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江海潮 > 第一百三十章 六能改革(1)

江海潮 第一百三十章 六能改革(1)

作者:辉荣珍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15 来源:笔趣阁

县委常委会充分肯定了昆仑山公司的改革创新精神,对公司实行销售大包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全县企业中推广。

随着纪委解除对北方销售组人员的违纪调查,公司很快与航天城签订了空调机销售合同。这是一个庞大的订单,对昆仑山公司的生产能力和质量管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公司的每个部门各个车间通力协作满负荷高速运转,才能保质保量的如期完成合同任务。因此,加班加点成了常态。员工怕苦怕累怕加班,不愿意上夜班,工作效率低,质量无保障等问题渐渐的暴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弊端已经开始威胁到公司的生存发展。

昆仑山公司挂着大集体的牌子,由于需要安置二二〇厂的科技干部,整个公司完全按照全民大集体企业的机制运行。干部只要占了位置,谁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工人实行的是国家规定的八级工资制,按照级别拿工资谁也不能少一分钱;转了正的工人就是固定工,好似进了保险箱。

应声提出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改革思路。公司领导班子内部分歧很大,老赵和言骏都是来自于大单位,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习惯的是服从组织、讲求奉献、按级取酬。这“六能”改革思路,完全打破了企业的现行干部制度、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他们感到无章可循,无据可依。

应声则认为,改革就是创新,就是另辟蹊径。一项改革制度,首先要看大多数职工是否拥护,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要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要看推进是否有力,处事是否公平。有了这三条保障,还担心改革不能成功?

公司的现状,让领导班子内部的思想逐步向“六能”改革方向统一。这让应声有了找劳动人事局的底气。张祥拗不过应声的软磨硬泡,免强同意睁只眼闭只眼让企业自己试自己闯。可是应声得寸进尺,他觉得改革要成功,必须有尚方宝剑才行。当时的人对红头文件是非常信服的,若有把昆仑山公司作为改革试点的文件,还怕“六能”不能实现?

“张局长,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制度怎么能适应市场经济呢?你看我们公司,接了航天城的订单,可工人不愿加班,更不愿做夜班。你们局在我们这里搞个改革试点有什呢不好?当然不搞试点也行,能否发个文件同意我们先试先行?县委陈书记说你思想蛮解放的,你就再解放一下思想支持我们好不好?”应声诚恳的说。

作为劳动人事局长的张祥,正在全民大集体企业中对新招工人推行劳动合同制改革。对应声提出的“六能”改革,他很感兴趣,但是又觉得动静太大,弄得不好容易地震,如果改革影响了社会安定这可是得不偿失。

“这件事情太大了,你容我想想。”一向大大咧咧的张祥也谨慎起来,因为他现在是局长不是以前的工作人员。他既不想像老局长那样因循守旧,也不想盲目冒进。他从心底里佩服应声的聪明,赞同他的“六能”改革思路,如若改革成功,将有力促进全县的劳动制度改革。

他想在局内先统一思想,就召开了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张祥刚说完开场白,分管局长们就争先恐后的发言。

“职工的工资是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核定的,怎么可以能高能低呢?高了违反工资政策,低了职工会闹事。当然,可以给企业一些自主权,效益好的单位,我们在审批工资总额时适当增加一点,用于发放职工奖金。”

“工人进厂,是根据劳动部门审批的用工计划招收的,每个工人都经过劳动部门审批,是正而八经的固定工,怎么能说进就进说出就出呢?如果要改革,按照计划新招工人可以搞劳动合同制嘛。”

“我虽然是管干部调配的,但是干部能上能下,我们说了不算,这个要问组织部门。”

三个分管局长发言时,股长们有频频点头的,也有面无表情的,也有若有所思的。但是分管领导都表了态,他们即使想发言也都咽了下去。再说,也不知道一把手心中的真实想法。

领导班子成员都反对,张祥觉得再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他就说:“关于企业劳动制度改革问题,今天召开的实际上是个务虚会,改革是大势所趋,至于今后怎么改,我们还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进行。”过去开这样的会,最后他都要一二三讲几点意见,这次让他怎么说说什么,他就这样三言两语结束了会议。当然,他的结束语也给局里的干部发出了较为强烈的信号:要改。

