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三百一十二章 江南风云(7)全面进攻之一:虚虚实实

大胜关。

江宁镇、大胜关、板桥镇在南京城西南部沿江一字排开,形成了一道长约五十里、宽约十里的屏障,板桥镇与南京外城之间则是秦淮河,这里便是南京城的第二道屏障,然后才是外城、内城、皇城。

加上南京城那巨大的城郭,若是要步步为营,一个个攻取占领的话非得付出偌大的代价不可。

班志福接管大胜关附近的防线后,便将自己的两万大军一分为三,最前面的江宁镇布置了七千五百人,最后面的板桥镇也是七千五百人,中间的大胜关则布置了五千人马,关上有三千,关后有两千随时补充支援。

江宁镇、板桥镇都是南京附近的重镇,其中江宁镇是南京附近著名的工矿重镇,南京兵部所需的铜铁有一半是从此地获取的,板桥镇则是经济重镇,各类诸如竹木、丝绸、食盐、陶器交易发达。

班志福占据三地后,以往兴旺发达的三地立即成了人间地狱,为防止安**从江上潜藏进攻,班志福将三地的居民杀的杀、掳的掳、抢的抢,以往南京城西南部重要的枢纽、屏障的烟花繁盛之地很快成了一座人喧马嘶的大军营。

三地一面朝江,一面靠山,易守难攻,班志福接管此地后在沿江一带的码头都布置了重兵,防备的就是如今在江上占优的安**水师的突袭。

说到突袭,安**还真是这么做了。

三月某日,安**驻扎在镇江的水师五十艘大船在王自羽的亲自带领下向南京开动,与此同时,驻扎在太平的王自羽麾下的另外三十艘大船在总管、原来带着船队南下扬德纳岛的李兴国带领下向东开进。

结局是注定的,在两路人马的夹击下,尚之谦的一百多艘大船不堪一击,最终除了少数船只躲进秦淮河侥幸逃过一劫,大部分船只不是被安**击毁便是被俘获。

击破尚之谦的船队后,安**解救了被困在秦淮河出江口码头的姚进忠——黄蜚的二儿子,从他嘴里也得知了更加详细的情报。

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黄蜚麾下的东江镇水师将领大部分也是义愤填膺,不过如今尚之谦已经逃到了秦淮河,窜入了莫愁湖,王自羽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派了二十艘原本从明军手里缴获的两层大船在一名水师千总的带领下驶入了秦淮河。

一番激战后,安**水师在莫愁湖堵住了尚之谦的水师,大破之,俘虏了全部十多艘沙船,击毙了尚之谦。

于是以前赫赫有名的黄蜚水师便烟消云散了。

控制秦淮河的出江口码头后,班志福的两万大军便被挤在江宁镇、大胜关、板桥镇这近二十万亩的狭小地带。

不过彼等也不是完全没有出路,三地的东南面是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带,有多条道路通向东南面的腹地,与秣陵关更是只有五六十里路,一旦三地有警,秣陵关的连得成还可以快速支援。

不过安**占据秦淮河出江口码头之后并没有大举进攻的模样,而是安营扎寨,一副在此地长久驻扎的势头。

当时,无论是班志福、连得成还是城里的明军都知道,如今安**已经控制了秦淮河,便可沿着秦淮河直通沿岸的秣陵关、溧水,而如今的连得成大军、方国安大军都在秦淮河畔的秣陵关、溧水附近!

某日,占据镇江的凌风部突然分出三千人马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南京城南边的句容县,如此一来,方国安、连得成、班志福的七万人马就被压缩在秦淮河以西、太平以东的狭小地带。

其西面、南面便是黄得功、李振国、胡一鸣的两万五千劲旅,东面是秦淮河,北面是长江,七万人马挤在不到五百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

这下班志福、连得成、方国安都慌了,两路鞑子大军过江之后小朝廷自然也送了一些粮草,不过方国安部一直受着朝廷兵部的管辖,粮饷都是一月一发,也就是彼等最多储存了一个月的粮饷,而两路鞑子那里由于时间仓促,小朝廷只支援了十日的粮饷。

不过江宁镇、板桥镇都是富裕的重镇,班志福在搜刮一阵后还能满足他这一路人马三个月之用,不过连得成就惨了,身边只有十日的粮草!

