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四十九章 财政危机

明末美僮传奇 第四十九章 财政危机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49 来源:笔趣阁

九月中旬。

后营的秋赋、征兵训练工作基本完成。与李安国想象的差不多,田赋征收了近一百万石,由于后营宣布只收田赋,其它杂役一律取消,武昌府的老百姓欢声雷动,人口也没有隐瞒,虽然各州县的最终数字尚未最终确定,不过以当前的情形来看,百万人口还是有的,这还是在大西军已经征募了大量青壮从军的前提下。

虽然何去何从尚未最终确定,不过既然经营一地,就要按照正式经营的办法来进行。

李安国与谢凤洲、周文江等人商议后,决定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将田赋的内容加了进去,特别注明了“凡西营管辖之地,有赋无役,且永不加赋,兵事、水利等大事需要民力者,自愿参加,官府照管饭食”

民间诉讼等日常事务仍然依照大明律来进行。

一时武昌府境内民心、军心大定,秋耕(武昌府地界一年两熟,冬天还可以隔年种一季麦子,不种麦子的季节,或歇田,或种植油菜)、训练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不过日前有一事却让李安国忧心不已。

既然按照正式管理的办法来进行,官员、工坊的薪饷你要发吧,至于军卒的薪饷,以前人少的时候,李安国定下了平均一两的规制,不过至九月中旬的时候,军卒已达五万四千人(加上咸宁、蒲圻新招募的),就这些人每月就需要五万多两。

这还是陆师,王自羽将那八千新兵、宋江的两千“水匪”纳入水师后,加上原有的两千人,一共一万两千人,两百艘大船,两百艘小船,按照明军内河水师的规制,大船可纳水兵五十到一百人,按最少的计也有一万人,小船平均每艘按二十五人计,也是五千人。

最后,王自羽又在武昌府的渔民中招募了三千人,凑够了一万五千人,幸亏武昌府湖泊众多,在水上讨生活的很多,比如大冶附近的大湖就有三个船帮,其它更大的湖就更多了。

李安国一直把水兵当做技术兵种来对待,所以也按照平均一两来发放薪饷。

这样一来,军队每个月光是薪饷便接近七万两。

加上大冶工坊开工后,各大矿场、工坊的人也有近三万,李安国当时还有近百万两银子,一时没仔细考虑,大嘴一出,各工坊的人也给了平均一两的薪饷,矿上的少一些,不过平均下来也有半两,矿上的人多,有两万人,这就是一万两。

作坊的人少一些,经过恢复、动员后也有五千余人,这就是五千两。

还有文武官员以及其它一些开销,区区一个武昌府,每月的开销几乎接近十万两。

李安国搜刮来的一百万两银子看着多,不过也就够十个月的开销。

眼下周边强敌环伺,想通过做生意来增加收入实属异想天开,再说了武昌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出产。

更关键的是,李安国尚未最终决定是否长驻此地,商业一途便也没有提上日程。

不过这些钱他又不得不出,张献忠的大军小兵是没有薪饷的,由于到处流动作战,也没有分田地的好处,以前在陕西、山西、河南,包括鄂西时,当地的民众饭都吃不上,加入大西军后有一口饭吃就不错了,自然也没有人提薪饷的事。

但武昌府就不同了,老百姓虽然也是饥寒交迫,不过勉强还能活下去,加入西营虽然吃的饱一些,不过相差的并不明显,后营的大部分士兵来自麻城,这些人在武昌府也没有田地,只能靠薪饷生活。

“保卫自己的田地!”,说着好听,不过凭什么让麻城人来保卫武昌人的田地?

加上几战之后又吸纳了不少明军将士,人家以前都是拿薪饷的,虽然被军官层层盘剥,发到手里没有多少,不过终究是有一些不是?

考虑到这些情况后,李安国还是力排众议,按照人均一两的水平将薪饷发下去了。

做生意行不通,那就只有拿出西营的老本行了,可惜武昌府北边是闯营的地盘,西边是张献忠的大军,东边的左良玉肯定很肥,不过还要攻城,你就是诈开城门,里面还有几万大军,这肥肉也不是那么好吃的。

如果避开瑞昌南下,在袁州、吉安、赣州等地打一打土豪估计还能收获一些,不过这样南下必定需要重兵压境,如此一来武昌就空虚了。

至于山中三县,他又怕攻占后形势大变,将来李自成进山后不死怎么办?

