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厂公为王 > 第一百五十七章 解缙说书与内阁之议

厂公为王 第一百五十七章 解缙说书与内阁之议

作者:徐猫儿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8:45 来源:笔趣阁

求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上位者的眼前,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同的场合,用到的方式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不过总的来说,就是要围绕四个字:投其所好。

解缙投身东厂,为的不是在东厂中待上一辈子,而是想借着东厂为跳板重新回到朝堂之上,回到权利的中枢,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并不重要。

朱元璋驾崩的那一天,他跪在徐如意面前期盼的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原本以为徐如意会推脱一番,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只是留下了一个问题:你希望以怎样的方式面圣呢?

这个问题确实难住了解缙这个大明第一才子。金殿奏对?旁人推荐?这些都是现成的法子,但都不是解缙想要的,他更希望能够成为朱允炆所亲近的大臣,而不是随便给个官职然后打发到一边去的那种。

经过一番探听,解缙在三天前从查察司司主夜雨泽的口中得到了一条重要的信息:皇帝似乎很喜欢去某个茶馆里边听书?

这个消息给了他极大的灵感,经过一天一夜的思索,他终于制定出了一个自觉完满的计划。向徐如意汇报之后,也得到了他的回复:“很好,就这么做,明天我会为你安排的,剩下的就看你自己的了。”

十两银子。

解缙从茶馆老板手中买到了一个在快嘴鱼上台之前说半个时辰书的机会。

茶馆老板觉得解缙很傻,哪里有倒贴钱上台说书的先生?但左右快嘴鱼申时才上场,台上没人,他也无所谓,十两银子已付,哪怕他说砸了也没事,明天不让他来了不就完了?

而对于解缙来说,别说是十两银子,就是百两千两再加上两个腰子,只要他拿的出来,他也绝对不会犹豫。

午时,解缙就站到了台上开始说书,正主没来,他也就随便的说一些小段的故事,或者民间的话本。消磨时间,反正他也不指望看客们的打赏。

终于,眼瞅着就要到未时的时候,三个年轻的茶客走进了茶馆之中。

为首的公子一身淡蓝文生公子袍,头戴方巾,腰悬美玉。手里拿着一把折扇,虽然长相上说不上英俊潇洒,但气势上却透着一股华贵。

身后两人,左边那个白面无须,长相稚嫩还透着些阴柔;而右边那个,神色睥睨,面容俊美异常近乎于妖,一双丹凤眼炯炯有神,似乎泛着光,正是东厂厂公,自己的恩主徐如意。那不用说,站在他身前的那个公子必然就是当今圣上朱允炆了?

解缙探寻的看了徐如意一眼,对方微微点头,肯定了他的想法。

“公子爷,您可有阵子没来了。”茶馆老板抽空喊了声“沏茶。”便快步迎了上来,满脸堆笑:“快嘴鱼是申时上场开书,现在未时还没到,他人还没来呢。”

“他没来?”朱允炆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似乎有了些去意。

徐如意不动声色的开口道:“公子,来都来了,刚吃完饭,正好喝点儿茶消消食儿。”伸手一指台上的解缙:“快嘴鱼虽然没来,但这台上不是还有个说书的先生嘛?听听看,就当是消磨时间了。”

一旁茶馆老板也劝道:“是啊公子,您先听听看。说的好不好的也就一个时辰不到。等快嘴鱼来了我立马让他上去替下来,您看如何?”

