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江海潮 > 第四十六章 上海探路

江海潮 第四十六章 上海探路

作者:辉荣珍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15 来源:笔趣阁

现场会议上,二队会计说,他们生产队妇女绣花技术好,上海亲戚每次来都要带走几套绣花枕套。这一席话让朱学童寝食不安,脑子中翻来复去的回响着二队会计的声音。

他跑遍了一队、二队所有家庭,亲眼目睹了每个妇女的一幅幅绣品。有不少人说,绣得最好的是小寡妇沈秀珍,听人说她是沈绣传人,至于凤凰怎么落到鸡窝里的就不得而知了。

他和何水波来到秀珍家。她拿出了一幅幅压箱底的绣品,说得头头是道。她说,听说上海人喜欢这些东西,可以找一个上海人最喜欢的样品回来仿一仿。但是绣花这种东西,要有技术,也很费时间,还要有点儿本钱。

她的这番话对学童既有很大启发,又让他冷静下来。韩桥大队有十个生产队,有绣花技术的主要是一队和二队,就是有好产品,面上也很难脱贫呀!

他又觉得,现在的韩桥地摊市场上,虽然有好多品种,五花八门,虽说能挣点买油盐酱醋的小钱,但是大多是本地人在买来卖去。实际是农家缺什么买什么,多什么卖什么的自然交易。这也不是长远之计,如果能找到既简单又有外地人买的产品该多好啊!天呐,到哪儿找啊!

他嘲笑自己,还没有下水,怎么知道深浅呢?有无好产品不找怎么知道有没有?所以,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着群众的绣品去上海走一趟。他当了好多年的大队书记,海通城都没去过几回,忽然决定去上海,也确实够大胆儿的。说走就走,雷厉风行,他和水波及二队会计背着各式花样的绣品开启了上海之行。

为了节约路费,他们没天亮就步行去了海通轮船码头。已是晌午,码头候客大厅外,到处是小摊小贩。

“茶叶蛋,卖茶叶蛋啦!”

“卖臭豆腐!正宗的通港臭豆腐啦!”

“卖玉米啦,新煮的玉米!”

……

学童心想,原来城里也有资本主义尾巴?不一会儿,看了叫卖的人慌慌张张提着东西想离开。一个套着写着管理员红袖套的人大喊:

“别跑,跑什呢?”

那些摆摊的人乖乖的放下手里的东西,管理员见一户撕一张小条,学童侧过身去看了一下,上面写着:管理费五角。

小摊贩们交完钱,又开始大声叫卖起来。原来他们想离开,是因为怕交五角钱地摊费呀。

学童朝着水波和二队会计问:“你们说,这算不算资本主义尾巴?”

“肯定是!”二队会计抢着说。

水波说:“开始是,交了管理费就不是啦!”

学童不解的摇摇头自言自语的说:“怎么交了五角钱,就变成社会主义了呢?”

其实他们仨都认同小摊小贩的存在,不然韩桥的地摊市场怎么可能形成?但是又担心是搞资本主义被取缔。他们并不明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但是他们真真切切的看到:交了五角钱,小贩就能合法叫卖的情景。这激活了他们的大脑,也许对韩桥市场今后的存在和发展会有帮助。

船票是晚上六点的,还有这么多时间怎么办?学童被大片的菜地所吸引,这是海通港大队的地盘,他们和种地的老农聊了起来。学童问:

“您这地是集体的吗?”

“不的,是自留地,我们家人多田自然多啦!”

“您种这些杲昃队里管不管?”

“不管。什呢能卖好价钱我呢就长什呢。我呢种的比集体好,好卖钱!”

“那个前面的厂是哪里的?”

“是小队的,大队的厂更大,我们这边的社队企业不少,年轻人都进了厂。最近大队办了个菜市场,鸡呀鸭呀鹅呀鱼呀虾呀,猪羊牛肉蔬菜水果,什呢都有。我家田里种的这些杲昃,就是拿到那里去卖的。还有人在这里买好多货,贩到外地去卖。”

学童他们饶有兴趣的去了菜市场。哇,有十多亩地的露天大市场。煤渣石子地面上,整齐的排列着众多摊位,用砖砌成墩子,在其上方搁置水泥板就成摊位了。四周和场内都有用砖头砌的排水沟,就是天下雨地上也不会积水,人们撑着伞穿着雨衣同样可以交易。听说大队把这一个个摊位租给摊贩,并派人在这儿管理。

“时间差不多了,去坐船吧。”学童和水波看得正入神,二队会计喊道。

“笃……”客轮启航啦,江面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长江北岸,五山逶迤万顷翠波。暮色苍茫,残阳如血,客轮在无际的红色波涛中破浪前行,追逐着明天的朝阳。

踏上上海的土地,第一件事是要卖掉这些绣品。这样既能减负,又能赚到零花钱。

可是上海这么大,在哪儿卖?也不知道是什么政策,别让人家当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对群众怎么交待?如果被当扰乱市而抓去蹲班房不成了大笑话!学童办事向来稳妥,他不敢贸然摆摊叫卖。就让二队会计去找亲戚家打听,这也许是他带其来上海的原因吧。

二队会计回来说,正规的买卖就得批发给商场,或者到政府指定的交易场所接受管理,这点东西不可能这样做。也有不少人在车站码头摆摊,或者走街串巷叫卖,管理市场的人管也管不过来,他们只管大街,小街小巷都交给街道居委会啦。怎么管?越管越多,赶得快来得快。唉,有人喜欢,禁不了的。

于是,学童和他俩商定走街串巷叫卖,还真卖了不少。忽然有个中年妇女对他们说:

“你们不要在这里叫卖,影响治安。要卖到市场上去卖。”

在人家地盘上,岂敢说个不字,反正也卖得没多少了,大家一边说着“好呀好呀”,一边收起绣品就走。

在胡同的三叉口,场地相对宽敞,围了好多人在买卖什么,挺火爆的。那中年妇女又过来了,摊主说:

“大姐,你看看这猫匾漂亮吗?”

“不错,挺喜欢的。”

“喜欢啊,那这块匾就给你啦!”

“多少钱?”

“自已人,不要钱。”

“谢谢啦,以后有什么卖的都到这里来,我给你张罗,没人收管理费!”

朱学童感叹,摆摊叫卖也有门道啊!他忽然产生了买一块猫匾的想法。

他仔细看了看这猫匾,工艺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廉,但确实挺好看的,上海人喜欢追求艺术美呀!再不下手眼看货就卖完了,他赶紧把这个挑了一遍又一遍的猫匾买了下来。

水波和二队会计不解的问:“买这个杲昃做什呢?”

“你们看,做这个杲昃简单,把几个部分组装起来就行,女的能做,男的也能做。成本低,做一个赚一个。做绣品技术要求高,花时间也多,不可能家家都做。做这个猫匾,只要愿意做哪个都做得起来!”

水波和二队会计连连点头,觉得学童有眼力。是啊,也许就是这个眼力,能把韩桥人带上致富路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