秣陵关附近也是大片的乡村,连得成立即出动下乡“打草谷”,一时弄得附近天怒人怨。

永和五年(1650年)三月十八日,夜,秣陵关。

此时的秣陵关位居秦淮河西侧,其西边便是连绵不绝的山体,中间还有一条小河与山体相隔,此时江南的梅雨季节尚未来临,小河蓄水不多,人马徒涉可过。

这天夜里,有一支军队正穿梭在这绵延不绝的山体里,军队约莫万人,一部分是明军打扮,还有一部分是清军绿营的打扮,两支军队都沿着山体明军、清军设置的小关推进,一路不断假扮对方夺占明军、清军在山上设置的据点。

由于都打着送粮、巡视的幌子,加上这些据点安置的敌军不多,两路人马都很顺利,至天明前,一路人马已经摸到了板桥镇附近的将军山,并出其不意地攻破了班志福设在将军山上面的一处千人的营寨。

一路假扮明军的也摸到了秣陵关的西侧,在小河里偷偷埋伏起来。

这时,秦淮河上涌来了大批的安**水师船只!

此时的秣陵关正好设在两条河流之间,长约八里,关城正好位于其中,两边都是荒滩,在炮火的掩护下,凌风带着五千人马出动了。

与班志福一样,连得成这两万人也只有五千人布置在秣陵关城里,还有两路大军分别布置在关城南北,北边在禄口镇,南边在方山附近,与关城都有十里左右的距离,都在清军一个时辰的速度范围里。

兴许是考虑到南北两侧都有大军,连得成占据秣陵关后将三千最精锐的辽东老兵都布置在关城里,另外两千精锐这布置在靠近秦淮河这一端,防备的就是安**可能从河上杀到的军队。

船上炮火轰击之下,布置在关城东侧、靠近秦淮河这一端的营垒摇摇欲坠,营里不断出现的实心炮弹让士卒们都无法在营里安身,最终在一个参将的带领下跑出了营垒,纷纷向关城方向聚集。

这时凌风好的五千人人马上岸了,越过营垒之后对着这两千人马便是一阵突袭!

连得成的大本营便在关城里,布置在外面的两千人也是耿忠明在江淮一带招募的精锐明军降军,看到安**准备前来夺城也没有慌,而是在短暂的时间里整顿好了队伍反身迎了上来。

不过安**陆师的战力可不是这两千人可以比拟的,何况凌风的手下有五千人之多,渐渐地,在安**长枪兵的打击下,这两千人抵挡不住了,纷纷朝关城东门撤退。

连得成此时已经在关城上了,眼见得己方逐渐抵挡不住,而关城也放不下这许多人马,而南北两侧的军队想要过来支援最少也要半个时辰以上,他一咬牙,亲自带着自己麾下最精锐的一千重甲步军打开东城门迎战了。

跟着耿忠明来到江淮的三千老兵都是甲胄齐全、骁勇善战之辈,来动江淮后他又从投降明军里挑拣了两千北直隶、辽东籍的健卒,同样披挂齐备,这五千人便是耿忠明的精锐,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五千人,一个人能当五个普通明军士卒来用,这次让连得成带了两千过江,一千便直属于连得成,另一千布置在秣陵关的北部的禄口镇。

在后阵骑在马上的凌风眼见从城里又出来了一支人马,与刚才只有一件绿营号衣的清军不同,这支人马却是全副铠甲,铠甲呈黑色,都是长枪大刀,还都生得牛高马大,为首一人年约三十许,也骑在马上,身边还有二三十骑护卫。

凌风这支人马是安**普通营头的典型配置,刚才突前的便是三百大枪兵、三百大斧兵,刚才一番突击之下正有些志得意满呢,便迎头碰上了连得成的黑甲兵。

六百对一千!

大枪兵带队的千总一见前面来了一支黑压压的部队,装束、精神头与刚才的鞑子很有些不同,也打起了精神,很快,三百一丈二尺长、有着锋利锥形枪头的大枪兵打头,后面紧接着是大斧兵,这样交错配置便迎了上去。

连得成这一千人的阵型配置倒是与安**的不同,以前的明军比较注重刀盾兵,为首的都是一手提着盾牌,一手拿着大刀的“武艺高强”之人,当然了,像三王这样的人马,全部配备铁盾、铜盾是不可能的,连鞑子自己的巴牙喇也没配齐,何况他们?

不过人手一面以辽东特有的硬木柞木制成的木盾还是有的,木盾通过特殊的处理,加上周边包铁,每面足有五斤之重,加上大刀的分量,不是一般人还真舞动不了,不过偏偏连得成这一千人便有五百这样的“锐士”,后面还有五百长枪兵,长枪长度倒是与寻常长枪差不多,不过却粗上许多,可刺可砸,倒是比寻常长枪强上几分。

“扑!”

双方的士卒很快对上了,安**的大枪兵都是经过长期机械训练的,不管你前面来的是什么兵种,采取的法子都是以不变应万变——左刺!

一般来说,刀盾兵都是以左臂拿着盾牌,右手握着武器,眼见得敌方的长枪来势凶猛,连得成的刀盾兵纷纷用盾牌遮住面部和胸部,部分悍勇的还用盾牌将长枪磕开。

这一轮,安**大枪兵杀伤的效果寥寥,倒是成军以来罕有的局面。

不过他们还有后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