朱允炆可是难得的豪客,每次来了都得留下个十两八两的银子,而且还不用找钱,老板可不舍得就这么让他走了。

朱允炆想了想,点头道:“好吧,那就听听看吧。”

台下前排正当中的位置坐下,三人点上一壶花茶,两三样点心,目光看向台上的解缙。

解缙不动声色,三言两语之间结束嘴里正在说的小段,随后把穷摔一拍,开始说起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故事说的是历史上西汉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这个故事其实从说书赚钱的角度来说并不太好,因为其中缺少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国仇家恨,恩怨情仇。但解缙不在乎,他又不是为了赚钱,只要朱允炆能爱听,那就足够了。

朱允炆确如解缙所预料的那样,在他一开口说出《七国之乱》的名字时,眼中的轻松便退了去。

《七国之乱》的故事朱允炆在史书上也看过。这个故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两个字:削藩。

汉景帝采用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策》,决定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触动了刘氏藩王的利益。随后七王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汉景帝一时软弱,赐死晁错试图平息藩王们的愤怒,没想到反而让藩王们的气焰更胜。索性最后朝中大将周亚夫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平定了叛乱。

如今朝中的局势与当时何其相似,皇帝有心削藩,藩王野心勃勃,战事一触即发。这段日子以来,朱允炆将这段历史翻了不下十遍,简直快要倒背如流的程度。但仍还是被解缙的诉说而深深吸引。

“汉景帝有文治之心,奈何天下藩王野性难驯。虽为刘姓同室,为权力,仍不免刀兵相向。”

“恩怨可以化解,但**却不可能磨灭。汉景帝将晁错杀死,看似是打消了七王‘清君侧’的大义,但实际上在七王起兵的那一刻起,大义就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任何的安抚,施恩都不可能再让他们主动的退去。朝廷最该做的,就是坚定信念。”

“狭路相逢勇者胜!任何的退让,都只是在削弱自己的实力,助长敌人的气焰!”

“朝廷最终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自身损耗亦是巨万,大伤元气。究其根本,就在于朝廷事先毫无准备。汉景帝只想到朝廷从兵力和大义上占优,胜算略高,藩王们不会反抗。可真到藩王们起兵作乱的时候,如何应对?以谁为帅?粮草兵员何来?这些事先都没考虑过。现在看来,若不是当时出了一个周亚夫,只怕汉室江山最后的归属亦未可知。。。”

回宫的路上,朱允炆显得沉默了许多,一直皱着眉头,若有所思的样子。徐如意和刘喜默默地跟着,也不说话。

“如意。”

“陛下。”

“那个说书的先生恐怕不简单,你去查查他的来历。”朱允炆认真的吩咐道。

“是。”徐如意低头应诺。

掌灯时分

朱允炆埋头案牍之上,手里提着朱笔,批阅着奏章。眼看着还有几本便要结束,没想到那边刘喜又轻手轻脚的捧着一摞子新的放下。

“这又是哪里送来的?”朱允炆有些烦躁的说道。

“陛下。”刘喜苦笑道:“这是吏部送来的,具体说的是什么,奴婢就不知道了。”

“不批了。不批了。”朱允炆把笔一摔,头往桌上一趴:“留中,等明天再说吧。”

“是。”

“陛下。”徐如意迈步走进殿来,看着朱允炆疲倦的样子,轻声说道:“那个说书的先生,奴婢已经查明白了。”

“哦?”朱允炆抬起头:“是谁啊?”

“解缙。”徐如意说了一声,随后将手里拿着的本章递了上去:“天下闻名的才子,曾任翰林学士。”

朱允炆将手上的折子看了一遍,随后奇道:“皇爷爷让他十年后再来?这才。。。”

“六年。”徐如意接道,紧接着又说道:“陛下,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正是多事之秋,用人之际。奴婢觉得他今天所说的故事之中有不少话影射本朝,对于削藩一事确有不少真知拙见。若您觉得合适,给他安排个职位相信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安排职位,哪里那么合适的位置给他。”朱允炆摇头叹道:“别说他了,皇爷爷叫我尽早启用正学先生,到现在都一个多月了,我还没想明白把他安排在何处。位置低了,难免大材小用,位置高了,则恐怕黄卿家心中不满,难办的紧啊。”

“这倒是个问题。”徐如意沉思片刻,目光一扫,看到桌上厚厚的奏折,故作无意的问道:“陛下,看您如此疲惫,可是今天的奏折还没批完吗?”

