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全球挖宝 > 111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唐太宗碑刻

全球挖宝 111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唐太宗碑刻

作者:冰零零零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6:11 来源:笔趣阁

这件是成化斗彩鸡缸杯。

鸡缸杯,名字如雷贯耳!

马都都在《国宝100》讲道,

根据现有的资料统计,全世界有案可查基本完整的鸡缸杯,加起来一共有十七只,比大名鼎鼎的汝窑还少。其中大头儿在台/1北故宫博物院,有十只,不用问,肯定是国宝南迁时带过去的,另外七只,馆藏占三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只,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只、瑞士日内瓦鲍氏东方艺术馆一只;

剩下的四只,先后被大名鼎鼎的苏富比公司拍卖。这四只都跟仇炎有关系,一生收藏有两对共四只鸡缸杯。其中一只在仇炎生前卖给了英国藏家,其中一只在1999年卖了2917万港币,后来到了2014年,又卖了2.8亿港币,,

另一对,仇炎之没舍得卖。在他过世后,拍卖他的遗产,1980年卖了一只,1981年又卖了一只。

而大陆的公立博物馆一只都没有,故宫博物院也没有。以前我们认为故宫博物院有两只,但2016年,经专家重新鉴定,认为这两只鸡缸杯是康熙时期仿的,并非成化时期的作品。

瑞士日内瓦鲍氏东方艺术馆,是欧洲名列前茅的私人博物馆,

也收藏有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鲍尔大约在1907年就开始了他的收藏,因为他在欧洲做生意发了大财,最后定居于妻子的家乡日内瓦。他前后花了45年的时间,收藏了近万件东方艺术品,其中就有一件鸡缸杯。

日/1本博物馆对中国的陶瓷名品情有独钟,在全世界范围公私藏品都不惜重金搜集。如果没有,就以借展的方式让国民享受。鲍尔博物馆的这件鸡缸杯,在1995年借给日/1本展出。结果没想到,这一年的1月17日早晨,日/1本关西地区发生了里氏7.3级的大地震!

其实日/1本的防震措施和防震展柜都特别好,但架不住鲍尔收藏的鸡缸杯恰好在震中地区,此次强震使之破损严重。保险公司为此赔付了巨额保险金,据说当年相关的负责人还因此自杀。现在这只鸡缸杯还在瑞士鲍尔博物馆里展出,只不过已经是修复件了。

这里又出了一件。给了朱晨阳一个巨大的惊喜。

盖上匣子,将匣子放在一边。

又拆开了一个防水油布包。一个木盒子,打开木盒子,里面填充棉花,是一件精美的瓷器。朱晨阳小心地捧起瓷器,看了一下,底足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绘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上结蟠桃9个,粉彩,清乾隆粉彩九桃瓶。官窑,出自清宫或圆明园,大概率是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或者,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时候流失到英国,然后,收藏在大吉利博物馆。然后,就是海狮行动,赶紧装箱运到安全的合众国去。

迪文卡尔号被一发鱼雷击沉了,直到现在,出水。

.....,

又拆开了一个防水油布包裹,一个木盒,打开木盒,填充棉花,是一件陶罐。

鱼纹。

年代大约新石器时代,某个文化的杰作。

所谓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

文化再进一步就诞生文明。

烧陶,一开始烧的素陶,生活器具,然后,陶器上慢慢出现纹饰。

朱晨阳在婆罗洲雨林也烧过一件鱼纹阔口罐。

......

一边清点文物。

游艇在海面上航行。

......

晚上的时候,朱晨阳清点到一个不得了的东西。

一个木箱,木箱高约80厘米,长1.2米左右,宽0.5米左右。很重。朱晨阳橇开木箱。

层层防水油布包裹。

提拉起防水油布,朱晨阳用匕首割开,是石碑。

这个木箱里一共6块石碑。

朱晨阳看了一下。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唐太宗碑刻。信不信,这6块石碑你出十几亿都有人购买。它甚至超过了清明上河图,一级别。

首先,来说一下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自不用说。称圣的人物,书圣,巜兰亭集序》名传千古。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的真迹有没有,

直接跟你说,没有。

桓玄的一投,

历史上第一次集中销毁王字,就是恒玄的一投,当时桓温之子桓玄操纵朝政,此人极其猥琐,篡权做了几天皇帝,即狼狈下台,仓皇逃命之际,把携带的二王书法都投进长江。背后的阴暗心理是:我得不到的你们也别想得到。

梁元帝的一烧,

唐太宗的一句遗嘱,太喜爱王字,用王字陪葬,包括巜兰亭集序》真迹,五代的温韬盗开昭陵后,列出的盗宝名单上根本没有《兰亭序》。到底是《兰亭序》藏得太隐蔽,温韬没发现,还是高宗根本没有按照太宗的意思做,我们已不得而知,《兰亭序》的失踪之谜也成了书法史上最大的悬案。

然后,靖康之难,北宋亡国,徽宗、钦宗被金兵掳走,皇宫中所藏的王羲之真迹也下落不明,从此以后,王字真迹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传世的王義之书法是怎么回事呢。

拓本。和摹本。

什么叫拓本。

即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

传世的《十七贴》,宋拓本,原碑失佚。孤本,现藏于存藏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

《定武兰亭序》,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传。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简称“定本”。

《定武兰亭序》,台/1北故宫博物院藏。不用问,肯定是国宝南迁时带过去的。

......

拓本来源于碑刻。

从书法常识上讲,再好的拓片,也不如原碑;再好的碑刻,也不如真迹。

这6块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唐太宗碑刻。

朱晨阳也在网上查了一下来历。

来源于唐太宗。

前面说到了粱元帝的一烧,粱元帝是王羲之的“粉丝,”那么唐太宗是“铁粉”,唐太宗做了一件事,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是千百年来历代杰出书家的小楷宗法之源。

可想而知,这6块碑刻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有多珍贵。

另外,从其上拓下来的拓本,现存一,台/1北故宫博物院。不用问。。。

现在有碑刻,再拓一本,就是存二了。

----

书友们,看得还可以,收藏个,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