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二百六十六章 西南风云(11)严书勤的调查报告

安**控制贵州、四川江南地之后,并没有马上开展轰轰烈烈的清田运动,而是将各营的监军派出去做实地调查,准备在摸清情况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安排。

以下是童天阅部的监军严书勤的调查报告,严书勤是与葛嫩娘一届的中举士人,他也是文武举全中,不过却都是恭陪末座,饶是如此,李安国对其还是异常信任,认为他刚正不阿,又大致算得上文武双全四字,在一众监军里属于重点培养的人员。

严书勤,今年三十岁,湖南湘乡人,他的报告自然是用文言文写的,这份报告为安**在贵州展开清田运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被安**郑重其事地收藏起来,后来有好事者将其翻译成白话,这里抄录如下。

“余以童生之资、猎户之身,能直接参加安**官府的科举,除了感恩戴德之外夫复何求?”

“初入安**,对其种种行事方式颇有不解,不过随着深入到日常事务中去,愈发感觉到大都督领导下的安**与以往所有的官府都颇有不同,其更加体贴小民,抑制官员、武将、豪商的私欲,正如同大都督所说的那样,为万世开太平,有此豪志,我也豪情万丈,力争在安**里干出一番业绩”

“此次被委派到开州乖西长官司、南川县、播州三地考察田亩情况,除我之外,尚有按察司的李志、布政使司的王彤,都是在安**历届科举之中登顶文武举之人,与我年岁相仿,又都对安**衷心爱戴,调查之余,三人围炉夜话,畅所欲言,得友如此,真乃平生快事”

“开州四面皆山,中间平地约莫万亩,已开垦田地八千余亩,州城是由长官司长官杨瑜占据,西北面的砦子则由副长官刘国柱占据,杨瑜乃是彝人,刘国柱是番人,与大小龙番司的龙家属于同族”

“这只是山地中间的平地,周边的山上尚有不少梯田、旱地,全州加起来有水旱田地约三万亩”

“乖西司目前有丁口三千户,按照每家五口人计,全司约有一万五千人,在贵州属于中县水平”

“三万亩土地摊到每人头上有两亩,看似不错,实则不然”

“乖西司相当于一个县,长官、副长官下面有大亭目,管辖若干个寨子,大亭目下面有小亭目,一般管辖一个寨子”

“亭目下面有头人若干,为亭目打理田产,负责征粮、纳役、捕盗诸事宜”

“上述平地间上好的五千亩田地,长官、副长官各纳两成,大小亭目、头人纳三成,纳粮的小民三成,山上的梯田类似”

“长官、副长官、亭目、头人的田地不用自己耕种,有专门为彼等耕种的农户,彼等称为私庄奴,私庄奴没有田地,收获之后由长官、副长官、亭目、头人视其功劳大小或多或少赏赐一些,勉强能保证一日两餐”

“私庄奴的婚姻全靠头人以上之人做主,彼等后代也是私庄奴”

“尚有粮庄百姓若干,彼等需要缴纳田赋、服徭役、兵役,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之时还需向头人缴纳一定之税,或鸡几只,或柴几捆,或药材几斤”

“粮庄百姓的田地自然不能满足一家大小之需,不过彼等还可开垦荒地,土司下辖无论山川草木皆归土司所有,彼等开垦之地还需额外缴纳田赋,饶是如此,粮庄百姓依旧乐此不疲”

“以我观之,乖西司境内汉夷百姓尚能温饱,比以前大明湖南境内尚要强上几分”

“大亭目以上可以修习汉家典籍,以下一律不许,大头目家里都有师爷,多是汉人童生、秀才出身,这些人一则教授大亭目以上土司子女读书,二则协助彼等处理政务,彼等也有粮田,也是私庄奴帮着耕种”

“故此,乖西司明面上是由夷人管辖,实际做主的还是汉人”

“乖西司只是贵州境内一个小司,以管窥豹,其余地方相差无几,职部建议如下:”

“贵州境内虽然多为山地,土地贫瘠,不过并没有见到衣不蔽体、哀鸿遍野之象,小民尚能存活,故此,其一,尽快开科,将大小土司之师爷收入囊中,如此,土司麾下之详情尽知矣”

“其二,长官、副长官拥有的土地甚多,彼等除了自己享用之外,主要的用途便是养兵,大都督这招兵之计甚好,如果能将土司直属兵力收入囊中则土司大势已去,所以,这招兵的条件要强于土司才行”

“对于此一条,职部的具体建议是,比如乖西长官司,其麾下有常备兵三百,其中亲属、私庄奴有五十,其余皆是服兵役的粮庄百姓青壮,若是我等将土司的田地分给粮庄百姓,并废除徭役,其麾下两百多兵丁便烟消云散,私庄奴都是几十年、几百年深受土司大恩之人,你就是分了土地,彼等也不会欢天喜地”

“故此,对于这些人尚需从长计议,职部建议,贵州之地不同于湘西,不如分两步走,先将粮庄百姓的土地分足,等到境内大多数百姓都心向我军之时再开始第二步,即废除奴籍,第二次分田,若是一开始便一律分田,恐怕会闹出乱子”

“等到境内征兵、分田完成一年之后可施行第二步,届时大小土司手中既无兵,有没有多少储存,安**的雷霆之下彼等也无可奈何”