“别提了。”朱允炆摆手道:“咱们出去两个时辰,今天的奏折又攒了起来。朕到现在晚饭都还没吃,估计要想把这些折子全部批完,今天是不用睡觉了。”

“这样啊。。。”徐如意想了想,笑问道:“陛下,臣倒是有个主意。”

“什么主意?”朱允炆好奇道。

“这主意不太好说,”徐如意挠了挠头,随后沉声道:“奴婢先问陛下一句,您可信得过方先生吗?”

“当然信得过。”朱允炆不假思索的说道:“方先生是皇爷爷给朕留得肱骨之臣,胸中韬略你我也是见识过的,我怎会信不过他呢。”

“那您信得过那个解缙吗?”徐如意又问道。

“这个。。。”朱允炆沉吟片刻,回道:“勉强。不过皇爷爷当年既然让他十年后再来,或许也是一个留给我的能臣?

而且他今天很多对藩王之策的见解深得朕心,说他忠心耿耿,朕拿不准,但应该也没什么大问题。如意你到底要说什么?”

徐如意笑着一指书案上的本本奏折:“陛下,每天您批阅这些奏折累吗?想象一下,今后的每一天,您都要面对着只多不少的奏折,您希不希望能有个人帮帮您呢?”

“如意。”朱允炆脸色突然严肃起来,沉声道:“要知道,皇爷爷当年废除宰相之职的时候可是说过,后世不得复立宰相。若我这样做了,恐怕会出大麻烦的!”

“陛下,奴婢岂敢请您复立宰相,您误会了。”徐如意不慌不忙的解释道:“宰相位列百官之首,助天子处理天下政事,官居一品,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皇上的权威确实具有很大的威胁。但奴婢的意思,是让多人分化宰相之权。”

“分化?”朱允炆有些不解的看着徐如意。

“对,分化。”徐如意点头道:“您可以让方孝孺、解缙、或者再加上一二人,将百官呈上来的奏章先看一遍,写上建议。然后再由陛下您审阅后批红盖印,不合心意的您直接改之,时间不就节省下来了?

同时将他们的官阶定的低一些。这样一来,既可以让他们的才学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又不会影响您的权威。

而且他们的官阶很低,所以六部高官也不会听从他们的吩咐。即便是听从,可他们又不是一人两人,彼此难免还有争斗。事事都离不开陛下您的权势,您只需要管理好他们几人,便可以对天下政事了如指掌,岂不是一举多得的美事?”

“这。。。”朱允炆犹豫了。

若是有后世之人在此,当能一眼看出,徐如意所说的这个主意,正是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制度由明成祖朱棣所创,原因就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之后,每天公务奏章实在太多,多到朱棣实在是忙不过来了,所以才想到找一群“秘书”帮他处理政务。这个制度其实制定的很完善,只要君王不是那种太不靠谱的,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偏偏朱棣之后的几位君王靠谱的太少,所以才给予了内阁大学士们远超宰相的权势。

徐如意之所以提出内阁的制度来,一是为了能够将解缙插到文官集团之中,以便他对朝局进行一定的掌控,而更深层的一个原因,是为了给缔造另一个怪物机构做出铺垫。而那个怪物机构的名字,就叫做司礼监。

头几年,徐如意曾经间接的对朱允炆和朱元璋提出了应当教太监们读书识礼的看法。之后朱元璋虽然仍旧对太监很防范,但却从某种程度上算是接受了这个观点。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处理蓝玉一案的时候,曾经下过一道秘旨,让司礼监选拔宫内有天分的幼年太监并教其读书识字书,读的都是忠君爱国的洗脑文章,年纪也还小,如今也才十六七十上下,不堪大用。但不管怎么样,这就是一批种子,而徐如意现在,就要给他们发芽的土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