走出了书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