“播州之地又不同”

“自从杨应龙叛乱之后,朝廷便取消了宣慰司,改成了播州府,不过朝廷的政令尚不能出城池,目前王祥能管到的只是府城及其周边以前杨家管辖的区域,其它乡间还是由以前的大小土司控制”

“不过在杨应龙的叛乱被镇压之后,播州的其它土司对于朝廷的政令还是大致听从的,王祥自己有兵马万余,如今播州府城周边的土地大多分给了他的亲信将领和家丁,其余各处,他只是向大小土司催粮而已,田赋还是依照以前大明的规制缴纳,不过不收银钱,全部是粮食、布匹、食盐等物”

“以前土司自己管辖播州之地时,境内的小民与乖西司一样,尚能温饱,王祥来了之后,以前的粮庄百姓渐渐地有些吃不消了,职部所见,彼等大多数一日只有一顿干饭,聊以度日”

“王祥此人原是云贵总督王应熊的家奴,颇有勇力,自当上播州总兵后,分别纳了境内重安司、黄平司、草塘司、白泥司、瓮水司、余庆司、容山司、真州司一共八个长官司的小妾一名,或是长官的女儿,或是妹妹,没有直系女子的,便在旁系里寻找”

“又让各家将自己的嫡子一名到府城入质,靠着这些手段牢牢地掌控了播州”

“像播州这样的,职部建议”

“其一,必须要先对王祥的兵丁进行整编,播州无法供养一万大军,可让彼等先行裁撤,彼等必定会将家丁以及亲属、亲信控制的人马留下,余者交给我等整编,播州的万余兵丁,精锐的不过三千,多为流窜四川、贵州、云南各地的明军、闯营、西营余部,手中也多沾满了小民的鲜血”

“彼等看不上的兵丁,多半为抓夫过来的,或走投无路的,这些人不一定全部是好人,不过与上述三千人相比还是可以争取的,可以将这些人拣拔进入安**,剩下的放回乡间耕种”

“其二,这三千人也不能让彼等聚在一起,职部建议,不妨将彼等一分为三,分别置于府城、播州南部的瓮安镇、北部的桐梓镇,与我军混驻”

“其三,时机成熟之时,一举灭了彼等,据职部了解,这三千人虽颇有战力,不过却是恶贯满盈之辈,彼等欺行霸市、欺男霸女、苛逼小民,实在不宜留之”

“其四,解决王祥这三千人后再在各司进行像乖西司那样的动作,如此,便无往而不利也”

“另附:播州之地有八司,府城附近相当于四个司,每司都大过乖西司,计有人丁四万余户,丁口约莫二十万,田地约三十万亩”

“最惨的是那南川县,此地不是土司辖地,正经的大明官府管辖之地,原有丁口六千户,乃重庆府所辖的上县,田地五十余万亩,职部抵达时,估计只有丁口两千户,丁口万余”

“为何落到如此地步?”

“职部三人在此县盘桓多日,多方细查之后得知原因如下:”

“其一,此地处于播州与重庆之间,曾英部、杨展部、王祥部曾多次在此地交战,每战必向乡间强征军粮、强派劳役,每战有损,则强派兵役,乡间的大小牲畜也被军卒搜刮一空,或拉大车,或杀了食用,如今乡间已无大牲畜的踪影,小民全部用双手开垦、劳作”

“其二,二哨杨秉允部占了此地后,将民间年轻女子搜刮一空,全部配给自己的亲信部下为妻,其部原本有一万人,实际精锐也就三千人,剩下的多为拉来的夫子,如今南川县一半上好的水田全部被其部下霸占,除了以前耕种的,便是抓来的夫子,这些田地彼等自己耕种,一半上缴,一半自己留用”

“剩下的一半差地仍归以前的农户耕种,不过如今彼等丁口凋零,青壮男女都彼等掳走,或进入军营当兵,或配给了杨秉允的老兵,一户人家只剩下老弱病残之人,就算如此,彼等仍需要缴纳一半的粮获”

“职部亲眼所见,有一位白发老妪,年逾六十,背后背着一个一岁的女娃,地里爬着一个三岁的男娃,还拿着锄头劳作不辍,田间有一个瓦罐,瓦罐里有一罐夹杂着野菜的稀粥,便是三人一天的饭食”

“职部问她,为何不见儿子、媳妇?彼哭道,儿子被杨秉允抓去当夫子了,媳妇被抓去做别人的媳妇了,自己丈夫已死,家里能动的只有她一人,还有两个小娃嗷嗷待哺,她不劳作三人便要饿死,职部听了不禁潸然泪下”

“也有家里还有青壮的,不过彼等额头上都被杨秉允刺了字,想逃走也没有办法,只得日夜奔波在田间劳作不辍”

“像南川县这样的情况,职部建议:”

“其一,像杨秉允、刘进福这样的姚黄余部实在是作恶多端、罄竹难书,还超过王祥部,其老兵建议一个不留,并且需要尽快处置”

“其二,尽快将被掳走的青壮男女发还乡间,此地好田众多,而人丁稀少,不妨多给彼等分上一些田地”

“其三,南川县民间困苦已久,建议三年免征”

“职部所言,句句是真,有按察司的李志,布政使司的王彤为证,如有半句虚言,甘愿受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