局里的会议结果令张祥失望,他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老局长。当时他按照应声的思路去找局长汇报,拟在人事局设立一个事业性质的人才开发中心,打破国家干部身份的科技人员去乡镇企业工作的体制壁垒,人事工资关系在中心,工作在企业。老局长的一句话让他不能忘怀,“到时候企业给不出工资怎么办,科技人员闹起来谁去负责?”这事就这么搁置了。然而在讨论与二二〇厂合作设立空调公司事宜时,又鬼使神差的让他代表局长去开会,他的想法被县委陈书记重视。陈书记的一句话,中心就建立起来了。至今已为乡镇企业引进了三百多名中高级人才,有力的支持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然而,老局长说的企业“给不出工资”的问题频繁出现,有些企业效益不好,职工工资发不出,自然也就给不了科技人员的工资了。这也正是张祥面临的一个难题,几百名科技人员闹起来,可不是小事。他又从心底赞叹老局长有先见之明。但是,让他心中踏实的是,中心是在县委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就是出现点问题,也有县委以及陈书记做后盾。

这倒让他悟出个道理,改革必须有权力推动。没有上面的明确意见,局里的人很难接受应声的改革思路。他想起了耿会民,劳动人事局是一把手县长分管的呀。不过,应声和耿县长的关系非同一般,为什么应声自己不找呢?是因为上次销售大包干的事耿县长没有帮得上忙?

其实张祥并不知道应声的性格,他是不喜欢走上层路线的,销售大包干的事,是因为纪委审查公司销售人员而影响了航天城的项目,情急之下他才找耿会民的。

张祥想,不管什么原因,应声不去找,自己找。作为劳动人事局长,找分管领导是情合理分的。

“耿县长,有件事向您报告。”

“张局长,”会民客气的称下属的官位,作为一把手这样做这是比较少见的,也许是因为会民当县长时间不长,也许是因为知道张祥是陈书记的人?“请坐请坐,有什呢事,请讲。”

张祥把昆仑山公司“六能”改革方案娓娓道来,会民听得非常认真仔细,但张祥从会民的脸上看不出一丝表情,根本无法判断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张祥就憋着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试探着说:“应声找了我,想让劳动人事局把昆仑山公司作为劳动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您既是一把手又是分管领导,我吃不准就来向您汇报请示了。”

“你还没有吃准,就向我汇报,让我怎么表态呢?”耿会民感到应声的思路很好,力度很大,一千多人的企业,他担心应声驾驭不住而摔跤,所以不想向张祥亮明自己的观点。

张祥从会民的话中已听出了弦外之音,他马上顺着会民的话做检讨:“是的是的,我们还不曾有主见就匆匆忙忙的来汇报,确实不妥。”

“唉,没事儿,你们再考虑考虑。”会民也不让张祥那么难堪。

会民这是支持还是不支持?最起码耿县长心中对这项改革不那么着急这是肯定的,不然他也不会让“再考虑考虑”。但是如果劳动人事局拿出了周密的改革方案向他汇报,又会是什么结果呢?张祥是丈二尺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觉得耿县长和陈书记的办事风格完全不一样,避开陈书记提拔他不说,他更喜欢陈书记的风格。

他又想着给陈书记打电话,陈书记肯定会有明确态度的。如果支持最好,倘若不支持,他只有千方百计劝说应声不要引爆这颗雷了。

可不巧的是陈书记已经起程到中央党校学习三个月。这对于应声来说是个损失,没有能争取到陈书记的支持,但对张祥来说,未必不是件好事。领导最忌讳的是下属多头汇报,挑有利的去执行。如果真得到陈书记的支持,昆仑山公司势必会作为劳动制度改革试点,而耿会民却是叫“再考虑考虑”,明摆着两个一把手意见相左,万幸的是没有与陈书记通上电话,张祥为此捏了一把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