当时阿济格的大军甫一听到李自成在九宫山的死讯便松了一口气,以为大局已定,加上南方天气炎热,满洲大兵耐不住酷暑,纷纷回北方避暑去了,长江以南的地盘,基本上是靠几个绿营将领打下来的,比如田雄在浙江、马得攻在福建、李成栋在广东、李国英在四川。

如果李自成不死,满洲大兵一定会忍住炎热,紧盯着他不放,届时江西、武昌、湖南一带满清大军云集,自己“长驻”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所以,自成啊,你还是死了好。

看来武昌最终还是要放弃了。

但如何解决目前的财政危机?

历史上的今年十月份,大西军会从湖南进攻袁州、吉安,有当地“义民”响应,袁州、吉安应声而下,如今已是九月中旬,自己是赶不上这个趟了。

张献忠走后将一副在武昌府缴获的湖广、江西舆图留给了李安国,李安国仔细看过之后,发现还是万历初年张居正当政时修订的,迄今已经过了七十多年,也不知还有没有用。

李安国在地图上寻摸良久,最终将目光钉在一地。

南昌。

南昌是江西的布政使所在,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省城,按照李春江的说法,城里只有江西巡抚邝昭的一千五百标营,不过他所说的肯定是那老黄历了,“献贼”就在左近,就算邝昭庸庸碌碌没有防备,吕大器也会加强那里的防守,现在估计最多五千兵马,多了也不可能。

因为历史上清军南下后,尚未抵达南昌,邝昭便弃城逃跑,如果有一万以上的兵马,邝昭至少会略略抵抗一下,做一个姿态,因为南下的清军只是金声恒的部队。

不过要打下南昌也不容易,南昌城夹在章江(今赣江)与武阳水(今抚河)之间,南北湖泊、河网纵横,易守难攻,从那一面进攻都不容易,如果从西面进攻的话首先面临的障碍便是章江天险。

坐船从湖口直接南下倒是一条捷径,不过如今李安国的水师做运输船还行,真要与明军鄱阳湖水师面对面恐怕还不是对手,届时一着不慎,船上的大军尽没于鄱阳湖上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湖南浏阳、醴陵去江西倒也方便,有现成的官道可走,历史上张其在便是从这里进入江西的,不过李安国身为后营都督,绕道湖南去打江西实在说不过去。

拿下南昌自然会收获丰厚,不过拿下后想将缴获稳稳当当带回武昌也不容易,直接从官道北上必将会面临左良玉大军的阻击,从山上返回又不太现实。

李安国一时陷入了沉思。

半天也没有想出办法,一看天色已晚,便准备吃饭去。

刚要起身,外面有人在说话,李安国一听,这不是花小山吗?

“都督,左良玉新的部署已经摸清楚了”

等花小山将左良玉部署的情况一说,李安国眉头又皱了起来。

妈的,这左良玉的家底还真是厚实啊。

瑞昌城里至少有两万人,马步各一半,步军先不说,那一万骑兵就是自己无法对付的,更何况城里还要不亚于徐勇的左良玉、李国英。

城池周边北面是黄人龙、西面是金成勋、南面是吴学礼,东面是九江,人马都在一万以上,打那一面,另几面都会很快出击,以眼下自己的实力,恐怕力有未逮,特别是瑞昌城里的那一万骑兵。

不过也不是没有战机,黄人龙部驻扎在瑞昌西北面的南阳村,幕府山比较大的一处平地,从兴国州经陆路到瑞昌的必经之路,离瑞昌城有五十里路,不过南阳村到瑞昌城都是山路,就算是骑兵过来比步军也快不了多少。

如果打黄人龙部,瑞昌城的左良玉、城子镇的金成勋都可以救援,由于城子镇扼守瑞昌北面,一旦黄人龙部遭到围攻,主要的援军还是瑞昌城。

如果打金成勋部,黄人龙部、左良玉部都可以前来救援,路程与南阳村差不多,从瑞昌城到城子镇虽然山势略微平缓一些,不过河网纵横,骑兵的话也快不到哪儿去。

不过金成勋是金声恒的哥哥,按照徐勇的说法,此人贪财,为人又怯懦,倒是一个好的对象,此人好打,又多财,正好让新组建的中左营、中右营来练兵,届时缴获之物也可以方便地从江上运走。

但如果从江上上直接进攻金成勋部的话,没准会把他吓跑,李安国可惦记着他那一万套甲胄呢。

“都督,南阳村以北,也有小路直通城子镇,只要不惊动黄人龙,就可以将金成勋包了饺子!”

“好!就这么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